金  咽  食  府

 

如果不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中原争霸,将所开邗沟的终点选在了淮河南岸的末口;如果不是隋文帝父子相继疏浚拓宽了几将湮废的山阳渎,这片土地,也许与所有湖环河绕的鱼米之乡一样,宁静而裕如。后来,倘若明永乐帝不迁都北京,就不会将朝廷的咽喉置于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处,而确立她的漕运中枢地位;倘若没有黄河夺淮,没有集中频繁的水患,清康熙帝就不会将全国治河的总指挥部也移驻于此,淮安,也许只是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座水邑小城,朴实而安逸。然历史不容假设,淮安无可选择:以其控吴扼楚,每逢分裂战乱,即为屯兵重镇,南北必争之地;因其襟河带湖,一遇黄淮漫决,顿成水府泽国,行洪必经之壤。惟自明初到清中叶,“漕河盐榷”萃处一郡,又未发生大的战事,故而境袤物繁,财赋雄厚,闾阎殷富,车马喧阗,号称“金咽食府”,历四百余年而不衰,才有了下面一幕幕怪怪奇奇的悲喜闹剧。

壮丽东南第一州

 

淮安因河而兴,因漕而盛。

隋唐时,楚、泗二州均设置漕粮转搬仓。北宋,东南岁漕六百万石。淮仓积米五十万石,范仲淹曾主管此事,“监楚州粮料院”。1

明永乐十三年(1415),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开浚清江浦河,随着南北运河全线贯通,漕粮全由河运。漕运是维系国家经济政治命脉的要政,历任漕督皆以勋爵重臣担任,驻节淮安,负责督催、盘验、接收南方诸省缴纳的皇粮;即使山东、河南粮艘直接北运,亦须遥禀戒约;各省督粮道均遥隶其管辖。同时兼理海防河防,统率漕军十余万人,又称漕帅。明代有些漕督,还兼巡抚淮安(海州、盐城、宿迁、睢宁时属淮境)、扬州、庐州、凤阳四府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事,又称漕抚。有的还兼管河道。于是,淮安就成了“南北之襟喉,漕运之要津”。衙署鳞次栉比皆雕画,官员公私往来无虚时。永乐帝的主要谋臣、太子少师姚广孝,返乡回苏州路过淮安,大感意外,盛赞为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2

明清两代,年运漕粮均在四百万石以上,动用漕船七八千艘,最多时一万一千多艘,按水途远近,分省限期集中过淮。漕船所募水手篙师不下数十万人,沿河临时招雇牵缆之苦力,尚不在其中。船过清江、通济等闸为沿途风险之最,3所谓“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常衔尾待潮,“帆迟几日程”。4往返粮艘,回空载重,捎来各地特产,百货山积,屯于河岸,再向里下河或中原腹地流通。每当夕阳西下,烟笼清淮,“两岸漕船八十里,樯灯累累一时起。”5煞是壮观。

明初又在清江浦6设户部分司,建常盈仓四十区,连绵数里,常储量一百五十万石,兼收临近州府钱粮。为满足对内河漕船的需要,工部沿清江浦河南岸二十三里兴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清江督造船厂”,分省区设四大厂、八十二分厂,征调了沿海沿江精良工匠六千余人,各省所用漕船统一在此修造,还承造部分遮洋海船。在河下镇形成了造船原料加工与专业市场数十个,手工业工人及采卖各种物料的官员牙商、贩夫运脚数以万计。在清江浦与河下之间的板闸镇,设立淮安榷关,与户部分司、工部抽份厂分工负责,分别征收南北过往客商的百货、农副产品、船料的流转税。

无疑,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庞大的,且适应多层次消费结构的饮食业来配套服务。“利之所在,百族斯聚。”山阳城南一直到清河马头镇,酒楼饭庄面馆饼铺、茶食店熏烧摊、小吃棚叫卖担,填街塞巷;青旗沽酒舫、红板卖鱼船,穿梭不歇;水上河岸,十余万人赖此谋生,昼夜喧嚣,市不夜息。“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歌钟饮博十户九,吴歈不羡江南船”7等歌谣,皆反映了当时饮食服务业的盛况。大众化的酒楼,以位于淮安旧城西南角万柳池边的清溪馆最为著名。清吴玉搢《山阳志遗》记之甚详:“故酒肆也。昔时,南门迤西有一小门,凡南来漕艘到淮,俱泊舟南角楼,旗丁粮长皆由此关入城。相传当年粮艘不畏过江而畏过湖。西风一浪漂溺无算。是以渊娅戚属皆送至淮,过淮后方作欢而别。凡随船来者,丛集于淮,此馆水亭花榭有江南之致,靡不解囊沽酒,以饯北上者。”

