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三、再论《封神演义》因袭《西游记》


徐朔方同志《再论〈水浒〉和〈金瓶梅〉不是个人创作》(载《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在论述中涉及拙作《〈西游记〉〈封神演义〉“因袭”说证实》,认为拙作仅以二书“各五首赞词的对勘为依据,不足以包括它们之间的所有复杂关系”,结果是“偏而不全的取证使得文中的结论(指《封神演义》因袭《西游记》——笔者)失之于片面”。为此,徐文又增举十五例共成二十例,并在分析其中四例后指出,这四例中“《封神演义》的赞词是原作,它们 早于《西游记》的对应部分”;并说:“对四首贺词的分析,孰迟孰早可能有分歧。退一步说,只要承认《封神演义》的赞词仅仅有一首是原作,它比《西游记》的对应部分早,方胜的论点就不能成立。他只承认一个可能:《封神演义》有因袭《西游记》的赞词,他不承认同时也存在着相反的例证。”由此,徐文下了如下结论:“本文认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它们互相影响,不是片面的单向关系,正如同本文所论述的《金瓶梅》和《水浒传》或《平妖传》和《水浒传》的关系一样,它们之间是双向的彼此影响,不是单向的一个作品因袭另一作品。”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里,仅作简叙以就教于徐朔方同志和其它方家。

徐文在论述《金瓶梅》和《水浒传》或《平妖传》和《水浒传》之间的因袭关系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以众多的例证揭示了它们俩俩之间由彼及此,由此及彼的双向因袭关系,它们具体生动地构成了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具有这样的宏观认识,才能理解其中某一具体作品,为什么不是个人创作”。应该承认,徐文采用这样的角度来论述问题,是颇具创见的。这不仅有力地充实了《金瓶梅》不是个人刨作的论据,而且也有助于深入研究《金瓶梅》和《水浒传》或《平妖传》和《水浒传》之间的关系。

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真理越出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误。《金瓶梅》、《水浒传》或《平妖传》、《水浒传》两书之间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其为相互因袭,不等于所有非个人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是互相因袭的,我们没有理由说因为《金瓶梅》或《平妖传》和《水浒传》之间相互因袭,就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之间也是相互因袭。说到底,即使是所有非个人创作的相应作品都可能相互因袭这一观点,随着史料的发现和分析研究的深入,被愈来愈多的事实所证明时,也不等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之间必然是互相因袭的。因为具体问题还应该作具体分析。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徐文认为:拙作只用五首赞词的对勘为依据,难免失之于片面。见实,拙文原稿举例多至十五例,因《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篇幅最多只限三千字,便遵编辑同志所嘱删削,只留下最能说明问题的五例(实际上是六例)。应该说,选择典型来举例说明还是可以的,并不一定“失之于片面”;反之,若一定要例子举全才能达到正确和全面,那么徐文虽然增加了十五例,我看也不一定完整,似乎还有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未全举。我这里不妨再举五例:(编号按徐文所列接排):

 

[21]森森黄雾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
                   《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22]烟波荡荡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封神演义》第六十六回

[23]巍巍峻岭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

[24]淅淅潇潇   《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封神演义》第五十四回

[25]清和天气爽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
                 《封神演义》第八十五回

 

还可以举出几例,下面再说,这里不赘。因为,我认为例子不在以多取胜,而主要看它是否能典型地准确地说明问题。

那么,这二十五首赞词的例子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呢?应该指出的是:事实上有比较多的例子,是不能用来说明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这也不难理解,要知道最后编写和创作成目前样子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文人,完全可以称誉为是大手笔,他们即使在“顺手牵羊”般借用别书的赞词时,大体都作了某些修改,以适合自己作品特定场合的情景;但是,当然也难免留下一些袭用的痕迹和漏洞,从而给我们今天来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资料。现在,对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细致研究的结果,我仍然认为:《西游记》、《封神演义》之间,就目前徐文和笔者所找出的相同赞词的对勘来看,只能说明是《封神演义》因袭《西游记》,而不存在另一面,即《西游记》因袭《封神演义》的可能。

