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民族的魂灵、民族的艺术
——论《西游记》民族文学性

 

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泰纳)《西游记》正是我们民族文学的光辉杰作,它产生于明代,正当西欧文艺复兴之时,这部伟大的巨著,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的典范。

中外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欧洲小说大都是在资本主义从新兴到衰落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小说则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诞生和繁荣起来的。因而,这就使中外小说由于不同的社会生活基础而造成在题材、倾向、风格上的差异。西欧小说中杰出的作品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的发迹史来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和罪恶,而中国古典小说则通过对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现实的揭露,表达出对封建统治、强权和压迫的英勇抗争精神。然而,从艺术形式上看,西欧小说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史诗传统,注重细致、深入的叙述和心理剖析,哲理性较强,情节跳跃性较大等等。我国古典小说则是在先秦史传文学和民间说话的艺术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多采用章回体形式,注重故事情节的前后呼应和波澜起伏等等。总之,中国古典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思想倾向、艺术形式都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樱《西游记》作为我们民族文学的杰作,正充分地反映了这些特点,以其民族的魂灵,民族的艺术在中外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发出耀眼的光彩。


 

《西游记》的民族文学性,首先就体现在它所反映的民族魂灵上。这民族的魂灵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而充分的再现。作者以取经故事为基础,继承了唐、宋、金、元、明以来关于以唐僧取经的神话、传说为蓝本的话本、戏曲、诗话小说的文学传统,用如椽妙笔,发挥艺术家的天才,通过塑造孙悟空等光辉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西天取经故事的加工、改造、重新创作,深化、突出了其原有的思想意义,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终于完成了震撼千古的反映中化民族魂灵的巨作--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

民族的魂灵并非从天上掉下,而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人民生活。《西游记》也正是如此。最早的"西游故事"并非神话,而是有所依据。

"西游故事"起源于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这一真实事件。玄奘,是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南)人,俗姓陈,名祎,十二岁就与兄陈素一同出家为僧,勤奋好学,遍参国内大德,备详各家学说"(《玄奘》、苏渊雷著)为"释群疑而弘正法"立志西行"(同上)唐贞观三年(即公元六二九年),玄奘法师三十二岁。这年仲秋八月开始万里孤征,直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即公元六四五年)返回长安。历时共十七年。他完全凭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非凡的毅力,历经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而实现目的的。在他撰的《大唐西域记》里便有充分的证明。后来,他的第子慧立根据其经历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详细描绘了玄奘西天取经的生动事迹,其中也杂进了一些宣扬佛法的宗教神话。另外,由于统治者的宣扬,取经故事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果说,佛教徒和统治者的大力宣扬,目的是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巩固封建专制;那么,人民群众的口头传播则主要是赞颂玄奘西行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出现,标志着玄奘西天取经由历史故事向佛教神话故事过渡的完成。其主要功绩在于,取经故事集团(一师三徒)已正式形成,其中主要角色由唐僧逐渐过渡到猴行者。元代又出现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平话》(据《朴通事谚解》、《永乐大典》)等等。这些都替"西游"故事的广泛流传起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也给吴承恩创作长篇神魔小说奠定了坚实基矗但是,从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种富有伟大创造性的艺术再创作。经过比较,我们能够体察到作者艺术再创造的伟大功绩--"在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现代特征的神话小说"。(详见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四)我们以为,作品最伟大之处正是这种鲜明的民主倾向和现代特征,即英勇创业、不怕牺牲、勇于向前的充满顽强献身精神的民族魂灵,这正是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作品自始至终正贯穿着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将其融于所塑造的主要艺术形象身上,成为统一的思想倾向。所以,从作品来看,无论是唐僧西天取经,还是孙悟空大闹三界等等,都服从于这一主要的思相倾向,并在这一主导倾向之下统一了起来。

