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四、呆子形象面面观
——猪八戒剖析

 

一提起猪八戒,一个浮雕般的形象似乎就显现在眼前:蒲扇耳,莲蓬嘴,粗笨的身躯,狼犺的模样,多么神奇而有趣。吴承恩笔下所创造的这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骄傲!猪八戒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可谓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但是,熟悉猪八戒并不等于就完全理解这个艺术典型。迄今为止,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即使学术界也依然众说纷坛。或说是农民性格的典型,或说是个体生产者的典型,或说是一个从前当过阔人(剥削者)后来没落为狭人(劳动者)的典型;或说是正面人物,或说是被批判的典型,或说不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如此等等,各持其理。我想,如果做选择题那样赞成其中之一,无助于解决实质性问题。这里试图就猪八戒被描写成为一个“呆子”形象,究竟蕴含着一些什么内容,略加剖析。

呆子,是猪八戒的绰号;有时或称夯货。在《西游记》中,他师兄孙行者固然一口一声呆子、夯货的呼个不停;就连他师弟沙和尚也曾当面叫他。“好呆子呀!”不仅那“肉头老儿”寿星、福星一开口就称夯货;而且连他的师父虔诚的佛徒唐三藏也呆子、穷货的喊叫。可见,猪八戒的被称为呆子或夯货,已经约定俗成了。对此,老猪自己从未直接提出任何异议,相反,还当众承认过自己是“痴汉”,有“呆性子”。至于在全书叙述性语言中,作者吴承恩在许多场合,干脆不用猪八戒本名,而直称呆子。所以,呆子已成为猪八戒这个艺术典型的代词。呆者,既蠢又笨之谓也。然则,猪八戒是一个蠢笨汉子的典型?好像也是;仔细想想,似乎又不然。但既然这个呆子称呼,人们异口同声地赞成,总是在某些重要的内涵上与老猪的性格特征相吻合,不然就不会得到如此广泛的“社会承认”。因此,我们深入地分析一下“呆子”所包含的内容,也许有助于理解猪八戒这个艺术典型。

 

1.呆于形象性的基本特征

 

呆子猪八戒真的呆吗?真呆。谓予不信,略举例证。

第十九回,孙行者为高老庄高太公降妖,同老猪恶斗,一棒捅碎了呆子老窝云栈洞的大门。老猪骂道:“你这个弼马瘟,着实惫懒,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在两家你死我活的恶斗中,老猪居然以打破大门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煞有介事地问罪对方,以致一照面就贻下笑柄。行者回答道:“这个呆子!(注意:这是孙行者第一次称呼老猪为呆子)我就打了大门,还有个辩处。像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该问个真犯斩罪哩!”由此招致孙行者的呆子称呼,岂偶然哉!呆子算呆到家了。

例子并非绝无仅有。第二十八回,黑松林三藏逢妖,呆子上波月洞寻师。洞主黄袍怪笑道:“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你们也进去吃一个儿,如何?”这呆子认真就要进去。沙僧一把扯住道:“哥啊,他哄你哩。你几时又吃人肉哩?”呆子却才省悟。你看,猪八戒不是真呆吗!谁又能说不呆哩?

但是,我还是要说:呆子也并不呆。谓予不信,也请看事实。

第三十一回:三藏逐回孙行者后遇难,呆子往花果山去请猴王再度出山除妖。任务是棘手的。呆子在山上出了一通洋相,却达不到目的。后来猴王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呆子听言忽然开窍,便随机应变地编说:“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这里,呆子非常透彻地抓住了猴王高傲的心理;此话一出,急性子的行者果然追问:“怎么说?”呆子又信口开河:“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愤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炸着油烹’”。这一来,猴王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当场决定下山。这一节叫做猪八戒义激猴王。试问:呆子呆吗?不仅不呆,还挺聪明哩。

