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人类未来的预见者
——《西游记》理性思维新论

 

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感觉到《西游记》的魅力,其中高超的想象力、超群的智慧令人流连,其理性精神力量则更是威力无穷的。英国汉学家阿瑟·威利说《西游记》象一颗璀璨的慧星升上了中天,给西半球人民展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作为文学作品,《西游记》以思维的多元性、意识的超前性、理性的核心性和智慧的超群性展现了理性的神圣威力,预示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前景,而在未来学范畴中居一席惊人之地。


思维多元性

 

《西游记》作为古代神魔小说,既从古代神话故事中脱胎而来,又是人类神话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形式,对传统神话意识进行了拓展,姑且称之为新神话——"现代神话、文明神话"以有别于原始时代的古神话。这突出的标志便是思维的多元性。

《西游记》的世界是无限开阔、广大的,天上、地上、地下、水里无所不包,虚幻——现实——理想依次更替,形成纵横交错的复杂形态。关于世界的主宰,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多元系统。天上(玉皇大帝),三十三天(太上老君),西天(如来大佛),属于超阳间;地上、人间(皇帝),属于阳间;地下、地府(十代阎王)属于阴间;水里、龙宫(四大龙王)属于超阴间。三者形成"心——物——心"的格局,展示出思维形成的网络系统。如下图:

在这个系统中,玉帝是名正言顺的万事万物之主宰,天兵天将环绕,等级分明,掌握天上、地下、水里的一切动态。然而,作为道教最高始祖太上老君却能独立居于三十三天之上,玉帝待他则奉为上宾。西天佛祖如来既是佛的最高主宰,又是世界万物中法力最高之统帅;玉帝更是敬他为佛,当如来制服了孙悟空后,玉帝亲自率人"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殓妖邪……'"。可见,在整个系统中,玉帝只是名义上的主宰,太上老君、如来三位一体,呈现三角形。地上最高统帅是皇帝,地下的十代阎王却不受其统帅,反而能照章办事将人间皇帝的生死薄牢牢掌握;水里的四大龙王作为超阴间的代表直属玉皇大帝领导,根本不听命于地上皇帝的指派,反而能兴风作浪、危害人间。地上、地下、水里三权分立,也呈三角形,但实际意义则与天上的三位一体式的三角形大相径庭。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崭新的多元网络系统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作者让孙悟空作为万物之灵联接天上、地上、地下、水里各个空间,畅通无阻——"大闹三界"、降龙伏虎、勾生死薄与太上老君抗衡——练就"火眼金睛",与如来大佛比试,身陷"五行山"却决不服输,显示了超人的本领。沙僧、八戒水里陆地来去自由、无拘无束,展示了作者想象空间的广阔、思维形式的活跃性。很显然,无论天上、地下、地上、水里,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形象化体现,那天上等级森严的官僚机构和地下、水里的秩序实际上是人间社会生活的形象化反映。天上一天,地下一年,不过是将时间无限扩大化了,化有限为无限。这样,思维的领域便拓展开来了,使上下交错、日月并行、乾坤旋转的梦想化为了现实。孙悟空呼风唤雨,云来雾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甚至能向玉帝借天等等,完全是在这种多元幻化的环境中得到的体味。思维的多元性超脱了单一模式给孙悟空独往独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多元性另一表现便是思维纷繁复杂又严整有序。虽然,"天上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但也并非杂乱无主。虽然,天上的主宰者是多元的,无独断、专制性的君主——象秦始皇,但,作为事实上,名正言顺的君主还是玉皇大帝。这玉皇大帝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按如来佛话)"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故此,天上秩序、玉皇权威受到挑战、威胁,各方(太上老君、西天佛祖)都来援助,众星捧月,形成井然有序的等级制系统。孙悟空虽然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试图与玉皇一决雌雄,但在代表天上统治集团利益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天如来面前不能不失败。这失败是必然的,因为玉皇大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等级制系统的代表和多元思维系统的无限性及统一性的标志。