明正德后,吏治激趋腐败,并迅速向整个社会蔓延,漕政溃烂,弊病百出。官兵运丁及所雇水手在江南挑米色,催兑期,刁讹州县,欺凌民船;一旦出入淮境,不虎而鼠,稍有不谨,理刑主事、巡漕御史大杖伺候。过闸过坝过浅入仓皆有费,上上下下,无不索要好处,各种陋规畅行无阻。漕督部院下设的盘粮厅、坐粮厅、储运道等衙门,官如虎,吏如狼,在盘验米色与数量、发给伙食津贴、开发限单(指限定其北上运程)、分派兑漕州县诸多环节,恣意弄权索贿。而承运丁弁沿途盗卖,掺杂充数;潮湿霉变,质量不符;冒领重领伙食津贴,争夺富县近州等,也须内外勾结,狼狈为奸。连接双方的纽带,千古一辙:不外吃喝嫖赌加贿赂。“吃喝”为表,为先容;“贿赂”为里,为后续。这些狗苟蝇营多在灯红酒绿之下,饮酣耳热之时,半明半暗地展开。船厂选料议价、酌收修造工费,淮关偷漏税收,户部分司收纳钱粮,亦如是。加之淮处南北孔道,高官升迁赴任、进京返里,东厂太监、西厂锦衣窜扰南省,无不以此为行台下院;即微员小吏过境,也至少“黄昏饮官酒,半夜解扁舟”8闹闹哄哄,歪歪扭扭,你方吃罢我登楼。盛馔侈靡之风大行淮上。

“十里邮亭两岸舟,春风送客宴花楼。”9唐代,楚州刺史每宴新科进士于旧城南门楼上,为之披红簪花,其荣耀不亚于奥运会得金牌者。故民间羡称南城楼为“宴花楼”。明以后,商家迎合淮人好攀古、重科第的心理,酒店屡袭此名。最豪华者,当数望云门外西湖嘴上的宴花楼10:周遭遍植桃柳枫竹,映湖水如染,琼台玉阁,水木清华。前楼堂口为散座,楼上小雅;后面回廊转楼围着个大天井,鱼池假山、小亭石桥、琪花瑶草错落其间;后楼上下二十四间宴厅,分别以花名之。“风满尊荷气入,酒酣衣袖桂飘香。”芰香榭下临荷花池,天香亭半绕牡丹圃;月香馆金桂压檐,远远挑出湖面浑欲揽月。尤为富丽堂皇的是冷香阁:糊壁梅花纸,先以梅汁浸制。绸缎帘帷上,不仅绣有各色梅花且用梅香熏过。冬春,瓶供红梅绿萼;夏秋,代之以玉雕梅桩。门窗槅扇,皆刻着各种梅花图案。字画摆设、桌椅条台,无不以梅为题材或为点缀。《孟浩然灞桥踏雪寻梅图》、《林和靖放鹤归雪舟图》等,多出自名家之手。琴筝弹奏的是《梅花三弄》,歌咏的是梅诗梅词梅曲。一入此阁,耳眼口鼻触意,皆沉湎于梅的世界梅的海洋。其他各厅也无不极尽巧思绮想与豪奢。筵席规格分三档:一般是银制餐具的银台面;好一点的是瓷台面,无非名窑精瓷;最高档的是玉台面,碗碟皆玛瑙水晶玳瑁琥珀白玉为之,犀角杯象牙箸,悉以金镶。讲排场论规格的达官贵人,总以这里为宴客之首选。“主与客相耀,雅与俗相趋。”“一席之费,超过中人之产。”11

直到满人兵临城下,漕督田仰与总兵官刘泽清席卷帑金而逃,明朝官兵一哄而散。清军只遇到民众小股自发抵抗,也许是急于南下,八旗铁蹄穿城而过,未遑焚杀蹂躏。正像清初孔尚任《淮上有感》所云:“皇华亭下使臣舟,冠盖欣逢羡壮游。箫鼓欲沉淮市月,帆樯直蔽海门秋。”虽经鼎革换代,这里依旧琼筵金尊、歌舞升平。顺治年间,漕署官员横行不法比之前明并无收敛。清王澐《漫游记略》:“漕运胥吏有赵项毛曹四天王之号。赵华阳者,专司派单,尤恣甚,军患苦之。”山阳人张新标“进士甫释褐,即慨然上书发漕吏之奸,时远近争传”。然四天王伏法,恶种未绝,康雍及乾隆初期,一批又一批上断头台,流放柳条边宁古塔,只因孳生的土壤——封建制度仍在,直至漕政消歇,痼疾也未根除。淮安民众远远地、冷峻地看着这一拨拨木笼槛车、一个个披枷戴锁的走过,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人生理念:不能光看强盗喝酒吃肉,还要看强盗上杀场!一门老少,只要牢里没有罪人,床上没有病人,家中没有闲人,三餐粗茶淡饭,吃的心安理得,就算福人。

 

一斗黄金一浪头

 