更有趣的还是乌鸡国除妖一节,几乎就像在直接说明猪八戒究竟呆笨还是聪明。当时妖魔被孙行者逼急,摇身一变,变成三藏模样。孙行者恁般火眼金睛,居然难以分辨,无从下手擒捉。呆子却在旁冷笑。行者大怒:“你这夯货怎的?”呆子笑道:“哥啊,说我呆,你比我又呆哩!”他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猴头忍忍痛,叫师父念念紧箍咒,不就把假三藏的真相暴露了?后来果然一试就灵。

从前两例,可以说猪八戒真呆;从后两例,又应该说并不呆,那么,到底是真呆还是不呆?我以为事实已经作了富有说服力的说明:老猪既不是真呆,也不是不呆;他似乎有点儿呆,又好像并不那么呆。我们不妨说他是似呆非呆。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猪八戒这个特定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因此,没有必要仅仅抓住一、二个例子,或以一个方面为根据,就草率地遽下结论。我们要分析和理解猪八戒的典型性格,还需要继续具体探讨“呆子”这个词体现在他身上的基本特征。

在《西游记》里,最先称呼猪八戒为呆子的,不是孙行者,而是老猪在高老庄做“倒踏门”女婚时的老丈人高太公。高老在向三藏和行者介绍自家的赘婿时说: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只是一件,有些会变嘴脸,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就像个猪模样;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高老为什么把妖怪女婿称呆子?显然,不仅是指有一付呆头呆脑类似蠢猪的形相,还包括呆子那些令人好笑的全部表现;这一切的综合,才是高老心目中“倒踏门”女婿所以成为呆子形象的完整相。而作者吴承恩之所以将呆子的称呼,由高老口中第一次叫出,不过是借以证明,这个称呼的形象,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感觉,而是翁婿长期共同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深刻印象的确切概括。所以,孙行者听了高老的介绍后,再加上他自身在云栈洞前和老猪一番交道的印象,才产生了不可更改的观念:真是个呆子、夯货。

如果这样的理解,大体上没有走样,那么,我们不妨说,猪八戒在取经路上所发生的许多奇奇怪怪的言行,一言以蔽之,其实也就是上述几端在新的场合下的反复,或派生出来的五花八门的表现而已。恋爱史上发生过多少趣闻啊:看见美女时那种心痒难挠和扭捏作态的模样,盘丝洞旁濯垢泉中和蜘蛛精的鬼混……这一些急色儿的形相,就是高老庄恋爱史的大胆续演和皈依以后恋爱变态心理的忘形流露。呆子食量大,又闹出过多少怪相啊!寇员外家吃斋,一顿塞够三日量,临走还把那馒头、卷儿、饼子、烧果,满满笼了两袖……这种种贪馋相,其实是一个大肚皮行脚僧,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下,食欲偶然获得一次满足的坦率暴露。呆子的丑相又造成多少令人捧腹的笑话!有一回,听说妖怪画了他的长嘴大耳的图形抓他,就慌得把嘴揣在怀里藏了,那怪就令小妖使钩子钩出来,呆子赶快把嘴伸出道:“小家形罢了。这不是?你要看就看,钩怎的?”童稚般的天真,肚肠子没有一丝曲屈的率直,简直很难分清与蠢笨的界线。呆子肯化蛮力呆干方面,也衍生出许多个人膛目的举动:荆棘岭上开路,八百里荆刺棘针一时平;稀柿同上变大猪,拱净污秽立头功。别人所不愿干的一些苦差,呆子却是主动承担乐意干。而这,在“聪明人”看来,恰恰正是一些“蠢笨汉”做的事。