神魔小说《西游记》共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二回)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第三部分(第十三回至一百回)西天取经。这是传统上的分法,基本上符合事理。实际上,全书主要有二大部分组成,即第一部分(第一至七回)孙悟空大闹三界;第二部分(第八至一百回)西天取经。而第八回至十二回,从本质上来说仍可划入第二部分,因为其主要是说明取经之缘起,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向西天取经的合理过渡。过去有的人不同意《西游记》有统一主题的说法,认为作品前后存在着不同调和的矛盾。认为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来自我们的古典小说的作者们",把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两个本来"同样有现实意义",但"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的不同主题,"硬捏到一起的恶果","这裂痕是没法弥补得完好的"。(详见《〈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二期)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我们说,将"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融为一体,并不是什么硬捏在一起,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大闹天宫"放在"西天取经"之前,无疑具有突出的用心,这大大地冲淡了取经故事原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标志着孙悟空取唐僧而代之成为作品极力歌颂和赞扬的真正的主人公"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都向人们宣扬——只有不怕困难,勇敢奋斗,坚持不懈,勇于向前,才能实现伟大理想,获得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脱胎换骨成有用之人。(此类问题容另文论及)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不满"玉皇昏庸、不贤",而要取而代之,成为世界之主宰。尽管失败,但却在西行路上,重操旧业,消除一切妖魔鬼怪和自然界的灾难,百炼成钢,成为新人。"大闹天宫"是孙悟空艰苦创业的历史,"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凯歌。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怕困难,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的光辉。这光辉耀眼的民族精神正是孙悟空、唐僧迈向西天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说,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联为一体,或为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与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相比,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西游记》所反映的民族魂灵之伟大、高尚。《鲁滨逊飘流记》(以下简称《飘流记》)中的鲁滨逊是一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者形象,他不安于小康生活、去海外冒险,最后或为一个富有的资产者。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顽强战斗的精神,也赞扬了他的聪明才智。但是,作者有意对鲁滨逊的掠夺行为和剥削本质进行美化、赞扬和宣传,对他贩卖黑奴,用火枪征服土人,用基督教驯服土人"星期五"等行为进行肯定、赞赏,则显然极端反动地宣扬和美化了殖民主义。而《西游记》也无独有偶地写孙悟空不安于现状,去云游四方,求师学艺,解除的则是生死之忧,获得的不是万贯家产,而是长生不死,通过大闹天宫,练就"火眼金睛"终于万险不死,成为永生者:后来护师西行,建功立业,立地成佛,成为至高无上的"斗战胜佛"。作者借这一形象向人们宣告,只有不断努力,坚持不懈,一心向上,孜孜追求,敢于献身,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贪色、贪食、贪睡的猪八戒不是也克服缺点、脱胎换骨成为新人了吗?何况一般人呢?其艺术的真谛正在此。作品通过"西天取经"高度赞扬了唐僧为拯救苍生(唐僧求取"三藏真经"是为了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劝人为善,详见作品第八回)的献身精神,通过孙悟空护师西天取经,表现了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扶困济弱、除暴安良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取经--本身是宗教的事业,实际上作者正借此宣扬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这容另文论及)。我们从作品来看,取经队伍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犯,而且剿除作怪成精的妖魔,清除邪恶,使人们安居乐业,社会政通人和。在凤仙郡、比丘国、车迟国、朱紫国、乌鸡国,为求得国家安康、人们幸福,孙悟空"金猴奋起千钧棒"使"玉宇澄清万里埃",大战妖魔鬼怪,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真是一个富有勇敢战斗精神的高大英雄形象。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取经"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消灭黑暗的英雄主义事业。尽管带有一点"皇图永固"的封建忠君思想,但是"保国安民"的思想倾向是应当基本肯定的。不管这样,它没有无情的掠夺和剥削,较之《鲁滨逊飘流记》要高尚伟大。因为,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高尚牺牲精神和勇敢奋斗的伟大精神,虽然还带着某种封建性的烙樱一般来说,资本主义较之封建主义要先进些,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高尚、崇高的属于全人类的优异的值得赞扬的遗产。这遗产在后代仍然值得肯定,比如扶困济弱、除暴安良、勇为正义事业献身等等高贵的思想品质和不怕困难,勇于向前等崇高的精神。这些遗产不仅仅属于封建社会,也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我们说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这种高尚思想,就是值得骄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