《西游记》思维的既纷繁复杂而又严整有序的定势,突破了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使零碎、单一的思维形式转向多元、纷繁有序的理性认识阶段。从作品中,我们既能把握住"西游世界"的总体规范,又能认识到人类未来的发展规律。人类脱离愚昧的标志之一就是由单一的专制必然走向多元、民主制。人类社会的进步便是打破专制,使民主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既纷繁又有序的制度)代替暴君的独断专行。尽管《西游记》作者没想到要说明这一些,但,我们从作品中能意识、体味到这一切。显然,在这多元思维网络中,世界由宏观到微观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作者意识的多重性。虽然宏观与微观有天壤之别,但在《西游记》中的两者则是相通的。拿人物来说,你既能看到他的宏观方面(主导、大的方面),又能看到他的微观方面(小的、次要方面)。你如果看到猪八戒,必然要说这是一个愚蠢、懒惰的家伙(宏观),但是,猪八戒又非仅仅如此,他有时也很勇敢(在黄风岭、稀柿洞等)。倘若你只着眼于前一方面,那么则显然是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感性阶段;如果你能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起来看,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便上升到对这部作品的理性认识。就整部作品来看,这是一部富有喜剧性的神话小说,但经过仔细考察,你便会发现这是一部富有寓意性"假神魔而言志,托鬼怪而寓情"的神魔小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西游记》的世界是呈多元形态的立体形式,《西游记》的思维已逐渐脱离单纯感性而迈向了理性境界。


意识超前性

 

从中国文学意识的发展来看,如果说先秦文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到了魏晋以后则如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所谓"自觉时代"便是理性认识阶段的征兆。明清文学更是文学的理性的时代的代表。《西游记》既继承了中国远古神话到宋元明以来的文学传统,又结合社会现实,将古代神话、传说重新组合,以完满的理性思维意识再现了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超出了那个时代。

超前意识标志之一便是《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的丰富想象力。《西游记》避免了写实小说不能虚构的局限,让思维神采飞扬,任思想天马行空、从虚幻再转向现实,无限往复循环,展示了宇宙的广阔,人性的伟力,神性的无限无边……本来,天空、人间、地狱、水底是互相隔离的,但作者把它们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作为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任思维的触角所向无敌、纵横交错。天上的主宰万事万物的神灵具有无比巨大的神威,风云雷电雨水都有主管者,生存的空间是无限的——长生不老、仙化了。长生不死正是神话想象力的最基本标志,而在此基础上,一切的运动、变化都灵便多了。所以,孙悟空为求长生不死之术,去求师、去盗宝、勾生死簿,企图永恒于世界——这是人类生存意识的象征。本来作为人类未来的课题——宇宙飞船、太空火箭、人造卫星、电话电报,在《西游记》的世界里早已在构想了,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千里眼、顺风耳,还有无穷的神奇变化和令人眩目的"借天术"、万能变化的宝物器具等等,琳琅满目……许多神奇的幻术不仅使古代人惊讶,而且简直令现代人也目瞪口呆、惊诧不已!

