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奘  顶  骨 收 藏 的 历 史

 

唐僧逝世于唐麟德元年(664),火葬后在长安建塔埋藏。宋代,他的一部分头骨被移藏南京,今又分藏于海内外几处地方。本站收集到几篇有关文章,转载于此。读完之后,便知其来龙去脉……

 

 

去“西天”取经的唐高僧玄奘,于六十四岁上逝世了。这位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历尽艰难险阻的老和尚。大概怎么也想象不到,他的遗骨竟也是经磨历劫,险些流离他邦。
  最早为唐僧保留遗骨的大概要算唐高宗了。他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建了唐僧的骨塔。[编者按:在终南山下樊川北原。]但不幸,骨塔唐末毁于战火。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一○二七年),才又有人想起了唐僧,金陵天禧寺和尚可政法师去陕西紫阁寺,得到了玄奘顶骨,[编者按:一说可政得到唐僧顶骨是在宋端拱元年(988),移藏南京长干寺则在天圣五年]迎回金陵。他在天禧寺东岗,建了一座石塔,归瘗顶骨。一时间,前来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明代建大报恩寺时,又在后山土堆上建三藏塔。
  然而到了清末,寺、塔又都被毁掉。从此,处于外患内优中的国家,似乎再无人有心过问三藏的遗骨了。
  抗战爆发,日寇占领了南京。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的《申报》突然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日本高森部队于中华门外建筑稻垣神社时,发现报恩寺旧址内埋有玄奘法师遗骨及佛像铜匣等”,并有天圣丁卯(一O二七年)和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两葬志。这消息引起了南京各界人士的注意。日本侵略者想把唐僧顶骨盗走,激起了极大的民愤。大汉奸汪精卫正对政局前途不稳感到惶恐不安,于是便利用此事来笼络佛教徒,蛊惑人心,欺世盗名。他派汉奸诸民谊在今南京城东北的九华山上又建了一座三藏塔。一九四四年新塔落成,唐僧的顶骨却不能全部安放进来,因为日本人实在惹不起,结果是将顶骨分成两部分,一半进塔供奉,另一半则由日本人暂存鸡鸣寺图书博物馆(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内。原拟将后者带回日本,然而,不久之后,日本投降了,撤退的忙乱中,忘记了这块骨头,于是这部分预骨也侥幸留了下来。先是由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接收。五十年代末期,移到毗卢寺南京佛教协会内。“文革”后,此珍宝回归佛门,收藏在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堂内。这样,唐僧的遗骨终于全部在南京安身。
  九华山和灵谷寺都是南京的风景游览胜地,尤其是九华山,它北濒玄武湖,东接龙广山(俗称富贵山),因山形象一只倒翻的船身,所以又叫覆舟山。六朝时,这里曾是皇家苑囿。现在的九华山已辟为公园。登上山头,只见古城塔影,湖波涟涟,意味无穷。玄奘法师能在这样的地方安身,真是使人感到欣慰。

 

 