明隆、万以后,九州水患主要集中发生在黄淮运数水交汇处。康熙十七年河道总督迁驻清江浦,12河督下辖淮扬、淮徐、淮海、河库四道,里河、中河、外河等二十四厅,同时统驭二十四营河兵,故称河帅。驻淮的漕、河二督,皆为各直省总督之外的特设总督,俗称钦差,多以一二品大吏充任,位列各省巡抚之前。所以,市井中人一旦对外客“跩起味来”,动辄便吹淮安府“天下四渎汇其二;天下九督居其二”。两江总督也赶来硬凑一坎,在河帅府北邻建了一座行辕。道员及厅汛各官,环峙而居。真是官衙如林,冠盖如云。故有诗曰:“畚锸经营苦,帆樯日夜过。水争尘市绕,官比士民多。” 13“河漕盐三途备集一隅,人士流寓之多,宾客燕宴之乐” 远过于一般省会。14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在河下镇边望云渡上岸,游览了漂母祠,策骑进城转悠了一圈,叹道:“富矣闾阎藏不匮,彬哉士庶许还淳!”淮安人美滋滋地将之镌于西门外运河岸边的御诗亭上。

1775年,仅清江浦人口已达五十四万,超过了两江总督驻节地江宁城。“清江上下十数里,街市之繁,食货之富,五方辐辏,肩摩毂击,甚盛也。曲廊高厦,食客盈门,细縠丰毛,山腴海馔,扬扬然意气自得也。”15河帅府的淮园为浦上园亭之首。池广数亩,叠石为峰,有荷芳书屋、听莺处、恬波楼、湛亭等,颇极水木之胜。后改成“清宴园”,本为祈祝“河清海晏”,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用了“宴”这个通假字,无异自书供状于天下后世:正是这座有着五百年历史的衙署名园,曾经“脂膏流于街衢,珍异集于胡越”,惊天动地、空前绝后、丧心病狂地摆过一席长达百年的华筵盛宴。白莲教起义席卷周边数省,波及淮境;关天培浴血虎门,英国兵舰游弋扬子江上:都没能撼泼他们高举的犀尊玉卮!太平天国定都江宁,占领扬州,“三百里外即天涯”;捻子已打到王家营,“隔河千里远而渺”:也未能震落他们手中的金镶象箸!这一天,是公元1860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已连着二十余天,各大衙门轮流做东吃年酒,一圈还没到头,河道总督正请漕运总督、淮关监督与文武官员饮宴观剧,闻警报后醉生梦死,觥筹交错,照吃不误。若不是捻子军纪太差,忙于搜罗市井财物,完全可以瓮中捉鳖,一网打尽。结果,清江浦到河下镇三十里,“广厦万千,毁之一炬”。过后,犹上下掩饰罪责。监察御史泗阳人尹耕云,得到故乡确切消息后,上了著名的《劾河督疏》,揭穿真象,清廷大为震怒,一时大小官员降调革职流放,处分有差。次年又撤并南河总督署,提拔吴棠为河漕总督,移驻清江浦。“银铸的食府流水的席”终于曲终人散,归入历史的灰垢。

然而,百多年间,清宴园关起门来究竟吃了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原因是,“吃的人不说,说的人没吃”。如袁枚来拜访他的座师河督尹继善,“三日勾留千度醉”“歌舞台高水自凉”。含糊其词,一笔带过,或许为长者讳?后又过此与其他河督周旋,未免有看法,可毕竟是来作客,而不是来作对的,难煞随园老人了,干脆装糊涂:“我来袁浦试肴烝,美膳家家记不清。”16 梁章钜任了两年淮海道,有《河上杂诗》:“河堤经费繁,袁浦冠盖萃。往者风侈靡,挥金每如芥。”看来他也不赞成河工侈靡的风气,但又不愿捅到社会上去:“幸无扬其波,官谤吁可畏。”最早公开揭露南河腐败的是山阳县书生黄钧宰,二十岁时写了一部传奇《十二红》。彤管如剑,犀利地讽刺、鞭笞了当时河督及所宠信的十二个红人的荒淫贪婪,征歌角饮之奇侈。后因河督干预,捅出内情的幕僚又倒戈反噬,一部奇剧几乎夭折。再就是有些无名氏,曾悄悄在河帅府辕门上张贴讽刺对联,于今传闻于故老的已不多:“烹!山海绝奇珍,全没心肺;吃!天下无敌手,别有肝肠。”“馔玉炊金,何其富也?穷奇极妙,未之有兮!”多数淮安人不敢言而敢怒,或默念“阿弥陀佛”,或背后“跳脚骂娘”。但也有不少人为了赚钱,置人性、道义、公理于不顾,甘当帮凶杀手,帮闲的无行文人更为之喝彩赞礼。直到裁撤了南河总督署,原有一班人马作鸟兽散,清宴园——大清帝国不散的宴席终于揭密于世:

大凡穷奢极侈暴殄天物者,必是挥霍他人血汗:或侵吞国家之帑,或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傥来之金,或祖辈聚敛遗孽之产,所谓“来得容易散得快”,悖入悖出也。据李岳瑞《春冰室野乘》:“铜瓦厢河决以前,治河有两总督。北督驻济宁,南督驻清江浦。北河事简费绌,繁剧迥逊南河。……南河岁修经费每年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余悉供官吏之挥霍。其奢汰有帝王所不及者。”怪不得南河官吏金穴琼厨,烹天煮海,贵如王侯将相,富如盐商胡贾,也难以望其项背,更非刮地皮、贪贼赃之地方官所能梦见。