孙悟空形象也正是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者,作为《西游记》中真正的主人公,尽管人们常常说自古以来没人说孙悟空取经,但是,事实上,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只是一个傀儡。取经过程中,唐僧始终充当的只是名义上的主角,而孙悟空则成了真正的主角。西天路上的那些妖魔鬼怪,穷凶极恶,令人心惊肉跳,唐僧常常吓得面如土色,怎能与之抗争,更有趣的是,一有风险,唐僧总是滚鞍落马,涕泪交流。相反,孙悟空则永远是勇敢的英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管什么妖魔,他都无所畏惧,蔑视一切敌人,真可谓"横眉冷对千夫指"。这种嫉恶如仇,除暴安良,勇敢刚强,无所畏惧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爱国先烈的英雄主义志趣和气慨何其相似?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孙悟空形象身上所体现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光荣而伟大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作家歌德说得好:"一个伟大的戏剧体诗人如果同时具有创造才能和内在的强烈而高尚的思想情感,并把它渗透到他的全部作品里,就可以使他的剧本所表现的灵魂变成民族的灵魂。"(《歌德谈话录》第一二八页)吴承恩满怀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憧憬,以出众而惊人的才华,将满腔的民族激情融注到作品中,把美好的理想、希望寄托在理想英雄孙悟空形象身上,让他上天入地无拘无束,扫除黑暗,追求光明,充分地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所在。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国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我们以为,无论是受印度影响也好,无论是中国与印度合一也好,无论是中国土生土长也好,总之,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在孙悟空形象身上,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英勇顽强,毫不懈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高尚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也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脊梁和魂灵之所在。因此,孙悟空不仅是《西游记》中的主要英雄形象,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的过去,而且能看到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从这里来看,孙悟空正是我们民族的魂灵。


 

《西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民族文学性不仅体现在伟大崇高的民族魂灵上,而且还表现在独创而高超的民族的艺术形式上。如果说,民族魂灵作为作品的主导思想起着统帅作用,那么,民族艺术形式就是表现反映民族魂灵的主题思想的基矗民族艺术正恰恰完美而精巧地反映着伟大的民族魂灵。

(一)神、兽、人三合一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鲜明地突出了民族性。作者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擅写鬼怪和唐传奇小说的传奇笔法的光荣、宝贵的民族传统,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艺术形象神、兽、人三结合的艺术特征。在作品中,大多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红孩儿怪等等,都是神、兽、人三位一体的。神的本领、兽的外形、人的思想,结合得唯妙唯肖,恰到好处。从这些形象身上,我们能不同程度地看到魏晋志怪、唐传奇小说塑造艺术形象的光荣的民族传统。

翻开中国小说史,魏晋志怪小说,大多着眼于鬼怪神魔,通过非人间的力量及其勇敢战斗精神,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理想、愿望。象《神异记》、《列异传》、《搜神记》里的许多篇章,如《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韩凭夫妇》、《望夫石》等等。其中大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及其憎恶强权、暴虐,崇尚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人间与非人间联为一体。这给后代小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唐代传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初期仍未脱尽神鬼妖魔之气,象《古镜记》(王度)、《游仙窟》(张鷟)等等。中盛期,则逐渐由神妖转向对现实人世的描绘和反映,象《会真记》(元稹)、《李娃传》(白行简)、《霍小玉传》(蒋防)等等,其描写委曲、叙述婉转,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相较,则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已发展到一个可喜的境地。总之,魏晋志怪和唐传奇小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它们替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矗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正是在其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完善的。作者吴承恩自幼好奇闻,在童子学社时,每偷野言稗史私求隐处读之,长大以后,好益奇,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详见《射阳先生存稿》)这为他推陈出新创造神、兽、人三合人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基础。我们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艺术形象身上不难看出魏晋志怪和唐传奇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的标志。可以说,作者在创作《西游记》时,继承了魏晋以来民族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神、兽、人三位一体神魔形象的创造,体现了独具的民族艺术性。

(二)典型环境的创造,充分体现了富有民族性的光辉。从作品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许多生动、具体而迷人的神话般的优美环境。在这些环境中活跃着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优美环境不光对塑造艺术形象起着良好的作用,而且还闪耀着我们民族文学富有神奇迷人的光彩。尽管环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所变动,但从中我们既能体察到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高超技艺,又能比较明显地感受到民族性的美。

请看"十州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真不愧是全书主人公孙悟空的故乡。在美丽迷人的环境中,处处透出一股怡人的气息。这"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大自然的山青水秀,日月星光,奇花异石,孕育了它的娇子--孙悟空,这个未来世界的主宰。正是这自由、安乐、美好的自然环境奠定了他后来"不伏麒麟辖,不受凤凰管"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从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上来看,这无疑正是典型人物孙悟空形象产生的典型环境。而我们从中更能清楚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这山水如此令人心醉,正因为它孕育了我们民族的英雄孙悟空。正因孙悟空的存在,这一山一水才显示出光彩照人的光芒。这光芒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所凝聚而成,从而闪现出民族性的美。