在南京发现的唐玄奘遗骨


张  恒


  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尼泊尔等佛教圣地,带回梵经六百五十七部,又花了二十多年辛勤劳动,陆续译出佛经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于长安玉华宫,初葬于白鹿原,后迁终南山的紫阁寺。唐末之乱,紫阁寺毁于兵火,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一个名叫可政的和尚,背着玄奘的顶骨来到南京,安葬在武定门外土城头高地上(即现在晨光机械厂所在地),那时称为三藏堂。辛亥革命后,军阀孙传芳在这个地方建造了金陵兵工厂,汪伪时日本占领军又改为修械所。日本风俗习惯,喜欢到处建立神社,又在这里建造一所稻荷神社。1943年破土动工时,挖出一个三尺许带盖的石函,石函两面刻有文字,记载唐玄奘顶骨迁葬经过;石函里还装有一个铜盒,盒内就盛着玄奘法师的头顶骨和一小包带土的骨灰。铜盒上镌有“唐三藏”三字还依稀可以辨认。此外还挖得金佛像、琉璃香炉、古钱等随葬物品多件。
  这一重大文物的发现,轰动一时,当时即由日本大使重光郑重移交给汪伪外交部长兼文保委员会主任褚民谊。当时汪伪政府经研究决定:把石函、铜盒、佛像、古钱等随葬物品都放在鸡鸣寺山下文保会长期保存;至于唐玄奘的“佛骨”则分五份处理:一份送洛阳白马寺;一份送广东,合葬在七十二烈士墓内;一份由日本大使馆送去东京;一份留在南京,安置在九华寺里面。最后一份送往北京,那是1943年春天,在明故宫机场隆重地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当时汪伪的外交部长是褚民谊,他笃信佛教,也善打太极拳,会赶马车和好放风筝,处置玄奘的怫骨,当然要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北京伪组织王克敏专从五台山调了一位爽痴大师来南京迎骨灰。南京从宝华寺调了一位妙原和尚代表南京佛教会,另外派了一位白坚居士代表南京居民,就是缺少一位官府代表,我正好来到南京,褚民谊就临时给了我一个中将参赞武官的名义,代表政府专差专机护送玄奘佛骨去北平。在明故宫举行迎送骨灰仪式时,南京城内外以及上海、杭州、苏州、扬州各地来参加的僧侣和居士们以及日本佛教徒达三千多人,都是新袈裟,新念珠,伏地三叩,遥空三拜,平地佛号声震云霄。飞机离开南京后,妙原和尚建议说:“爽痴大师,你是北京佛教会派来的专使,你义不容辞地捧着骨灰盒坐在中央,代表当年取经时代的沙僧;白坚居士,你也许是白马的化身,那你坐在爽痴的前一座上,代表他(玄奘)骑着你的象征,参赞武官张恒,既是武官职又是中央钦派的官府专使,那你坐在右边负责保卫玄奘,无疑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是小庙里的和尚,造诣也浅,只能取猪八戒这个角色了。”我当时表示:实不敢当,如果我有悟空禅师本领的万分之一的话,我们也不用这架日本飞机,就用腾云驾雾的风,“阿弥陀佛”,岂不快哉!
  机到徐州,大风顿起,机身摇摆得厉害,机上接到北平的电报说:因天气突变,迎机的僧侣大众,已专车赶到北平机场了,到天津机场,不要绕机场低飞三周了。飞机到济南上空时,风力大减,和尚居士双手合十,又同声唱了声“阿弥陀佛”。约十时到达北平南苑机场,在机场低飞三周,徐徐降落。从机上下望,红袈裟如一片汪洋,佛号声盖住了机声,蔚为壮观。下机后,王克敏捧接玄奘骨灰盒去,乘专车开到中南海团城,安放妥当后,文武官员轮流参拜,工商学界休假一天,轮流参拜,(后来听说弄到日本的一份,抗战胜利后又追回北平合并在团城这一份里了)。翌日,天晴无风,我带着三个和尚,回到南京复命。至于玄奘佛骨留在南京的一份就埋在九华寺里七层宝塔中央三米深以下,所用青砖都是汪伪政府文武职员每人捐助一块集成的,砖上刻着每个施主的名字。由褚民谊撰文立碑,竖在九华寺左右两边,左碑是详述玄奘法师取经的伟大功绩,右碑是记载玄奘法师在西方取经经过的路线。记载非常详实。遗憾的是“文革”时期被红卫兵将图、字磨去,而今只剩下空白的无字碑了。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玄奘法师项骨发掘记