如果这些都是构成“呆子”这个绰号的内在因素,那么,透过其现象,归纳其共同点,所谓呆子,其实是一种浑厚憨直的性格。这种性格,与世俗社会中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风气格格不久,为巧言令色者所鄙弃,为机灵精明者所轻视。但是,这种性格,却似未经雕琢的璞玉浑金,保持有人类童年的天真、纯正和质朴,渗透着普通劳动者淳厚诚实等土色土香的特点。猪八戒不善弄虚作假,有时想弄虚作假,也缺少高明手段,因而往往弄巧成拙,引人讪笑;但即使遭到讪笑,也毫不意会。猪八戒也不善矫揉造作,就是想矫揉造作,也没有巧妙绝招,因而常常出尽洋相,令人捧腹;可是在洋相面前,他却又视若无睹。其结果,只是更多地把自己的内心隐秘和盘托出,赤裸裸地坦露人前,以致笑话百出。所以,呆子这个绰号的内涵,恰如三藏所说的,“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粗粗一看,老猪的许多性行,的确似“心性愚顽”,然而,细加体会和分析,所谓“愚顽”,不是愚蠢之“愚”,顽固之“顽”,而是“一味蒙直”,即纯粹是浑厚憨直的本色。我们在前面分析猪八戒似呆非呆的种种表现,其实也都是以“一味蒙直”为基础,是“一味蒙直”的直接的或曲折的反映。猪八戒被称为呆子的根本点就在于“一味蒙直”,浑厚憨直也就是呆子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核心和基本特征。

 

2.作家描绘呆子的基本态度

 

呆子或夯货,方言还叫憨大、寿头、傻瓜。一般来说,意义自明,当然是贱称,是一种轻视或蔑视的表现。但是,吴承恩称猪八戒为呆子,难道能简单地理解为贱称吗?是出于作者的轻视或蔑视吗?恐怕不能。如前所述,呆子的含义,对于猪八戒来说,主要是以浑厚憨直的性格特征为核心,如果我们从《西游记》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作者的态度,那么情况就显然两样,呆子并不是吴承恩对猪八戒的贱称;其中虽或间有揶揄,而主要是一种亲昵的称呼,或者说,主要是一种爱称。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是以赞美的心情,把猪八戒写成为一个老实、淳朴的厚道者。你看,在云栈洞前,呆子与行者一番恶斗后得知了取经事,他便立刻“丢了钉耙,唱个大喏”,表示皈依。行者不信,要他发誓。呆子便扑的跪下,望空似捣碓的一般,只管磕头。行者叫他烧毁住处,他真个点着一把火,将那云栈洞烧得象个破瓦窑。接着又缴了武器,乖乖地倒背着手,凭行者怎么绑缚和摆布。只是在最后当行者揪着他的大耳朵叫“快走”时,呆子才可怜巴巴地说了一句“轻着些儿,你的手重,揪得我耳根子疼”。这些描写,是呆子又蠢又笨特性的表现吗?不是;其中包含着作者对猪八戒的轻视或蔑视吗?没有。字里行间,显然洋溢着作者对呆子那种纯厚朴实、委曲求全精神的赞美。其实,呆子犯了什么罪没有?没有。虽然孙行者给他戴上一个“强占人家女子”的罪名,唬他该“犯斩罪”,但呆子招亲高老庄,不但事先为高老所同意,而且入赘后,为高家创家立业,“干了许多好事”。这都表明,呆子的言行,表面上看来似乎蠢笨,实际上却是浑厚率直的表现。从这里显示着作者对呆子持肯定态度的基本立场。我们不妨说,吴承恩是以一个长者的身分,用亲昵的口吻来称呼猪八戒,以爱怜的心情,像对待不太懂事的天真而又顽皮的孩童那样,来描绘呆子心灵的。