薛福成《庸庵笔记》中录下了亲耳所闻:“余尝遇一文员老于河工者,为余谈道光年间南河风气之繁盛。……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即以宴席言之:一豆腐也,而有二十余种;一猪肉也,而有五十余种。豆腐须于数月前购集物料,挑选工人,统计价值,非数百金不办也。”“又有鹅掌者,其法:笼铁于地,而炽炭于下,驱鹅践之,环奔数周而死,其菁华萃于两掌,而全鹅可弃也。每一席所需,不下数十百鹅。……有鱼羹者,取河鲤最大且活者,倒悬于梁,而以釜炽水于其下,并敲碎鱼首,使其血滴入水中。鱼尚未死,为蒸汽所逼,则摆首摇尾,无一息停,其血益从头中滴出,比鱼死,而血已尽在水中,红线一缕,连绵不断。然后再易一鱼,如法滴血。约十数鱼,庖人乃撩血调羹进之,而全鱼皆无用矣。”另有一些触目惊心的虐食、酷食场面,《春冰室野乘》也有记载,可资印证:“某河帅尝宴客,进豚肉一簋,众客无不叹赏,但觉其精美迥非凡品而已。一客偶起如厕,忽见死豚数十枕藉于地。惊询其故,乃知顷所食之一簋,即此数十豚背肉集腋而成者也。其法:闭豚于室,屠者数人各持一竿,追而抶之,豚负痛,必叫号奔走,走愈急,挞愈甚。待其力竭而毙,亟刲背肉一片,复及它豚。计死五十余豚,始足供一席之用。盖豚背受抶,以全力护痛,则全体精华萃于背脊一处,甘腴无比。而余肉则皆腥恶失味,不堪复充烹饪,尽委之沟渠矣。客闻之,不觉惨然。宰夫夷然笑曰:‘何处来此穷措大,眼光如豆。我到才数月,手抶数千豕,委之如蝼蚁,此区区者,曾何足顾问耶!’有食驼峰者:选壮健骆驼,缚之于柱,以沸汤浇其背,立死。菁华萃于一峰,而全驼可弃。一席所需,恒毙三四驼。又有吸猴脑之法,尤为惨酷:选俊猴,被之锦衣,穴方桌为圆孔,纳猴首孔中,拄之以木,使不能进退。乃以刀剃其毛,剖其皮,猴不胜痛楚,叫号声极哀。亟以沸汤灌其顶,用铁椎破颅骨。诸客各以银勺入猴首中,探其脑吸之。每客所吸不过一两勺而已。骄奢淫逸,一至于此,真有史以来所未闻者。”据亲历者对薛福成言:“此不过略举一二,其他珍怪之品,莫不称是。食品既繁,虽历三昼夜之长,而一席之宴不能毕。故河工宴客,往往酒阑人倦,各自引去,从未有终席者。”

南河总督手下的各道厅又如何呢?据《清朝野史大观·河厅奢侈》:“凡买燕窝皆以箱计,一箱则数千金。……即席间之柳木牙签,一钱可购十数枚,亦开报至数百千。海参鱼翅之费,则更及万矣。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其所司之肴进,则飘然出而狎游矣。” 另外,“ 各厅署内,自元旦至除夕,无日不演剧,自黎明至夜分,虽观剧无人,而演者自若也。每署幕友数十百人,游客或穷困无聊,乞得上官一名片,以投厅汛各署,各署无不延请,有为宾主数年,迄未识面者。新点翰林有携朝贵一纸书谒河帅者,河帅为之登高而呼,万金可立致;举人拔贡有携京员一纸书谒库道者,千金可立致。” 难怪时谚云:“任尔东西南北风,刮过淮上皆秋风。”大小京官一纸八行书便值如许,其它可想。

以大吃大喝为张目,以浮销花账为掩盖,以中饱私囊为目的,以上下勾结为倚恃,种种虎噬鲸吞、狼贪鼠窃得以大行其道。黄钧宰《金壶七墨·河工》所记更为详实:“浙人王权斋熟于外工,谓采买竹木薪石麻铁之属,与夫在工人役,一切公用,费帑金十之三二。其余……除各厅浮销之外,则供给院道,应酬戚友,馈送京员过客,降至丞簿、千把总、胥吏兵丁,凡有职事于河工者,皆取给焉。岁修积弊,各有传授:筑堤则削浜增顶,挑河则垫牙贴腮,买料则虚堆假垛。……沿为积习,上下欺蔽,瘠公肥私,而河工不败不止矣。”若遇无灾之年,为骗取朝廷增拨河款并冒功邀赏,“河员与书办及丁役必从水急处私穿一小洞,不出一月,必决也”。17真是骇人听闻!一处处豆腐渣工程,再加上人为制造水灾,使淮安方圆数百里沦为“龙王行宫”、洪水走廊,《清史稿》所谓岁不决”穷苦百姓动辄痛失家园,妻离子散;饿殍遍野,道馑相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年大宴,吃的是千万生灵的血肉之躯!喝的是亿万民众的汗脂膏血!