海  澄


  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旁,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兵工厂,自李鸿章创建(时称金陵机器制造局)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五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金陵兵工厂陷于日军之手,被辟为日本侵略军的军工修械厂(当时以日军部队长名字命名,部队长就是厂长,在日占时期,金陵兵工厂先后改称为比桥部队、高森部队、贵志部队、稻田部队、松尾部队等)。
  1942年 11月的一天,高森部队营造场派出十几名工人,到工厂南首三藏殿后的小山头上平整土地,准备建造所谓“稻荷神社”(按;日本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所列之处都想建立“神社”,以求得神的保佑)。上午十时左右,工人正在卖力的挖掘,只听到“咔嚓”一声,几个工人立即小心翼翼的扒开泥土,发现一块长方形石条,掀起石条,见有一洞,洞内有石函一个,石函正反两面的刻文依稀可辨,简略说明了唐玄奘遗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石函周围散有许多古钱。工人们捡起文物古钱藏匿起来。
  这时,领班的矮个子日军士兵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赶往厂部报告,随即有一批日军赶到,把众人包围起来。工人见状,急忙把捡到的古钱和文物扔到草丛里。日军对工人逐个搜身后,将大家赶走,并放假三天。
  下午,日军将小山头用铁丝围住戒严,封锁消息。经进一步挖掘,在石函下又发现了一枚铜制小龛,龛外刻有“唐三藏”字样,将铜龛打开一看,只见有一琉璃香炉,香炉内装有玄奘顶骨,宽约二寸,长四寸左右。同时挖出的还有金质佛像一座、金银制箱、石匣、黄铜佛器、磁器、玉饰、珠宝等随葬珍品多件。日军还在石函四周及草丛里找到了二十八枚古铜币,据说代表“二十八宿”(一说代表玄奘圆寂后历经了唐宋元明28代帝皇)。
  日军虽严密封锁,但在三藏殿发掘唐僧顶盖骨的消息还是泄露出来了。当时日伪双方都极为重视,日军极想攫为己有,汪伪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亦再三与日方恳商,最后,日军将挖掘的文物古饰和唐高僧玄奘顶盖骨的一部分移交给汪伪政府。1943年2月13日,双方在南京举行了玄奘法帅佛骨移交仪式,山日本重光蔡大使移交给汪伪外交部长兼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褚民谊接收。 1943年3月3日,汪伪《民国日报》登出了唐玄奘舍利于发掘一事(佛教将僧尼死亡称为圆寂,圆寂火化之灰烬称为舍利子),并大造舆论,极力颂扬中日“睦邻友好”关系。
  玄奘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中印尼三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其舍利子安置在沪东之白鹿原,后迁于终南山之紫阁寺,唐末兵火连天,紫阁寺被毁,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有一名可政的金陵僧人收拾到玄奘的头项骨,千里迢迢从长安带到南京天禧寺(明代称报恩寺)东冈,建塔埋葬。叨洪武十九年(138G年),黄锡澄居士,普宝僧侣等第二次迁葬,移至南岗,建塔筑殿,以资供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故所建之塔称作三藏塔,塔前的佛殿称三藏殿(殿塔都已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中)。
  为了迷惑国人,笼络人心,日伪决定将玄奘顶骨重新安葬。当时,他们选中了鸡鸣寺附近的小九华山为安葬地,在山顶建造了三藏塔(又称九华山寺)。1944年,以褚民谊为首,加上德意驻汪伪大使及代办、汉奸、军国主义分子和佛教徒共约300余人参加,举行了热热闹闹的安葬仪式,将玄奘佛骨的一部分安置于九华寺七层宝塔中央偏下塔底穴中。九华寺系青砖砌成,所用青砖都是当时汪伪政府的文武职员捐助集成的,砖上刻着每个施立者的姓名,寺左右两边有两块石碑,叙述玄奘取经之功绩及取经之路途。碑文由褚民谊撰写,文革中遭到破坏,石碑上的文字已被磨去。

当时,除九华山安葬了一部分玄奘佛骨之外,其余部分送到日本长琦玉县慈恩院,中日帮交建立后,日本将其送还给中国,安置在西安兴教寺;另外还有部分送到北京(广济寺)、天津(大慈院)、成都(静慈寺)等地,南京博物院还有一份。后来又分一份给台湾,安放在日月潭的寺塔内;天津的一份,于1957年由达赖喇嘛代表中国政府赠送给印度,安放在玄奘当年留学讲经的那烂陀寺的纪念堂内。又闻唐玄奘顶骨发掘后,准备在小九华山建塔埋藏,但一时未能实现,使改存藏于今生物研究所,后又转到南京博物院、毗卢寺,再移到灵谷寺馆内。

  (江苏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近代江苏宗教第93—95页)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