展示人类未来思想文化的大融合趋向,则是其意识超前性的又一表现。《西游记》产生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融合的唐、宋、元、明时代,当时儒道佛三教相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交融,形成多彩的效应。《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其反映的思想是多重复杂的。从作者本人来看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思想占主要地位,唐僧西行求法正是入世思想的体现。然而,现实的皇帝昏庸无能,吴承恩难酬大志。于是又倾向于山水田园,带有老庄道家思想"恪守田园"——花果山便是形象化体现。当儒道二家无能为力,难以实现回天之术时,而对自然、社会的厄运,作者又希望佛法无边。很难说作者摒弃哪一方,"三教合一"思想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而借"三教合一"的思想综合地反映出对未来生活美景的无限憧憬——向西方极乐世界求取真经、拯救苦难的"南赡部州",使民众安康、万世太平;反映在文化思想上则是中西大融合,互相取长补短的定势。多元文化——这便是《西游记》所昭示的文化形态。这种形态已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因为,当时虽然"三教合一",但佛教已变了样成为中国式的佛教。明代皇帝在当时世界上仍以老大帝国自居,也根本不想去进行什么开辟新天地——中西交流。这是专制政权达到登峰造极的象征,虽然郑和下了西洋,但中国与商业资本主义仍是风马牛不相及。真理的曙光永远照不到专制暴君的头顶,相反却普照着文化思想界精英的心灵。吴承恩正是那一时代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界的精英,他看到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人、市民阶层的崛起,我在《猪八戒形象新论》① 中早已提出吴氏思想带有商人的意识,因为作者就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作品也突出反映了市民意识。孙悟空的思想意蕴正是当时市民意识崛起的突出体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作者对新旧时代黎明曙光的深切憧憬,反映在文化观上便是新兴文化交融的朦胧意识——向"西方"学习,让唐僧西天取经,本身正是对中国传统文明没落的失望。这一转向与几百年后"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师夷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文化观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从精神气质、心胸气度上则大体是相通的。《西游记》的表象世界是属于未来的,关于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的预示——东西文化大融合是十分富有科学理性精神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西游记》中早已存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就基于这点。他让孙悟空挥舞千钧棒、张开火眼金睛、转动神智大脑,挣扎于"紧箍咒"的咒语之中,向着未来——西天迈进;让唐僧在苦难中徘徊,让猪八戒在肉欲与理性之间徜徉,让沙僧、白龙马凭着双肩接受意志的磨炼,他们任西天诸佛、天上诸神、观世音等的考验,终于向着光明前方——西天而"九死其犹未悔"。这种精神力量促成了人类对未来思想文化大融合趋向的完善、实现。

所以,《西游记》以神话般瑰丽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想象展示了人类未来生活的奇景,更以多元文化展现了人类未来思想文化大融合的趋向,显示了超时代的效应。


理性核心性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很显然,这儿的理论思维就是指理性思维。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辉煌巨著《西游记》既以思维的多元性、意识的超前性展现了理性思维的多彩风姿,又以理性的核心性显示了理性思维的巨大声威。

