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邱处机等与《西游记》

 

邱处机的《西游记》是怎么回事?

公元1219年,在道教史上也算得上一个特别的年份。

表面上看,这一年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但形势的复杂性和这种复杂性对全真派越来越清楚的影响,使身为掌教之人的邱处机不由得警觉起来。

这一段历史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南宋。但南宋实际上只占有淮河、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北面的另一半江山已被金人统治了百年之久,而现在又从更北的远方窜出了蒙古人,他们已经在踢金人的屁股。而且是在大军西征与中亚的游牧兄弟搏斗时偷闲踢了一脚,就踢得金人有点受不了。—旦他们腾出手来全力一搏,其后果如何,金人心里很清楚,所以他们提出与南边的南宋议和的建议,而准备集中兵力应付北面更危险的蒙古人。但南宋百年来饱受金人欺凌,正咬牙切齿地等待着报仇雪耻的这一天,岂肯错过此刻的大好时机!他们壮起胆子拒绝了金人的提议,并派人秘密与蒙古人联络,准备南北联手灭金。但蒙古人根本就不想与宋朝分割中原,他们的强弓劲骑要征服所有他们能到达的地方,宋朝也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只是出于兵力分配的考虑,暂时与宋人周旋着。

在这种政治格局中,占据战略要地并在百姓中形成一定影响的全真道就成了各方争夺的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上一年,金朝皇帝忽然派人来请邱处机赴京,要委派他重要职事。邱处机觉得这是全真派的极大荣誉,便准备应召启程,但由于战事纷乱交通阻隔最终未能成行。起初许多人都为机缘不巧而可惜,认为失去了一次求得朝廷支持以发展本教的机缘。但冷静下来仔细一想,邱处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如果真的应诏成行,那就等于把全真道绑上了金人的战车,可是金人的朝廷还能支撑多久?他不由得举手加额,庆幸上天设置了障碍,免去了全真道的一次大劫。

这一年四月,金朝再次派人来请,邱处机断然谢绝,只让使者带回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回奏。他决定再等一等,静观待变。八月,南宋方面也派来使者,这让邱处机颇费踌躇;从情理上说,对南宋应表示明确的态度,但他身处金人统治区,必须首先考虑生存问题,而且南宋的江山又能支撑多久?他不能拿全真道未来的命运作没有把握的赌博。于是他也婉言谢绝了南宋方面的邀请。

不久,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也派人传来了旨意。这一次让邱处机意识到各方都不会再让他逍遥自在了,他和他的全真道已经成了政治棋盘上的棋子,他必须决定依附于哪一方,否则无论哪一方坐稳了江山,都不会有全真道的立足之地。考虑再三,他觉得还是蒙古人统御天下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蒙古人请他的理由是向邱神仙讨教仙方丹术,这使他能够向其他各方交待。这年年底,他决定出山了,表示将在春节过后随使者启程谒见成吉思汗。

第二年一月,邱处机带着挑选出来的十八名弟子和来使出发了。邱处机此时已七十余岁,对去燕京的行程之艰苦虽有所准备,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行到达燕京时,成吉思汗已随西征大军出发至更远的地方。邱处机在燕京停了下来,并上表成吉思汗,希望等大汗班师回朝时再行谒见。成吉思汗不允,但说话很客气,表示渴望见到邱神仙的心情如大旱之望云霓,还请邱神仙不辞劳苦,尽早西行,追赶大军。邱处机无奈,只得和他的弟子随同前来迎接的使者沿着成吉思汗大军的足迹一路西去。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用去了近两年时间直到阿富汗境内才追上成吉思汗脚行营。沿途经过的沙漠、雪山、草原、大河劳累之苦,真让这位老人有恍若隔世之感。所幸见了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一片诚心给予了足够的回报,既让邱处机主管天下道教,又减免了全真道的税赋杂役,使得全真道在元朝获得坚定的政治基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邱处机随行的十八个弟子中,有一位名叫李志常,他不仅伺候师傅完成了这一次艰苦的旅行,而且深深地领会了师傅的一番苦心,回乡后,他将西行的前因后果及途中经历整理成书,命名为《长春真人西游记》,通常又简称为《西游记》。