"竹篱密密,茅屋重重"的高老庄,"条条道径转牛羊""食饱鸡豚眠屋角,醉醉邻叟唱歌来",和平安乐,好一幅"鸡鸣桑树颠,狗犬深巷中"的乡村景致。在这儿,生活着一位"扫地通沟、筑土打堵"的"耕地不用牛"的庄稼汉猪八戒。他的性格与环境是何等协调。如此典型环境造就了"这一个"猪八戒形象。这与孙悟空正好相对,成为良好的辅助和补充--现实性与理想性合谐地统一在一起。这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致不仅显示了猪八戒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带有浓郁的乡土气味--中国民族生活的理想程式。从许多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理想的程式。象晋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生活的艺术化的再现,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西游记》中的典型环境创造常常借助于诗、词、歌、赋来完成,也正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反映,不仅具有全民性,而且还有民族性。优秀的作品《西游记》正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就充分体现在塑造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典型环境中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诸如上面所举的孙悟空、猪八戒生活的典型环境——花果山、高老庄。实际上,这样的例证在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请看第二十二回的流沙河、第二十四回的万寿山五庄观等等。这些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既有典型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倘若将其放入世界文学艺术的长河中,我们也能将它们一一寻找出来。这是因为我们能够凭借这闪闪发光的民族性来作为媒介。

(三)典雅通俗的富有民族化的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总是一定的民族语言,尽管会有时代性等其他素质,但民族性则既是永久的又是独特而不能代替的。老舍先生说过:"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现的东西有民族风格,一本中国书译成外文就变了样,只能把内容翻译出来,语言的神情很难全盘译出。"(《出口成章、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西游记》将诗词典雅流利与民间口语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融为一体,形成了既典雅又通俗的富有民族风格的语言。

写景,多用诗词、歌、赋来完成,具有典雅流利,文采华丽的艺术特色。请看二十四回对"万寿山""五庄观"的描绘: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调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湾湾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午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松波冷淡,行径清幽。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

 

好一座仙境般美妙无比的万寿山,好一座神仙之宅五庄观!幽趣非凡,清静怡人,真不愧为"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作者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配上典雅清丽的语言,将万寿山,五庄观描绘得景色怡人、富丽多姿,真是鸟语花香,层峦迭嶂,巍巍峨峨,气象万千。这"阳春白雪"般的万寿山、五庄观,琳琅满目、风景独好,美妙无比,我们从明清以来江南的山水园林之中不难找到它美妙的影子。因为,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烙上了我们民族生活的印记,并且体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其景致的典雅壮丽、加上清丽、流畅、文雅的语言就既具有一种典雅的古典艺术美,又富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

写人,既用对话,又用叙述性的语言,还用诗、词、歌、赋等等。并且注意根据各人的身分、地位、性格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语言。形成典雅流利、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极富有民族性。例如,塑造主要艺术形象孙悟空。作者在塑造这个主要艺术形象时,采用多种艺术手法,融注了全部的心血和众多的笔墨。写他出生--"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替他以后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埋下伏笔。因为"官封弼马"受玉帝欺骗,他一气之下回到老家花果山水帘洞,自封"齐天大圣"树起叛逆的旗帜。这里有一首诗单写他,"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罄。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当西天佛主如来来降伏他时,他说"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猴。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瑞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帝玉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又说:"他(指玉帝)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由此可见作者紧紧把握住孙悟空形象性格发展的基本轨迹,采用诗、对白、叙述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法,将典雅生动的诗一般语言与通俗易懂的口语、对话融合为一体,使一个活龙活现的神魔般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于我们的眼前。这些语言既典雅又通俗生动,真是雅俗共赏,魅力无穷。此外象猪八戒、唐僧等艺术形象,作者也是这样深入细致地来塑造的。有时,往往三言两语的口头禅也能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比如,猪八戒有两句口头禅"斋僧不饱,不如活埋""和尚是色中饿鬼"正是其思想性格的充分展示。这些语言不仅用得恰到好处,而且也显示了鲜明的民族性,正如老舍说的即使将它翻译成外文其神情也就很难全盘译出呀!