"主题"意识的泛化是理性核心性的鲜明标志。关于《西游记》主题,古往今来一直争执不休,从明清时代的"或云谈禅"、"或云说道"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主题矛盾"、"双重主题"说再到七十年代"反映阶级斗争、农民起义"说、八十年代初"忠奸说"、"诛奸尚贤说"、"综合主题说"、"哲理说"等,眼下又有"仙话小说"说等等,不胜枚举。今天,要想给《西游记》的主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以博得众人心悦诚服实在太难了。由于论者们所处角度、把握的视点不同,故,得出的结论就不一致。但,假想一下,一部作品如果平淡浅薄是很难让人久久深思、一代又一代地争论下去的!这也证明《西游记》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已由一般、简单的感性认识飞跃到了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作为《西游记》的核心统帅了一切,《西游记》的实践证明这种主题意识的泛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世界观照的超感性——理性。作品吸取了中国传统阴阳说关于世界的认识,金木水火土,生生相克,互为因果,将孙悟空作为金,八戒作为木,带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辨色彩。作品又运用道家的阴阳说、佛家的轮回说,这样便构成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观照的超感性。在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身上都有超感性的感应效应,如来大佛、观世音、西天诸佛等等都有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预见性,唐僧西天取经本身也是如此,取回经卷中便有"过去现在未来经",这一切便自觉地使人类对世界观照的意识超脱于凡世和过去历史上的许多先哲们而居于哲理思辨的理性范畴。在作品所反映的意识中,"过去、现在、未来"是世界的三大组成部分,"地狱、地上、天上"是宇宙的三大范畴,人类居于地上,但思想、意识却能够凭借想象超脱于天罗地网的限制而独往独来,飞上"天上"、深入"地狱"。这思想、意识的思维触角似锋利的宝剑,经作者理性精神之火的锤炼更加锋利。以至于本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火箭、卫星上天,遗传工程、电脑、人工智能、遥感等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都从ZZ(D精神上ZZ)与《西游记》的理性思维挂上了勾。吴承恩虽然没有发明火箭、卫星、遗传工程、电脑、人工智能和遥感的文字,但却通过《西游记》的思维方式、理性精神为科学提供了无限假想、创造的空间、意识。其次,对生与死的超脱。生与死,在《西游记》中是作为对世界主体意识的一种深层观照、完全哲理化了,极富有理性色彩。虽然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对立面,但,《西游记》则显示出超脱的意识——人类既有生与死的界限,又有积极追求永生不灭、长生不老的希望。整个一部《西游记》实际展示的正是人类对生死意义的从感性到理性化的历程。孙悟空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孙悟空由蒙昧状态中觉醒后,为求长生不老之术,跋山涉水,终于学得七十二般变化,据书中记载,他的师父须菩提实际上是佛道糅合的人物,用这样的人作为孙悟空的启蒙老师非同一般,正可作为融合佛道思想的标志。在生死观上,作者正是融合了佛、道的合理因素(佛的摒除人生罪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的"人性恶"、超脱等),将人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需求。从而让孙悟空实现了由生、死到永生的升华,猪八戒、沙和尚也是如此。唐僧更是这样,在他身上更融汇了儒家思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从而与佛道合为一体,构成相互取长补短的效应——既与当时思想文化界"三教合一"潮流同向,又超脱于那一特定时代而具有永恒的理性意义。这种关于人生的价值取向以内涵的极为丰富性而令人深思遐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游记》的理性核心性既以"主题"意识的泛化而闻名,又以情节的多向性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著称。中国小说发展史说明,小说情节由单向发展到多向性,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便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从远古神话孕育、发展而来的中国小说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的情节单一性、人物性格类型化发展的唐传奇、宋话本阶段是一个大转折,即鲁迅所说的"始有意为小说",再经元到明,《水浒传》、《三国演义》出现,小说的情节已较为曲折、人物性格已逐步复杂化了。对《西游记》的情节、人物,学术界褒贬不一。我们以为,从总体上看,其中虽有不够成功的情节,但总的情节安排基本上做到了强化故事性、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西游记》的情节是多向层次性的,总的结构是"大闹三界"、"西天取经",以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的成长发展史作为全书总的发展线索,通向西天的每一步、每一座山、每道水都有邪恶、妖魔阻道,共同构成一张善与恶、美与丑的思维大网,层层叠叠的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流程仿佛一股斩不断理还乱的意识流程循环往复、多姿多彩。整部作品由四十多个小故事构成,虽繁复却层次井然、思维清晰,情节的多向性对于详尽地塑造师徒四人及众神佛妖魔的性格起了良好的作用。虽然都是取经者,但师徒四人各人更有一副独特的性情,令人惊叹。就连那西方路上的众妖魔也非单一化的,各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这充分证明《西游记》已脱离情节单一化、人物性格简单化的局限,而迈上了情节多向性和人物性格复杂化的历程。

纵观中外文艺发展史,"主题"意识的泛化和情节多向性、人物性格复杂性正是文学意识理性化的最突出显现。《西游记》的"主题"意识泛化、情节、人物性格等的超时代性鲜明标志便是始终围绕理性,理性是《西游记》的核心。《西游记》以理性的光彩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灵,以理性的力量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去创造、发明、奋斗……


智慧的超群性

 

中国神话文学以智慧美的光彩照耀了作家们发挥想象、任思想纵横捭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预示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从而具有一种超前意识。《西游记》便是杰出代表,吸取了中国神话文学的光辉传统并发扬光大,任智慧之花争奇斗胜,展宏伟抱负于字里行间。整部《西游记》实是一部斗智斗勇的智谋大书。"智慧"是其所显示的又一中心思想,一切行动都离不开智慧,一切言行都围绕智慧而展开。吴承恩充分发挥神奇的大脑将一切计谋、法术都运用到作品中,胸中自有千军万马,用千里眼、顺风耳观察乾坤,将无边智慧寄予孙悟空身上。写孙悟空等四众的成长正是以其智慧的增长作为依据的。"西天取经"中的"经"就是经验、智慧。师徒四人迈向西天获取智慧,终于由人(妖)成神、成正果、成佛、功成名就,从而说明——智慧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从未来学意义上看,这种智慧的超群性正是《西游记》的真正价值所在。