难道这百年中,河道官员个个穷奢极欲,饕餮无良?当然不。只是犹如洪峰冲决高家堰,大溜刷平钵池山,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固只一小撮,明哲保身、随波逐流,染指脔羹、分肥沾润的却占大多数。少数身处中下层的特立独行之士,面对排空的浊浪,不妥协,不合污,勇敢悲壮地选择了灭顶、沉没!没有记载,没有名字,甚而,连一点痕迹都不留。不!留下了一个沉重的感叹号!后人除喟叹哀惋之外,还有难以表达的深深敬意。做到河督一级,情况就不一样了,历史还真存下了一些雪泥鸿爪:徐端自幼长在清江浦,效力河工,熟知河弊,中年被破格提拔为总督后,《清史稿》称其“与夫役同劳苦,廉不妄取”。然而,众曲不容直,众浊不容清,两江、漕运总督联章倾轧,下属各道厅掣肘使绊、设谋陷害,致其六年中三撤三任,一直想觐见嘉庆皇帝沥陈积弊,朝中权贵恐受株连,百般阻挠,使其抑郁死于任上。贫无以殓,妻子无以存活,淮人悯而济之。18后来又有黎世序,能关心民间疾苦,曾跳入水中堵决口,劳瘁卒于任。终以清操廉守,弄潮搏浪,独善其身,算是异数。对这两位总督,淮安人特建专祠祀之。

清末,朝野对河弊口诛笔伐,痛心疾首,甚至将其列为国家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欧阳昱《见偶琐录》称:“本朝国帑之虚,耗于河工者居多。咸同以前,每年额银五百万两,为平时修河工费。或小缺口,则须加数百万,若大决口,则用银一千数百万两,均不在此数中。”而清廷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就是六千万两左右。自乾隆第三次南巡,河工风气大坏;和珅秉政,“任河帅者皆出其门,先纳贿,然后许之任。故皆利水患藉蚀国帑”。乾嘉道三朝百年间,南河共支用国库银七亿余两,超过了《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对外赔款本金的总和。治理河道、中饱私囊、吃喝靡费约各占三分之一。也许,人们要问:难道皇帝聋了瞎了?还是白痴?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拿到淮安打水潎潎玩?就不能抓一批,杀一批?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乾隆手中,这滔天浊浪冲开的决口实在太大太险了:“漕运”是远在北方的朝廷赖以存在的生命线,而“河务”与之互为表里,所以康熙才会把这四个字大书在寝宫柱上,宵旰不忘;明知这些毒瘤并非肌肤小疾乃心腹大患,无奈它刬地摩天,盘根错节,上下其手,沆瀣一气,一枝动百枝摇,虽有三分之二的河督受过大小处分,但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于事终无补;加之从十八世纪末起,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若不是黄河返归山东入海,漕粮改由海运,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与满清王朝共始终了。一个河督衙门如此,整个大清帝国可知。淮安有识之士从兴败存亡中悟出了一些道理:饮食,虽是人之大欲,但应有节有度,有道有义。否则,咽深无底,漏卮难量,小则破产隳业、丧德殒身;大则倾城倾国亡天下。绝非危言耸听,更不是天方夜谭。所以,他们决然将“清宴园”改作“清晏园”,不容许历史的悲剧和闹剧重演。

 

夜深歌舞几曾休

 

古称“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向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之说。所谓两淮,指淮河入海口南北两大海盐区。清代,两淮盐税占全国总税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明嘉靖年间,置淮北盐运分司署及监掣所于山阳县河下镇,主管海州等盐场的淮北盐产销征税,设盐政大使与监掣同知、批验大使督理其事。最初,山西、河南、徽州等地的商人以缴纳巨资获得了淮北盐专营资格,即可从户部分得盐引19和指定的销售地,资格称作引窝,可世代相袭,也可出让。凡至盐场购盐,须持淮安分司开具的照单,然后将所购之盐运至河下镇北的官栈统一存放,待掣验收税后,重新打包,分销各地。实际上,引商们无须自营运销,只凭“指令性计划”——盐引窝单,就可向众多的运输批发零售商们有偿地转让专营权,获取厚利。自家所要做的,首先是和各级官府打交道,搞好关系,不要把引窝弄丢了;其次要按时向淮安分司交纳各种税费;故相对众多散商而言,又称总商。这样一来,作为清江督造船厂原材料加工集散基地的河下镇就更加繁华起来。“淮北商人环居萃处,纲盐集顿,商贩阗咽,关吏颐指,喧呼叱咤。”“诸商声华烜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舆台厮养(轿夫与仆人),莫不食厌珍错。阛阓之间,肩摩毂击,袂帷汗雨。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比于洛下。每当元旦、元夕、社节、花朝、端午、中元、中秋、蜡腊,街衢巷陌之间,以及东湖之滨,锦绣幕天,笙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坫之盛甲于大江南北。迹其繁富,不啻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所叙述,猗欤盛哉!”20