这本《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当然不是一码事。用今天的眼光看,它的价值也是很高的。但它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样,并不是那种容易传播开来的演义故事,所以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从明代以后就很少有人提及了,如果不是与小说《西游记》同名,也许就失传了。说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清初汪澹漪把邱处机臆断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之后,有些学者表示怀疑,乾隆时的钱大昕即为其中之一。有一次,他和朋友游苏州玄妙观,知道观中珍藏有一套珍贵的平时秘不示人的《正统道藏》,便征得观主同意随意翻捡起来。当看到了这本李志常整理的《西游记》时,立即意识到汪澹漪实在是搞了个张冠李戴。于是他将李志常《西游记》抄出以为证明。这个抄本后来经大学者段玉裁、王国维等人先后考订,遂成为研究西北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陈元之是《西游记》的作者吗

 

陈元之是一个只留下姓名、其余所知甚少的人。

他之所以留下姓名,是因为他为《西游记》的最早版本“金陵世德堂本”写了一篇序。

据他在序言中说,书坊世德堂的主人买到一本奇书《西游记》,请人校订后付诸刻印,并请他作序。据他所知,这本书原来就没留下作者姓名.但听说出自王府,或者是某王自作,或者出自王府佐吏“八公之徒”之手。

有些古代小说的作者常常出于不愿留名,却又不甘埋投的心理,玩弄假托他人作序透露出一点风声的把戏,又有些作者唯恐别人知道真实情况,又故意在序中施放烟幕,转移视线,所以陈元之的这篇序文引出了一些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故弄玄虚,陈元之就是作者本人。因为书坊主人既然请陈元之作序,就应当对他说明此书稿的来历,即使原书确实没有作者姓名,陈元之也应该把来龙去脉说得更清楚一些。作为当事人承担起写序的责任却如此含糊,不正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吗?

 

 

李春芳是《西游记》的作者吗

 

《西游记》的作者是个谜,但几乎所有的旧版本上都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人们试图从这里打开缺口找到线索。

华阳洞天主人是谁?据认为就是明代嘉靖朝大名鼎鼎的宰相李春芳。

李春芳在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状元走入仕途。他虽然以儒学进身,却精于道教,正巧碰上嘉靖皇帝好道,不仅以道术修炼,而且常常要办一些祭天仪式。既然祭天,就要找人写祭文,李春芳恰是写这类祭文的高手,所以终于升任宰辅。因道教祭天文又叫青词,故李春芳又有“青词宰相”的外号。这个外号显然是有贬义的,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李春芳的特点。

一代宰辅会与《西游记》有关系吗?

说李春芳与《西游记》有关,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西游记》中有些关于道教教理教义的描写,几乎够得上专业水平,非一般胡诌所能应付。李春芳符合这一条件。

第二,李春芳祖籍句容。南朝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曾隐居句容茅山,自称华阳陶隐居,因而句容又别称华阳。在他人写给李春芳的诗文中,往往以华阳指代李春芳的祖籍句容(如吴承恩)。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春芳在未中状元之前,曾在淮安授馆教书,在此期间,与吴承恩成了诗文密友直至终生往来,即使李春芳身为宰辅,这种往来也未曾中断。吴承恩一生中赴京城数次,均与李春芳有关,由此可见其友情的牢固程度。而如果确定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那“华阳洞天主人”则无可怀疑地应是李春芳。

甚至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就是李春芳,所谓“华阳洞天主人校”完全是一种旧时文人的花招。

当然这种说法疑点也颇多。

 

 

许白云是《西游记》的作者吗

 

好像凑热闹似的,清代一位学者桂馥提出《西游记》的作者应为元代福建人许白云。

如果此说出自普通人之口,人们也许一笑了之,但桂馥却是清代一位名气不小,尤以考订见长的学者,尤其是当时流行作者为邱处机的说法,桂馥能独树一帜明确提出这个观点,应该有一定理由。

但许白云能否作《西游记》,的确又值得怀疑。许白云名谦,元代福建人,精儒学,在当地有宗师之称。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家乡度过的,晚年以讲学为主,据说学生达千人以上。《元史》有其传,列入“儒学”,称其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说这样一个人物能违背圣人“不语怪力乱神”的训示,而写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实在匪夷所思。

因而有人怀疑:也许许白云确实写过一本《西游记》,但那是严肃的陈玄奘的传记而非今天我们见到的小说。

 

 

《西游记》现存有哪几种续书

 