同时,作者还以同情的态度把呆子塑造成一个弱者的形象。就在凤仙郡劝善得雨后,沙和尚称赞孙行者“法力通天,慈恩盖地”,呆子却笑道:“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却只是外施仁义,内包祸心。但与老猪走,就要作践人。”行者道:“我在那里作践你?”八戒道:“也彀了!也彀了!常照顾我捆,照顾我吊,照顾我煮,照顾我蒸!”(第八十八回)有一点怨心,但口气是怪可怜的。呆子被妖精多次捆、吊、煮、蒸,固然不一定是行者“作践”,但大体也离不开后者的“照顾”。呆子当然不及师兄精明;孙行者往往三言两语,哄得呆子糊里糊涂地上当。第二十二回,孙行者得到日值功曹报信,说莲花洞妖魔如何如何强悍,他就想了一个主意:“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过他,就算他一功;若是没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孙再去救他不迟。却好显我本事出名”。这一点连三藏也觉察出来了,骂道:“你这个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搬弄他去甚么巡山”!因此,三藏每每袒护猪八戒,作者把猪八戒塑造成一个弱者的形象,虽然是出于全书艺术构思的需要,如与孙行者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从中却显然体现着作者对呆子形象的同情心,而没有轻视或蔑视的成份。
  呆子之所以是爱称,还在于作者把他处理成为取经事业中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在取经途中,猪八戒的任务是挑行李。孙行者就说过:“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指猪八戒)与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儿,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第二十三回)从高老庄起步,直到西天的全程中,除乌鸡国王分担过四十里路以外,虽行李担重,“老大难挨”,呆子却一个人“逐日家担着走”。最后,也是因“挑担有功”,成了正果。况且呆子除挑担之外,对别的事也不是不问不管。连孙行者也承认,在与妖魔恶斗中,“单丝不成线,孤掌难鸣”,所以常常带上呆子当助手,而不是将呆子当累赘撇在一边。尤其是稀柿同口,呆子赫赫显神威;水底洞府,老猪总是打头阵。这些描写,显然是作者有意地来充分展示猪八戒作为取经成员之一的特殊作用,与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取经事业。既然这样,当然不能把呆子理解为作者对他的贱称。

但是,也应该指出,由于呆子身上存在一些缺点,作者又是以喜剧性的手法来刻划呆子这个神话人物,使之具有浓厚的幽默、诙谐的特点,因而有些笔墨也包含着揶揄的成份,这也是事实。如平顶山上巡山,呆子偷懒贪睡,又编谎骗人,这无疑是猪八戒的缺点。所以,作者在形象描绘中,渗透着浓重的揶揄的意图。作者运用诙谐的笔调,以意趣盎然的喜剧性手法着意加以刻划,一再让呆子表演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有趣镜头。如睡着时行者变啄木鸟啄了他一下,呆子还以为是被妖怪戳了一枪呢!等到发现是啄木鸟,他竟自作聪明地猜测是鸟儿错把自己的长嘴,当成一段枯树啄虫吃;后来又把三块青石头当作三藏、行者和沙僧,独个儿一问一答的演习编谎。这些描写,不能不承认其中有揶揄的成份,即:对呆子言行中,那些业已超出浑厚憨直的性格特点,沾染了世俗社会某些不良习气的表现,给以善意的讥讽和恰如其分的嘲笑。
  如上所述,作者笔下的“呆子”,虽然间或有所揶揄,但主要是亲昵的爱称而非贱称。那么,难道就没有贱称的因素?我以为如果要说有贱称的因素,则不在作者而在孙行者口中。行者对自己的师弟,左一声呆子,右一声夯货,并不是没有根由的。行者素性“高傲”,这一特性,连反应最滞钝的呆子也感觉出来;但高傲的孙行者的确也有他的资本。就呆子来说,神通不及行者广大,脑袋不及行者机灵,身躯不及行者精悍,而且呆子还爱动凡心、食量又大,诸如此类,所以,行者一见面,就不但叫他“夯货”,还称“馕糠的夯货”,意思是吃糠的蠢猪。可能在行者眼中,猴子比猪漂亮,而猪又笨又夯,反应滞钝,因而也就经常把呆子加以玩弄和羁勒。但是,作品主要人物的喜怒好恶,并不完全等于作者的思想;何况从这些方面所暴露出来的行者身上的缺点,又仅仅是他的全部性格特征的一个侧面。行者对于猪八戒的某些轻蔑的意味,只不过是暴露了猴头身上存在的缺点而已,并不说明作者对猪八戒采取了轻视或蔑视的态度。相反,作者在字里行间对行者这些性格侧面作善意的批评,对行者蔑视猪八戒的言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却正好表现了肯定呆子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的原则立场。