明末,淮北盐商以山西杜姓最具实力。其别墅绾秀园中有挥麈亭、如如室、天心水面亭等几十所楼台亭馆,为西湖十园之最。崇祯十七年暮春,福王来淮避难,即寓居此园中。主人杜首昌有妹极美,能琴能棋,遂订婚约。临行,又得杜氏倾资相助。杜首昌入清不仕,游历他乡,不肯结交官府,家遂败落。21还有一家也是太原商人,万历年间主人中了进士,子孙便以举业为务,不再经商。清初,干脆连仕途也放弃了,一心一意做起学问来,结果出了位国学大师阎若璩,字百诗。其父阎修龄号饮牛叟,重气节,为山阳县不肯赴试集体落籍的秀才之一。傅山、杜于皇、魏禧、王猷定等人来淮,多下榻其家。22靳茶坡、张虞山等望社名士悉不愿屈节仕清,亦与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契如金石,合著《三子秋心集》。清吴进《感物诗》曰:“牛叟行高襟清洒,百诗文章追董贾。经营高起眷西堂,数世弓裘托精舍。文士诗人来复来,银烛金尊夜复夜。高歌余韵绕雕梁。雕梁日日亲高雅。”乃当时实录也。

清初,淮北盐始为徽州商人所垄断。雍乾间因人口激增,盐销量翻番,盐课相对又轻,这些人手中的财产迅速膨胀起来,镇上拥资百万的巨商比比皆是。巨大的两极分化,暴露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加之,盐商们的大量金钱很少用于生产性消费,而是大肆挥霍,引起万目侧视,众手所指。玉食琼饮,逞豪炫富,更为世人所诟病。为了缓和矛盾,他们一面搞一些扶困济贫的慈善活动与地方公益事业;一面阿尊事贵,拼命巴结官府,讨好名士。吴芗厈《客窗闲话》详细记述了淮安盐商的一次宴会,由此可窥一斑:“鹾客洪姓者,淮南之巨擘也。曾助饷百万,赐头衔二品。其起居服食,有王侯不逮者。戊辰之岁,予幕游淮上,仲夏,洪商投刺,约消炎会。偕同事数友诣其宅。堂构爽垲,楼阁壮丽,姑无论矣。肃客入萧斋,委婉曲折,约历十数重门,入一小院,山石玲珑,植素兰、茉莉、夜来香、西番莲数十种,以白石琢盆,梓楠为架,排列成行,咸有幽致。正南小阁三楹,前槐后竹,垂荫周匝。阁中窗户尽除,悬水纹虾须帘箔,望之,洞虚缥缈。卷帘入内,悬董思白雪景山水,配以赵子昂联句。下铺紫黄二竹互织卍字地簟,左右棕竹椅十有六,瓷凳二,瓷榻一,以龙须草为枕褥。棕竹方几一,花栏细密,以锡作屉,面嵌水晶,中蓄绿荇,金鱼游泳可玩。两壁皆以紫檀花板为之,雕镂山水人物,极其工致。空其隙以通两夹室,室中满贮花香,排五轮大扇,典守者运轮转轴,风从隙入,阁中习习披香,忘其为夏。未几,肃客入苑囿,丘壑连环,亭台雅丽,目不暇接。于是绕山穿林,前有平池,碧玉清波中满栽芙蕖,红白相间,灼灼亭亭,正含葩欲吐时矣。缘堤而东,千树垂杨之下,别有舫室。渡板桥而入,为头亭,为中舱,为梢棚,宛然太平艘。窗以铁线纱为屉,延入荷香,清芬扑鼻。其椅桌皆湘妃竹镶青花瓷而为之。中舱两筵已具,肃客就座。筵上安榴、福荔、交梨、火枣、苹婆果、哈密瓜之属,半非时物。其器具皆铁底哥窑,沈静古穆。每客侍以娈童二,一执壶浆,一司供馔。馔则客各一器,常供之雪燕、冰参以外,驼峰、鹿脔、熊蹯、象白,珍错毕陈。妖鬟继至,妙舞清歌,追魂夺魄。酒数行,热甚,主命布雨。未几,甘霖滂沛,烦暑顿消。从窗隙窥之,则面池龙首四出,环屋而喷。宴毕雨止,予潜察龙之所在,则洋夷铁皮为之,掉入池中,一人坐其背,鼓水而上也。”有意思的是,这些官府的幕僚们好吃好喝,古风扇、土空调,一一享用过后,还以极端鄙夷的口吻发表了一通议论:“嗟乎!鹾侩耳,而享用逾王侯,何德堪此?”