中国古代有个很特殊的风气——续书。大凡一种书流行之后,就有人续。续的目的各不一样,有的商业味很浓,要借名头搭个便车。这类续书人大都是被书坊主人请出来的,有的干脆就是初具文才的书坊主人本人。还有的续书是因读书入了迷,恨原书作者说不深说不透不如自己来写痛快淋漓。再就是存心与原书打擂台,一定要反其意而用之。……凡此种种,不一面足。续出来的书也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比如《三国演义》之后有续书《反三国演义》;《水浒传》有《水浒后传》、《荡寇志》;《红楼梦》续书最多,什么《红楼后梦》、《红梦补梦》、《红楼鬼梦》等等共有二十多种。

《西游记》亦有续书。据现在所知直接续写的有三种:《后西游记》、《续西游记》、《西游补》。另外间接有关的还有《天女散花》等。这些续书也很有特色,虽然流传不算很广,但他们出现的本身就是表达了对《西游记》的一种评价。

《西游记》流行之后不太久就有续书出现,最初的一本可能是《后西游记》,大约在明末清初已经上市。有人说也是吴承恩的作品,但看来不像。

《后西游记》在体例上完全仿照《西游记》,但人物、情节不同。

主要情节如下:

自从孙悟空离开花果山辅佐唐僧取经修得正果后,遗下的大小猿猴每日只在山中玩耍。忽一日山顶大仙石又裂出一缝,生出—个小石猴。小石猴得知自己乃老大圣的嫡派子孙后,心中遂有修仙念头,取名孙履真,号称齐天小圣。后得孙大圣传授,修得七十二般变化,闹天宫地府,降四海龙王,犹如当年大圣一样不服管教。直到大圣出面,方才乱念不生,安心在洞中修养。

却说唐僧得知此事,不禁大惊道:自我取回真经,理应人天皆化,为何又生此顽石,莫非有甚差池?于是拉着孙悟空,化装成疥癞道人,仍以师徒相称,往下界长安查看真经度世的情况。谁知一看,才知道从他们求取真经回来之后,人们便祟信佛法,处处有庙宇寺院,香火虽浓,但把仁义礼乐都看轻了,只图来世,不贪即嗔。唐僧不禁叹息道:如今善缘变作恶迹,岂是我佛传经本意?于是和悟空再上灵山请示佛祖如来。如来解说道:我这真经,义理微妙,必得真解,方会有悟。可惜当初你们来取经时,未及将真解一并传之于汝,以致东土有真经却无真解,以讹传讹,渐渐失真。于是命唐僧去东土寻一个善信之人,叫他仿当年取经故事,历千山万水,去西天取解。

唐僧和大圣在东土寻着一个有道僧人,名大颠,号半偈法师,人称唐半偈,愿往西天取真解。大圣又从花果山招来孙小圣,赐俗号小行者,命其随从唐半偈同行西天。后于途中收得猪八戒后人猪守拙,赐号猪一戒;又在当年沙僧作怪的地方收服真沙弥,赐号沙致和,同是师徒四人,齐心往西天进发。

沿途少不得降妖伏怪,爬山涉水,但终是有惊无险。数年之后,到西方灵山,取得真解三十五部,带回东土。回到长安后,唐半偈以真解讲真经,终使东土回归极乐。而唐半偈师徒亦得正果:唐半偈求心独得,不暇旁术,常清常净,升为清静喜佛;孙履真除怪立功,殊有祖风,升为小斗战胜佛;猪守拙有乃父之后功,亦升为净坛使者;沙致和代师立功,也证果金身。

