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

段文杰

 

近年,我们在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调查研究中,又发现了三幅取经图。加上1953年发现的三幅(只发表过一幅),共为六幅。都画在西夏时代洞窟里,都不是独立的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变或普贤变中,但都与整体画面结合得很紧密。
  这六幅取经图,均以唐代变文体写成的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依据的。
  壁画中的玄奘和猴行者出自《诗话》第二回,白衣秀才(即猴行者)见法师。(唐僧即玄奘)。
  壁画中的白马,出自《诗话》第十回,经女人国时,“女人国赠白马”。
  壁画中之玄奘,猴行者入桃林,出自《诗话》第十一回入王母池,玄奘与猴行者入蟠桃林偷桃。
  壁画中腾云护卫的大梵天王,出自《诗话》第三回入大梵天王宫,“有魔难处,遥指天宫大叫三两声,当有效用。”
  壁画中之白马驮经东归,出自《诗话》第十五回,入竺国渡海,在鸡足山得佛经,“法师收拾,牵马负载,起程回归。”
  画中情节多来自《诗话》,从《诗话》到壁画,都是中国文人、画师心灵营构。包括《水月观音变》,也不是以佛经为依据。
  六幅取经图,主体人物只有法师与猴行者,法师即玄奘,作青年汉僧,面相丰满,光头,内着大袖襦裙,外披田相袈裟,双手合十,虔敬礼拜。猴行者作猴头人身,长发披肩,头饰鈈。身穿短襦、长裤、行縢、麻鞋。一手额前搭凉棚,一手牵马或持金环锡杖,白马后随。大梵天王如中原帝王衣冠,腾空侍卫,旗帜飘扬,火光熠熠。
  这六幅壁画,表现了三种情节:一种描写西游途中礼拜祈愿;一种描写取经东归,白马驮经,闪闪发光;还有一种,表现西游途中轶事,如蟠桃林偷桃。这些人物和活动,表现了玄奘西天取经整个历程。而且比金杂剧《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出台要早。
  取经图中的人物都是有历史依据的。玄奘,俗姓陈,名祎,今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七岁立志西游。结侣陈情,请求赴印求学取经,朝廷不许。二十八岁、贞观三年(629年)不惜身命,偷越国境,赴印取经。于贞观十九年回国,带回大量经象,得到唐太宗的赞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翻译家、佛学家,中印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壁画中的猴行者,即《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孙悟空。悟空,俗姓车,名奉朝,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到达印度,因病未返中土,于犍陀罗国出家。遍游印度圣迹,备涉艰难,而“誓心报国”,二十七岁出家,六十岁归国。居上都章敬寺译经,晚于玄奘约四十年。至于悟空化为猴像,大约起于宋代。猴像的来源,学者已争论了几十年,迄无定论,主要有三派说法:
  一、源于民族传统文化说鲁迅是举旗者,认为源于大禹治水神话中所说淮涡水神吾支祁。说吾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睛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摔,疾奔,轻俐悠忽。后人多画此形以避风雨之难。
  二、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胡适力主此说。《罗摩衍那》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之间,其中的猴国篇,描写了神猴哈奴曼种种超人本领:如随意变化,空中行走,搅翻大海,手托大山,周身发光,作战如死神,魔鬼选散。金铜杵砸不烂。一天行走—亿由旬等等,颇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而认定孙悟空就是哈奴曼,祖籍在印度。
  三、混血猴说,认为中国的吾支祁流传有绪,印度的哈奴曼事出有因,二者结合以后,出现了混血猴孙悟空。此说颇有道理,虽然《罗摩衍那》没有中译本,而佛经中描写猴子的故事颇多。佛经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影响十分深远,我认为以民族神话为主体,吸收佛经中神猴的神通变化,是可能的,也是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
  取经图中的猴行者,早于孙行者、孙悟空,因而它既表现了神猴的机灵和忠诚的精神,也表现了北方人朴实憨厚的品格。
  玄奘取经图 穿插在观音变和普贤变中,不是偶然的,玄奖在蜀时,从病僧口中得到《般若心经》真传。此经主要颂扬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广度一切苦厄”的德行。玄奘在西游途中,一遇危难便默念观音和心多经。唐代除《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外,许多著作中多有玄奘西天取经受到观音菩萨保护的传说,如藏经洞出土的伯希和2704号文献,《赞梵本心多经》云:“朝遇豺狼,夜逢恶鬼……心念此经,则闻题目而罗刹归降,诵真言而鬼神自退”。可见玄奘是观音的崇拜者,取经图画在观音变中是容易理解的。
  玄奘取经图 集中出现在安西是有历史原因的。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不听朝廷命令,潜行至秦州,又立刻转至兰州,时逢一批给长安送官马的使者返凉州,玄奘又随行至凉州,并为中西商贾讲佛经,颇得胡商欢迎和资助,为逃避官府追查,河西高僧慧威法师特派弟子慧琳和道整,秘密护送玄奘西行,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辗转到了瓜州,这里是偷越国境的关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北行五十余里,有瓠□(左“瓜”右“庐”)河,上广下狭,回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咽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玄奘即从瓜州去伊吾转焉耆沿北道入中亚。
  玄奘从瓜州出玉门关是瓜州刺史独孤达违背朝廷圣旨,州吏李昌当面撕毁追捕玄奘的谍文并护送玄奘出玉门关,渡葫芦河,偷越国境。这些都是冒着杀头之罪的行为,这样惊险的动人事迹,必然在当地人民中流传。藏经洞出土的有关玄奘西天取经事迹的写本就是证明。唐、宋时代,变文、诗话流行,藏于日本的宋代“中氏子张家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是其中之一,这样民间话本必然为瓜州人民所喜爱,画师们把它画上墙壁,表彰这一动人的历史人物,是合情合理的。画师们创作时,把现实的历史人物与想象的神灵世界结合起来,形成了瓜州西夏壁画观音变独具的特色。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周世宗入扬州时,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堪称稀世之珍,在研究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西游记》成书之前,主要人物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完善的过程,是难得的形象史料。
  玄奘取经图,是经变,特别是水月观音变约组成部分,水月观音是唐代佛教画家周昉所创造。即《历代名画记》中所谓“周昉妙创水月之体”。描写月明之夜,天空里彩云托着一轮新月,地下花木丰茂,宝石生光,绿波荡漾,碧莲绽开。在迷迷濛濛的月色中,观自在菩萨依坐在珞珈山上,身后几枝修竹,手边一并柳枝,神、人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白居易《画水月菩萨赞》中云:“静绿波上,虚白光中,一睹其像,万缘皆空”。一派静寂而神密的境界。
  在人物造型上,个性十分鲜明,玄奘作汉僧像,青年英俊,坚毅虔诚而彬彬有礼。猴行者,是玄奘的弟子,在《西游记》中它是主要人物,在取经图中它是侍从,它约形象在探索中渗入了高度想象,形成了猴头人身的组合形象。但六小猴行者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人面似猴,人像为主,表现了人的智慧和猴的机灵;一种猴像而有人性,猴的面相,人的心灵,内外结合,在含蓄中显示神猴的威力;还有一类纯为猴相,张口瞪目,似在嚎叫,未能充分表现猴的人性。第一、二类较为典型,已融合猴、人、神于一身,特别是锐敏的目光,手搭凉棚、警觉眺望的招式,以及手握金环锡杖的神态,无不为金元杂剧、明清小说和今天京剧中的孙悟空创造了优美的典型动态。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