挥金如土的淮安盐商们,宴阑客散后,一股潜伏灵魂深处的自卑与寥落往往会涌上心来。且不说被那些财大气粗的漕河衙门中人看不起,还要受淮关上大小口岸卡压勒索,就连盐运分司的芝麻绿豆官都能管着他们。更别提那些高人雅士了,视其如蚊蝇虮虱,生怕沾上铜臭有玷清誉。当然,富人身边总少不了一大群巴结奉承的人,可毕竟层次太低,令人无法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几千年来重本轻末的思想,成了无形的大山,压抑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取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成了最迫切的诉求。为了避免商场市侩习气对孩子的熏染,他们在官宦文人聚居的萧湖之滨买下并建造了最豪华的別墅群;不惜重金为孩子请来博学的家塾教师,到处收罗善本图书与精品字画,藏书多至十万卷以上(如朴学大师丁晏曾受聘于汪家的一卷一勺园等),以涵濡陶冶孩子的书卷气、儒雅姿。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还真有一些家庭成功了。如程风衣(号水南道人),精诗文擅书画,乾隆初举博学鸿辞而不愿就试,与其兄程爽林共主曲江园文社,学识渊雅,倜傥逸群,与淮上三民(边寿民、周白民、陆竹民)等并称“曲江十子”,绝不同于以往大腹便便,持筹握算、锱铢必较的商侩卤贾形象:“水南先生风流隽望倾倒一时,交游遍天下,凡文人逸士道出淮阴,必下榻斋中,流连觞咏,历旬月不少倦。” 其中,不乏名公巨卿、耆儒硕彦,沈德潜、梁山舟等就曾来此主持风雅。“高会金樽满,论文玉麈挥。”留下了《曲江诗稿》,传为韵事。23终于,凭借着雄厚财力作后盾,以闪亮的学问人品,诱人的华筵美酒,叩开了上流社会的大门。一切做得不着痕迹,水到渠成。一时,士大夫们无不乐意与之往还,“客吾土如归故乡,灵蛇家握蠙珠藏。”但,公开“傍大款”,开始总有点羞涩,便雅称东道主人为“儒商”。既然都是夫子门生,情同手足相尔我,也就名正言顺了。“萧湖瑟瑟青波绿,中构名园曲江曲。飞檐紫阁耸凌霄,小榭回廊三十六。……玉山雅集延英流,放棹凭襟命俦侣。琴南太史忻周旋,水南道人雅相与。苇间画笔浩亭诗,白民素老高文许。拍肩歌啸若神仙,觞咏留连自千古。”24 即咏当时盛况。紧接着,又出了个程晋芳,以名进士入翰林,“嗜书籍如饥渴,待朋友如性命”。“购书五万卷,招致方闻辍学之士与共讨论。海内之略识字能握笔者,俱走下风如龙鱼之趋大壑。”因此,结交了一大批文坛精英,与袁子才尤为莫逆。吴敬梓亦曾两度为其府中西席,情同家人骨肉。以至身后,士林盛传一句口碑:“自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25

“贫者,士之常也。”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彻头彻尾地做了文化人,视金钱如粪土就不奇怪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程鱼门以“不治家人生产”,“好周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而破家,只身死于毕沅幕中。程风衣晚年也落魄潦倒,故有诗曰:“满头白发来偏早,信手黄金去已多。”好在引窝转来转去还在他们族人乡亲手中,外人根本插不进去。继之,程晴岚以翰林庶吉士告归后,在绿衣园对岸扩建了别墅荻庄,三面临萧湖,“芰荷香满,杨柳风多”,有带湖草堂、华溪渔隐、绿云红雨山居、松下清斋、小山丛桂留人诸胜。“名传海内招名士,牵引天涯名士至。书额标题记胜游,碧纱笼护珍珠字。”26题额的不是王梦楼、高凤翰等名家,就是铁保、毕沅等达官。“觞咏多耆宿,遨游尽俊才。”27“丝管终朝花下醉,食客三千涌户来。”28“馔玉炊金极毳鲜。荻庄元赏开游宴,春秋无日无华筵。……晓钟已动犹未歇,宵深草露遗花钿。画船箫鼓笼纱蜡,金谷笙歌炫锦缠。”29

与程姓势均力敌的是歙人汪氏一族。还出了一位榜眼、大学士汪廷珍,道光皇帝的师傅。乾隆间的汪已山,“家富百万,列典肆,俗呼为汪家大门。……广结名流,筑观复斋,四方英彦毕至,无虚日。与扬州之玲珑山馆、康山草堂,天津之水西庄,后先辉映。”长夏,以重金聘苏州名伶,每日午后,“辄铺氍毹于广厦中,疏簾清簟,茶瓜四列,座皆不速之客,歌声绕梁,笙簧迭奏,真如神仙之境”。30所以,落拓才人、狂客豪士,在萧湖边不愁找不到供他们酣歌醉舞的居停主人,尽管大多是干名采誉、附庸风雅之辈:“生平好客颇不倦,夜夜开筵罗小膳。回廊曲折总张灯,光焰万丈一齐见。环园观者如堵墙,纷纷缉缉舣舟航。有时抚掌忽大笑,有时歌吹声苍凉。坐久众宾叹观止,也有豪呼兴不已。醉余扶掖共登舟,远处观灯胜于迩。舟行园外泊湖心,灯映湖光一片明。复来亭榭光焕烂,芙蓉夜静香益清。更看荷叶圆如笠,采作碧筒香共吸。”31风晨月夕,酒地花天。曲水流觞的潇洒、临轩挥毫的俊逸皆不见了,只剩下大呼小叫、无病呻吟。高雅文化既已悄然退出,当然只剩下世俗的纸醉金迷。一代代淮安盐商,宴集权宦名士之习不替,家家乐此不疲。一度也曾想学步扬州盐商,将目光瞄准权力最上层:打算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时,以荻庄为行宫,北自乌沙河伏龙洞,南到皇华亭,沿途十里兴建亭台楼阁、名园雅墅。正筹划得一头劲,待见平桥富商“林百万”因钻营接驾,一夕得罪了淮上官场与民间、士林,两头三下里没落好,焦头烂额几成众矢之的,方未敢轻举妄动越位邀宠,事遂寝。