我们知道,《西游记》以奇幻见长,要想从它的框框里再翻出什么新玩童儿,不是易事。这本《后西游记》的文采较《西游记》逊色,人物形象也远不如唐僧师徒那么生动,但它在主题上却非常鲜明。它批评过分祟佛以致忽略儒学的做法,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也是值得担忧的。这其中表现出的批判精神,恐怕比《西游记》还要直率。而且,《后西游记》虽然主张治世仍要以儒学为本,但作者对儒学中的一些恶习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例如书中有个文明天王,原是中国出身,后托身西方,当头金锭,满身铜钱,手中一管笔作武器,耍用时就如一杆枪。这文明天王窃踞玉架山,大兴文明教,专和佛教作对,一心捉拿唐半偈师徒。在和孙小行者相斗时,将手中之笔放出来掷在空中,飞飞舞舞地就向孙小行者头上落来。小行者原以为一支笔能有多重,就将头迎上去,让它直落在头上,谁知重如泰山,竟将小行者压倒。文明天王又放出金锭将唐半偈压住。后来小行者上九霄天外,找来专管文章之事的文昌帝君,查出确有一支孔圣人著春秋的笔失窃,又请出魁星降临,才收伏文明天王。这段故事,显然是在讽刺儒教中的文霸,或以笔代枪刺人,或以金钱压人,同样可恶。像这样批评讽刺儒教中人,在《儒林外史》问世之前实是罕见,而这一段情节也比较新颖,与《西游记》有明显不同。所以有些学者评论说,《后西游记》虽然在整体上与《西游记》不可同日而语,但仍有一些机抒独出、可供把玩的细节。

 

 

《续西游记》是一本什么样的续书

 

《续西游记》大约也是出现在明代晚期,至迟不会晚于康熙中叶。

《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步步是灾,处处是难,但回程却还顺利,仅有一难。《续西游记》别出心裁,就从回程写起,又添出许多波澜。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这日到了西方佛地,被众比丘接着朝拜如来,启明来意。如来乃启金口问玄奘等本何心前来取经,师徒四人一一答了。如来说:“三藏本‘至诚心’,八戒本‘老实心’、沙僧本‘恭敬心’,皆与真经理合,可以取得。惟有悟空‘机变心’与吾经一字不合,难取真经。”悟空一听,抓耳挠腮,打滚撒泼道:“弟子的机变心,不过临机应变,又不是奸心、盗心、邪心……”如来闭目端坐,只当不闻,直到悟空说完才长叹一声:“机心生性,只恐自己难脱,又要牵累别人。”随唤来大力神王,收缴了八戒、悟空、沙僧的兵器,只给了二根禅杖让其挑经上路。

师徒四人走后,如来对众菩萨道:“唐玄奘不惮千山万水,历尽三途八难,取回真经,甚是不易。但吾虑回程中恐尚有不净魔孽阻挠道路,难到东土。不知尔等中谁肯发一方便心,保护真经,成就功德?”只见比丘僧到彼出班,愿与灵虚子共保真经。

却说玄奘师徒四人上路,仍寻来时途径。本以为沿途已无妨碍,不料妖孽并未灭尽,只要师徒四人生机心企图省力就巧,便有妖魔出现。

其时正是一阳来复,万象更新。唐僧师徒心悦意畅,信口吟和。又说到前曾路过铜台府寇家事,不料惊动了两个啃书的蠹鱼怪,一心想啃食经文,此刻便化装成寇家兄弟,迎唐僧师徒入堂,鞠躬相见,并要借真经一阅。然后又盗走真经两柜。幸得到彼、灵虚暗中相助,重将真经取回。

这日又到一处。此处乃当年八百里火焰山,自火被扇灭后,长成一片茂林,多有妖怪盘踞,眼前便有一怪,叫兴云魔王,乃当年为魏徵所斩的泾河老龙一灵不散,在此兴云布雨,专候唐僧。一场恶战,悟空、八戒等师徒四人均被擒获,到彼、灵虚亦无力相救,只得对白马说:“妖魔乃是你宗支,你若去和魔王说了,此灾定消。”那白马听了,细想前因,乃恢复了玉龙太子模样,走进山寨对兴云魔口称叔叔,说了前因后果,请其施恩释放。魔王听罢,立即吩咐把绳索解了,重新礼见。又皈依三藏,求经超释,重归大海。

途中非止一日,悟空机心渐灭,路途自然也就无甚阻隔。终于到达东土,朝见太宗。各各均证正果,到彼、灵虚亦向如来缴旨。

这本《续西游记》论新奇,论文采,既不如《西淤记》,又不及《后西游记》,但它也反映了一种认识,即作者认为吴承恩还没有把“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道理说清楚,而悟空仍有逞强好胜之嫌,此与佛家修行宗旨不合,应还多经磨难。其实这位作者真是画蛇添足。《西游记》借取经事为由,并不真写佛家修行事。

《续西游记》有一点非常特殊的地方值得注意。这本书从整体上看是《西游记》互相照应的,它所写的地点、事情及各种妖魔,都和唐僧师徒去时的经历相应。根据这一特点,有的专家发现,《续西游记》照应的《西游记》不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一种,而可能是另一种大同小异的版本。这一情况告诉我们什么呢?现在还说不清楚,反正是一根研究的线索。