 

3.呆子形象显示的基本效果

 

当然,剖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典型所蕴含的性格内容,是一件细致的工作。因为艺术典型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而文学大师们在艺术创造中又并不是赤裸裸地直接作出声明,总是隐蔽地有时是很曲折地渗透在艺术典型的形象塑造中。艺术典型有他自己的独特生活史,即在作品所构成的典型环境下所特有的性格发展史。所以,还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艺术典型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意图,但艺术典型所体现的客观思想及其效果,却又并不是始终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了呆子是作者的爱称这一问题后,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看一看呆子的形象给人们究竟是一种什么内容的效果。

或说:呆子可恨,呆子撺掇三藏念紧箍咒的行为就很可恨。孤立起来看,这种言行当然是集体事业的离心力,共同目标的腐蚀剂;谁在生活中碰上这类蠢人蠢事,就将大倒其霉。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才下了“可恨”的结论。其实,事情不能简单化。呆子撺掇三藏念紧箍咒一事,全面分析,其性质大体上只是在孙行者一再训斥和捉弄以后所实行的一种报复,而不是爱好撺掇和搬弄是非的性格表现。有时后果固然严重,如造成孙行者的被逐,有时却近乎顽皮,不过是大家一笑了之。对比孙行者对待猪八戒的一些捉弄行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第二十回、二十三回,老猪只不过表示要化斋吃饱肚子,养养精神,好挑行李;猴头就骂呆子是“恋家鬼”,“有报怨之心”。三藏一听到行者的话,马上接口说:“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不是个出家的了,你还回去吧。”慌得呆子急忙跪下申诉,指责行者“赃埋人”。又如第七十六回,呆子出战,借了行者一根绳子扣在腰里当救命索,战败时可让行者扯回来,莫教妖精拉了去。这固然是天真的想法,但行者当面一口答应。结果正当呆子战败,急叫师兄扯救命索时,行者却转把绳子放松了抛将去,反而把呆子绊倒,被妖魔捉将去。何况,从全书所写可以看出,行者捉弄八戒,往往是得手的,使呆子出尽洋相,甚至受尽痛苦;而呆子有时候思图报复,却总是被行者事先识破。这样,事实一经对比,更可似说明呆子那些言行的性质,虽不足为法,但也不必苛求,归之于“可恨”。

当然,呆子身上的确有可笑一面。一听说有什么好吃的,他那付涎水直淌的尊容,狼吞虎咽的吃相,或者睡梦里也会直跳起来的贪馋样子,实在十分令人可笑。呆子在巡山或斗妖时,一倒下来就把头往草窝里一钻呼呼大睡,似乎一辈子都睡不醒的懒相,不就也使人忍俊不禁吗?这是作者对猪八戒身上的缺点,采取揶揄的笔法,给以善意嘲讽的效果;读者从小说这种富有幽默感的情节或细节描写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这种恰如其分的积极意图.以至于也会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这种笑,正是读者和作者心灵交融的体现。