以智慧为核心,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凭借正是超群性的首要标志。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教授讲,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使中国人民形成了富有智慧的素质,这正是中国人的潜在力量。智慧在《西游记》中包罗万象,神魔斗法——人的智力战,孙悟空"大闹三界"——智慧美的充分体现,孙悟空过火焰山、猪八戒过稀柿洞——人的智慧、力量的显现,整个西行之路都沐浴在智慧的光泽中。"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大检阅,师徒四人获得正果的途径正是斗智,《西游记》的又一核心也正是智慧。作者将唐僧作为名义上的主角实际的配角,让孙悟空作为真正的主角,并让孙悟空以出身最低(师徒四人中)经过奋斗成为与唐僧(旃檀功德佛)并驾齐驱的斗战胜佛,就不仅仅是肯定了智慧的力量,而且将智慧的高低作为衡量人价值的依据。这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是多么不一致,从而超群脱俗、令人震惊。

智慧超群性又一鲜明体现——破传统精神。《西游记》传向欧洲、美洲,使现代西方人为之惊叹不已。为什么?因为,《西游记》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智慧宝库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价值观的继承、积累、扬弃的结果。吴承恩在作品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并加以发扬光大——使其显示出新时代的光芒。这突出表现便是破传统精神。众所周知,中国封建传统教育造就了许多"道德型"人才,从而形成儒家所谓"温柔敦厚"的书呆子,脱离实际,只求书本。《西游记》以实际的例子——唐僧作为软弱无能书呆子与HTK虔HTSS诚迂腐佛教徒的统一体,在西行途中蠢笨无用乃纯粹的傻瓜,可见作者借这一形象作为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多么尖锐!孙悟空则相反,没受过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他是大自然的儿子,是天地宇宙的甘露、阳光、雨水哺育了他,他是作为与唐僧相对立的形象而出现的,神、魔妖、怪、人的聪明特性、灵秀之气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显示。与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道德型"人才而轻视"智力型"人才正好形成鲜明对照。这更充分证明《西游记》以"智力型"人才作为智慧美的最充分展示而树起了反传统的光辉旗帜。"齐天大圣"的旗帜正是对传统道德观、人才观的"扬弃"。作者站在新兴市民阶级立场上给"西游故事"融进新鲜的血液——智慧、理性精神,从而使《西游记》以思想意识的多重性而引人争论、启人深思,明清以来寻求《西游记》主旨和建国前后六十年来关于《西游记》主题的争论便是充分说明。如果从未来学角度探索《西游记》的思想价值,那便是"一种哲学的力量……行动的先验本质、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想,最大限度地挖掘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终目的。"② 《西游记》以对象的大众化、结构的网络化、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显示了人与生命价值意识的无限扩展。是神话,更是智慧超群性所致。

《西游记》是智慧之书,以智慧的意蕴、神采启人深思、引人遐想。在吴承恩笔下,智慧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砝码,重智慧、才能轻世俗传统,显示了理性的思维流程,从而惊世骇俗、超群脱凡。几百年来,《西游记》传到了国外,启发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取得更大成就,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博士在其受奖讲演中说之所以发现宇宙定律曾得益于《西游记》。可见《西游记》所显示出的智慧力量。中国当代多么需要这种智慧、理性精神啊!

总之,作为古典小说,《西游记》反映的是过去的生活,无疑是属于历史的;而作为人类智慧、理性精神的突出体现者,它无疑又属于今天和未来。我们研究《西游记》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古代文学作品囿于古典文学范畴,而应当站在未来学角度,有所超越、富有超前意识。二十一世纪是智能革命的世纪,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更新观念、研究和运用《西游记》理性思维之精蕴,以实现《西游记》式观念更新,使得经济振兴、富国强兵、国泰民安。西方有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西游记》何尝不是呢?作为人类未来的预见者,《西游记》将以其动人的光彩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

 

注:

① 《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二期、《新华文摘》1985年六期。

② 《学会生存》第199页。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