 

 

《西游补》是一本什么样的续书

 

《西游补》是《西游记》续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鲁迅对其文采评价颇高,称“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作者姓董名说,字若甫,浙江乌程人,生活在明末清初。董说十岁能文,颇有才名,但其二十余岁时正值明清换代。董说绝意仕进,不久出家,法号南潜。《西游补》是董说二十岁左右的作品,应该还算明末,但董说已看出明朝腐败积弱,已无可救药,所以借《西游记》故事,竭力讽刺明朝政治的腐败。

《西游补》从唐僧师徒越过火焰山写起:

唐僧四众,自离开火焰山后,已非一日。这天见牡丹树下无数红男绿女,围住唐僧打情骂俏,叱之不去,悟空拔出棒来一阵乱打,才将其赶散。回到牡丹树下,只见唐僧、八戒、沙僧俱垂头而眠,悟空便一人化斋而去。

行者跳在空中,忽见一座大城池,旗上书“大唐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孙中兴皇”数字。行者蓦然一惊,以为错走回东方。再仔细一想,估计又是妖魔作怪,于是变作个粉蝶儿,飞进城里探看。只见一老宫人一边洒扫,一边自言自语,无非宫中风流韵事,行者全不介意。却听说到秦始皇“驱山铎”,不禁动心:“山若驱得,西天路上逢着有妖精的高山,预先驱了它去,岂不省力?”便想着去寻秦始皇借用。到了大殿,只见大唐天子正与群臣计议捉拿唐僧,要封唐僧为“大将军”,并遣使者即便出城。

行者追着使者出城,却又见一座城,城门上书“青青世界”四个大字,却无门可入。行者撞进城去,只见城内皆是宝镜,有一百面之多,各具形态。走近细看,镜里又各有日月天地。行者从“天字第一号”看起:乃是朝廷放榜。但见千万人拥拥挤挤,叫叫呼呼,中与不中,各有表情:有呆坐的,有发狂的;有被人打骂的,有自己痛哭的;有焚琴祝贺的,也有拔剑自杀的;有真悲真愤,有强作笑容……行者看罢,哈哈大笑。又看“天字第二号”,却是古人世界,行者想寻秦始皇之事,便钻了进去,只见项羽独坐高阁痛哭虞美人。行者变作虞美人模样,项羽便絮絮叨叨地讲起平生征战经历。行者听得不厌烦,便丢下项羽,一人竟去了。

行者到了未来世界,忽被青衣小童扯住,说阎罗天子得病而亡,阴司一时无主,权请大圣暂管半日,审理宋丞相秦桧。行者命取来秦栓善恶薄,从头看去,皆是他通金卖国,残害忠良的罪行。行者命重刑处罚,先把秦桧变成蚂蚁,又丢下油锅,又压成泥屑,又刀割万片……秦桧苦熬不过,道:“爷爷,后面做秦桧的也多,现今做秦桧的也不少,只管叫秦桧受苦怎的?”行者喝道:“谁叫你做了当今秦桧的师长,后面秦桧的榜样!只是不饶。”

此后行者又见许多奇怪事,只是在“蒙瞳世界”里乱撞,一会儿见唐僧变成大将军,一会儿大将军又被人割了首级。后来遇虚空主人点化,才知道被一个鲭鱼精假造的乾坤世界迷了本性。原来这鲭鱼与悟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世,只是悟空属正,鲭鱼属邪,神通却过悟空十倍,造了这青青世界迷惑悟空。尊者吹了一口气,让悟空回到牡丹树下,只见唐僧等仍在春睡,天上日头还不曾动。方才一切,恰似南柯一梦。

可以看出,《西游补》的故事离取经已比较遥远,只不过是借题发挥,痛骂项羽辈的无能,秦桧辈的无耻。

在海外,《西游补》小有名气。不少学者认为它的审美观念和中国小说的传统截然不同。它所运用的变形、怪诞、象征、独白等表现技法及时空概念的超越、思维意识的流动等艺术表征,与二十世纪才出现并风靡一时的意识流小说十分近似。有人甚至因此说意诗流小说的发源地在中国,在三百多年前的中国。

 

 

本文共12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