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呆子形象虽然可笑,却其实可爱。可爱就可爱在他那“一味蒙直”的基本性格。人们看到呆子那种率直、淳朴得近乎笨拙,而又类似顽皮的言行,会油然产生一种爱怜的心情和难抑的亲切感。因为,“蒙直”已觉可爱,“一味”则更加难得。“一味蒙直”,就是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全部言行,基本上表现了浑厚憨直的性格特点,是在浑厚憨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的支配下发展。所以,呆子前期是“蒙直”,后期也是“蒙直”。在福陵山挡住观音云步时,一听观音说“二罪俱罚”他就嚷起来:“若依你,教我喝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甚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听似凶强,其实“蒙直”。所以当他听到观音说“世有五谷,尽能充饥”时,立刻又“似梦方觉”。这些,都像没有通过大脑思考一般,“楞头楞脑,天真得可笑。最后在灵山受封时何尝不是如此。他一听封号就对着教主如来直喊:“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脱离了人间尘世,呆子还是这么一个本色。不仅如此,呆子对师兄孙行者是这般“蒙直”,连在妖精面前也几乎一模一样。行者一说取经的事,在恶斗中立刻“丢了钉耙”,“只管磕头”;行者一说前头有吃的,或者去偷什么宝贝,他每每就不假思索,欢欢喜喜动身就走,结果老是上当吃亏。对待妖精,他也没有多一个心眼。妖精骗他吃人肉包子,他就认真要进妖洞,魔王变观音欺地,他根本不去分辨话中有没有真假。正象他自己对三藏剖白内心时所说:“我是个直肠的痴汉”。(第二十回)说“痴汉”虽未免过份,而“直肠”却是真切。总起来看,此话其实是呆子性格的写照;但此话本身又是呆子性格率直的流露。什么人能率直地毫不为意地坦然暴露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呢?正是呆子猪八戒这样性格浑厚天真、单纯朴实的人!肚肠子屈曲多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心性高傲好强的人也是不屑于这样做的,当然,更不用说那些整日价盘算着吃人的妖魔鬼怪们,他们千方百计地忙着把自己打扮成头显光轮的菩萨相还来不及呢!猪八戒的“蒙直”,连妖精一伙中也都有名。所以,吃亏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性格并不令人讨厌,更谈不上可恨。它的表现,有时固然给人以可笑的感觉,却也未尝不令人感到可爱。

由此看来,呆子形象所显示的客观效果,全面体现了作者对这个艺术典型的创作意图,及其基本倾向。

 

4.呆子形象成功创造的基本特点

 

呆子的一付尊容当然是丑陋的。西行途中,谁见了猪八戒不骨软筋麻,跌跌跄跄,连喊“妖精”?要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么一个怪物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对着你掬一掬长嘴,摇一摇大耳,又岂能不惊恐万状,魂飞魄散?这是因为猪八戒那副怪模样,距离生活中的人形太远,而距离想象中的妖精又太近的缘故。

但是,猪八戒这一副呆头呆脑的脸相,出现在《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却给人们以愉悦的感染,美的享受。当你阅读《西游记》,看到呆子一张开口,轱辘的囫囵吞下人参果后,却又白着眼问行者和沙僧人参果是甚么滋味时,谁个不哑然失笑呢?一系列的具体形象描绘,使人们沉浸和陶醉在艺术欣赏中,深深感到艺术享受的满足。

丑八戒的艺术形象,在人们眼中居然不以为丑,反以为美,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文学大师吴承恩艺术创造上的巨大成功,是猪八戒这个艺术典型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标志。

作为一个艺术典型,呆子形象成功创造的特点何在呢?

首先,天马行空般的飞驰想象,高度夸张的荒诞手法,和形象描绘中运用精雕细刻的工笔,三者的巧妙而和谐的结合,使猪八戒形象浑身散发着一股艺术吸引力,给人们久久不能忘怀的美的感受。作者的想象力无疑是非凡的,而塑造神话人物又给作者驰骋非凡想象力以广阔的天地;作者也善于运用荒诞手法,而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又需要高度的夸张特点。艺术描写中这种富有特征性的笔墨,不仅完全符合《西游记》内容的特点及全书艺术风格的要求,而且给猪八戒这个特定人物的成功塑造具备了深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飞驰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就不会有猪八戒的形象。但是,作者在具体落笔时却又喜欢对形象性格作精雕细刻,而较少采用粗疏的笔法。一般来说,这似乎极易造成不协调的后果;但在作者手中,却挥洒得极其自如,体现得十分和谐。如在高老庄与孙行者的对阵,在平顶山前巡山时的表现,对呆子的艺术描绘,就鲜明地呈现出上述特点,做到了飞驰想象、运用夸张和笔法上精雕细刻相结合,甚至使想象的飞驰和夸张的运用,溶化和渗透在精雕细刻的性格描绘中。这就使艺术形象的塑造获得了丰富的效果。人们欣赏着,似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洞悉其心,有栩栩如生之感。