由此可见,作品的语言极富有民族性,与其他中外第一流的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将语言的典雅与通俗融为一体,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确令人敬佩和赞叹。而富有民族风格的形成,使作品犹如锦上添花,实在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其作我们民族语言的光辉典范,放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也应占用其辉煌灿烂的一页。

(四)崇高壮烈、高亢壮丽的情调,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西游记》以其神奇迷人的神话世界,奇情异想的艺术构思,隐晦含蓄的思想倾向,清晰动人的艺术群像,色彩斑〓的动人景致构成了一部震撼人的心灵的民族交响乐。崇高壮烈、高亢壮丽正是这部交响乐中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无论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还是唐憎西天取经都表现了勇敢顽强、勇于向前、不畏艰险的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即使孙悟空反天宫失败后受擒,孙悟空等师徒四众同时遇难,作者都让他们显示了英勇顽强,宁死不屈,顽强不息的高亢的震撼人心灵的伟大力量。

请看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话表"齐天大圣"孙悟空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却莫能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叫雷部众神,用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他一根毫毛。……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琵琶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他一双眼熏红了,成了"火眼金睛"。好猴王又大乱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一直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孙悟空真是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英雄。且不说他如何称"齐天大圣",就是在失败后被玉皇逮住,也毫无畏惧从不低头,并利用一切时机反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好一个英雄"齐天大圣"美猴王!他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其前后历代农民起义英雄、民族英雄的精神何其相似。尽管孙悟空不是农民起义英雄和民族英雄,但他这种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与他们的表现是有某种相通之处的。所以,我们不妨说这正是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民族精神,前面(第一部分)已论及,恕不赘述。

取经故事在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篇的主要部分。不光具有较大的篇幅,而且也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学术界历来对这一部分有较大的争议,其关键之处正是对取经事业的性质的争执不休。本文不想参加争论,只粗略一谈,因为这不是这篇文章记述的中心。(容另文专论)我们认为,尽管取经事业表面上是一桩宗教事业,实际上,作者在创作时结合现实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再创作,所以,对取经事业的理解就不应仅停留在其表面的理解上,而应看作是作者社会,人生观的反映。我们从作者的思想及其作品本身来看,取经事业实际上已是作者理想中一桩伟大的人生的事业,通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马的苦难奋斗史,反映了人类痛苦、艰难、失败、追求、考验、成功的艰难而悲壮的历程,也是作者自身不平凡的经历的艺术化的再现。作品中的主角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白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成为新人)聚集到一起,相依为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怕困难,同心协力,在西天路上演出了一部悲与喜,庄与谐相交杂的人生之剧。这部剧中自始至终贯穿交织着一支崇高壮烈,高亢壮丽的主调。无论在平顶山、金□(左山右兜)山、火焰山、在黑水河、通天河、还是在琵琶洞、无底洞、西梁国、比丘国、灭法国等处,师徒四众都历经千难万险等艰苦的磨炼,终于脱胎换骨,成为新人。这场人生之剧伴着崇高壮烈、高亢壮丽的主旋律仿佛奏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曲。这种克服困难,无所畏惧,勇于向前的英勇献身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的高尚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

当然,正如一首交响曲非单一地采用一支旋律一样,《西游记》里也有月色溶溶,花好月圆的柔丽的情景。这不但不破坏全曲主旋律,而且给这主旋律增添了更加迷人动听的因素。《西游记》正完美而恰当地将其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动人的乐章。这动人的乐章正恰恰是我们民族文学的交响曲的基本组成部分,把反映我们民族魂灵的伟大民族精神高高宣扬、传颂。

总而言之,《西游记》是我们民族文学的光辉杰作,与《水浒》、《三国》、《金瓶梅》并列合称中国四大奇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从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来看,它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即由历史故事转向通过神魔故事来反映活生生的社会、人生、显示出伟大、光辉的民族文学性。无论其所表现的思想、艺术、都充分地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当你打开这部小说,立即会有一股浓厚的民族之风扑面而来,让你领略到古老东方文明之国的民族艺术的美。作为一件艺术珍品,《西游记》源于人民,也必然永远属于人民。今天,世界文学的时代已来临,民族文学应该走向世界,无疑,《西游记》作为中华民族文学也应该走向世界。让我们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努力吧!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