到了道光年间,情况有了变化。因为大盐商们任意提价,致使淮盐堆积如山而贫民苦于淡食,国税征不上来。两江总督陶澍奏请朝廷,实行盐纲改票。这样一来,谁都可以持现银,到盐运分司买票,直接到盐场购盐,照章纳税后,自行销往任何地方,不用每次从总商那里买引单。总值千万的窝引成了一张张废纸。淮南淮北的大盐商们“哗”地衰败下来。华屋丘墟,廊榭瓦砾,不复旧观矣。道光十三年,将盐务从河下镇迁往清河县的西坝,设立盐税局。光绪年间,又撤销淮南各盐场改为垦地,仅存淮北盐区,以西坝为总汇之所。居然回光反照,锻出最后一个“销金锅子”,前后又苟延了近百年的“繁华”:大厦豪宅连云,歌舞豪宴通宵,暴富的盐商们“势派之大、兴隆之盛、资金之厚”,江淮之间“莫能与比”。当时清河城内官宦名流的隆重宴会也要到西坝去办,或请名厨进城代庖。32直到1931年,民国政府颁布《盐法》,票商制度遂告终结,“盐商”这个词儿也随之风流云散,西坝跟变戏法似的,转瞬间,又只剩下麦畦菜圃点缀荒寒。淮安父老,三番两次“眼看它起朱楼,眼看它楼塌了”,不胜今昔之感,总不忘谆谆告诫子孙: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祖上遗业再大,也如冰山朽柱。万贯家财,总不如薄技随身;一粥一饭,还要靠自己去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重修山阳县志》。 

2) 姚广孝《淮安览古》。 

3) 《北游录》载:“通济闸最险,势若建瓴,各舟并力而挽,又涯上系轮绞之,得不退堕,过此人人色喜。” 周际华《天妃闸》描述得更惊心动魄:“六十三番闸,危哉窘客魂。河开风雨窟,人过死生门。水立虹初下,波横石岸吞。不堪停足望,日色正昏昏。 

4) 清·吴伟业《清江闸》。 

5) 张养重《赋得夜雨连淮泗和杜于皇》。 

6 清江浦简称清江(亦称袁江、袁浦或公路浦)。秦属淮阴县。明代,与河下、板闸合称山阳县西北三大镇。乾隆二十六年,划作清河县治。民国复称淮阴县。建国后一度改清江市,现为淮安市清浦清河两区。 

7) 《淮阴曲》,作者蔡昂,山阳人,正德年间探花。 

8) 宋·郭祥正《发山阳》。 

9) 清·盛子履《淮阴竹枝词》。 

10) 在山阳西门外,又称管家湖。运河从湖中穿过,滨湖多别墅,吴承恩有《咏西湖十园》诗。后涸为田。明大学士邱浚“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指湖东岸的河下镇,今有湖嘴大街存焉。 

11) 光绪《淮安府志》。 

12) 雍正七年改设北河、东河、南河三总督,乾隆年间裁撤北河总督。 

13 清·姚承望《袁浦》。 

14)(18)(30) 《清朝野史大观》。 

15) 《金壶七墨》。 

16) 清·袁枚《留别荷芳书院》、《到清江题河库观察谢蕴山先生种梅图》。 

17) 清·欧阳昱《见偶琐录》。 

19) “引”为食盐产销征税的计量单位,每引重量不同时期规定不一样,多至千余斤,少到百多斤一引不等。 

20) 李元庚《河下园亭记》东湖即河下萧湖,又称珠湖。 

21) 清·王晫《今世说》称杜湘草“书法文词卓绝一时,单过武林,忽传方伯监司联车到门,并谢不见,士论高之。” 

22) 清·杭世骏《阎若璩传》。 

23)(31) 王觐宸《河下志》。 

24)(29) 清·丁晏《萧湖曲》。 

25) 袁枚《程晋芳墓誌铭》。 

26)(28) 清·朱友三《荻庄歌》。 

27) 李元庚《荻庄怀程瀣亭太史》。 

32) 胡伯超《西坝镇小史》。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