其次,形象塑造上所达到的个性特征,不仅是鲜明生动的,而且其中体现着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寄寓着作者崇高的美学意图,给人们以有益的启发。个性化是艺术典型的生命,没有个性化就没有艺术典型。就以脸谱之丑、性格之粗来说吧,古典文学中岂只猪八戒而已。《水浒传》中的黑李逵、《三国演义》中的猛张飞也是。要举出他们之间的类似点,可能有不少。但在文学大师们手中,丑脸谱并没有脸谱化,粗性格却又有个性化。他们之间,各呈异采,别具特色。人们决不会把猪八成错认为李逵和张飞的。这就是典型塑造中个性化的效果。但是,成功的个性化,必然渗透着充实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美学意义。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就是如此。呆子这个艺术典型,作者塑造他并不是想给读者树立一个英雄的楷模,理想的榜样。但是,尽管猪八成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描绘中也运用了揶揄的手法,赢得了读者善意的笑声。总起来说,作者却赞美呆子的基本性格,鲜明地或曲折地在他的基本性格特征上涂抹了美的色彩,甚至给他唱由衷的赞歌。其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性格方面的美的鉴戒,而对失去这种性格美的表现,给以无形的抨击,对违背这种性格美的恶行,给以无情的谴责。作者这种善良的意图,尽管包含着浓厚的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但无疑有助于增强呆子这个艺术典型的生命活力,给人们以美的熏陶和教益。

再次,合猪、神、人三者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虽然充满着瑰奇怪异的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却非常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甚至给人以亲切感。因为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行动,为人间世界所熟悉,归根到底是植根于生活现实的土壤。猪八戒因调戏嫦娥,遭罪被贬,错投猪身,有着类似猪的形态和特性;而老猪又曾经是总督天河八万水兵的天蓬元帅,能腾云驾雾,三十六般变化,腰插一辆九齿钉把,随意翻腾;同时,他还是世俗社会的一员,做过高老庄的“倒踏门”女婿,虽说不算精通人情世故,却也未离人间烟火。这样一个亦猪、亦神、亦人的形象,作者以生花妙笔,塑造成一个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的神话人物。他具有丰富的性格;人们看见他的形相就知道是老猪,听见他的声音就猜到是呆子。艺术形象的这种高度可感性,不仅产生于这个特定人物的完整的性格塑造,而且主要还来源于妥善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即并没有过多地赋予他如名义上所应该具有的出世僧徒的清高,恰恰相反,在呆子身上,更多地概括着人类下层社会、普通劳动者圈子中所孕育的入世尘俗。虽然,由于他所活动的典型环境的特殊性,呆子形象中不可能直接地而只能曲折地反映着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但就其根本立足点来说,仍然坚实地足踏人间社会。正因为这样,猪八戒这个艺术典型的性格特征,不仅给人们以亲切感,而且在人们心头镂刻下永久的记忆。

这一切标志着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的高度成就,证明吴承恩所塑造的呆子猪八戒这个艺术典型,作为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地耸立在古典艺术画廊而光辉长存。

         本书篇目:

一、《西游记》是文艺小说而非科学著作

二、戏墨寓至理  幻笔抒奇思

三、巧构妙境出高格

四、呆子形象面面观

五、美猴王美在哪里

六、圣僧和愚氓的合影

七、阳本不可能是《西游记》祖本

八、《西游原旨》白文亦非《西游记》祖本

九、“大略堂《释厄传》古本”之谜寻解

十、《西游记》陈《序》称“旧有《叙》”是指虞《序》吗

十一、虞《序》倡《西游记》邱作说可信吗

十二、《西游证道书》“原序”是虞集所撰吗

十三、邱处机不是《西游记》作者

十四、陈元之并非《西游记》作者

十五、吴承恩永远活在人们心灵中

后  记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