徐文借以证明《西游记》因袭《封神演义》的根据是对四例赞词的对勘,我认为徐文的分析都似可商榷。这四例,在徐文中的编号,分别是第四、第九、第十一、第六等。

先说第四例,即“重衾无暖气”一首,《西游记》在第四十八回,《封神演义》在第八十八回。“重衾无暖气”一首,在《封神演义》中,是插在姜子牙雪天行军时,徐文认为“前面十六句形容途中所见严寒冬景以及想象中的各色人物的情况,结句以‘莫讶寒威重’对上述描写加以归总,然后回到行军上来(指末句“兵行令若霆”)。情景相合,没有明显的脱节之处”。这首词在《西游记》中插在唐僧师徒夜宿陈家庄时,结尾两句改为“绣被重裀褥,浑身战抖铃”,徐文认为这同“‘师徒们衾寒枕冷’似乎不相呼应”,因而认为“《封神演义》的赞词是原作”。其实这样分析显然不确切不全面。在《封神演义》中,这首赞词末两句虽切合当时情景,但开首第一句“重衾无暖气”,无论怎样分析,是得不出切合当时行军情景的结论来的。相反,这一起句倒完全适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雪夜冻醒时的特定情景;同时,末两句“绣被重裀褥,浑身战抖铃”,也并不是与“师徒们衾寒枕冷”“不相呼应”,而是恰到好处:它不仅同师徒们冻得“睡不得”,八戒冻得“咳歌打战”,因而只好“爬起来穿了衣服”的情是切合,而且与起句“重衾无暧气”完全相呼应。对此,我在《〈西游记〉〈封神演义〉“因袭”说证实》一文中早作过详细分析,这里不再细叙。

再说第九例“烟霞渺渺”。《西游记》在第十七回,《封神演义》在第四十九回。徐文认为:这首赞词在《封神演义》中“写的是三仙岛,洞主虽然为纣王出力,毕竟是仙女;《西游记》却以这样的美景去描写黑风山黑风洞,未免不伦不类”,因而得出了“《封神演义》的赞词是原作”的结论。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显然也不确切不全面。在《封神演义》中,这首赞词的结尾两句是:“虽然别是洞天景,胜似蓬莱阆苑佳”,可以说极尽赞美之能事,然而赞美的对象虽是琼霄、碧霄、云霄三位仙女所居的三仙岛,但她们助纣抗周,在《封神演义》中正是“逆天”行事之徒,所以不能说完全切合情景。相反,在《西游记》中却并未显得怎样“不伦不类”。在《西游记》中,这首赞词的结尾两句是“虽然旷野不堪夸,却赛蓬莱山下景”,前句抑,后句扬这对所赞洞府的洞主黑大王熊罴正恰到好处。因为按作品中所写,熊罴虽是偷袈裟的妖精,但他似乎并未作恶,而且最后还被观音收服皈依,成为落伽山守山大神,成了正果;同时,作品正文中还写到孙行者变金池长老进入黑风洞时,看见二门上有一联对子:“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行者也不由暗道:“这厮也是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所以,我认文徐文所下的“《封神演义》的赞词是原作”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

再说第十一例“山顶嵯峨摩斗柄”一词,《封神演义》中的结尾是“不是凡尘行乐地,赛过蓬莱第一峰”,写的是夹龙山,昊天上帝亲女的调府,徐文以为情景相合。这不错。而且赞词中还有“行来深凹,俱是采药仙童”之句,正文与赞词前后的确互相照应。但徐文认为:《西游记》中的这一赞词结句为“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而后文则明写是敕赐宝林寺,“前后不相照应”,这却并不确切了。如果《西游记》这一赞词的结尾二句一如《封神演义》,而且又有“行来深凹,俱是采药仙童”,那么,本文也就用不着写,问题也就一清二楚,这只能说明《西游记》袭用《封神演义》了,但实际情况是那结尾两句恰恰与《封神演义》不同,所谓 “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者,乃是隐指唐僧师徒将要遇妖,而正文所写的正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化妖谋害了国王,占夺了乌鸡国江山;特别是与“俱是采药仙童”相应一句乃是“四边俱有豺狼”,听以说它“前后不相照应”,未免简单了一些,结论下之过早。从以上分析看,至少可以说,两书中的这首赞词,都各自符合正文所写,分不出谁是原作谁是因袭。

再说第六例,事实也并不象徐文所说:“《封神演义》的这首赞词可能比《西游记》早”。这首赞词,《西游记》是这样的: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来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而《封神演义》中被徐文认为相应的赞词在第二十三回,原词是:

登山过岭,伐木丁丁。随身板斧,砍劈枯藤。崖前兔走,山后鹿鸣。树梢异乌,柳外黄莺。见了些青松桧柏,李白桃红。无忧樵子,胜似腰金。担柴一石,易米三升。随时菜蔬,沽酒二瓶。对月邀饮,乐守孤林。深山幽僻,万壑无声。奇花异草,逐日相侵。逍遥自在.任意纵横。
  

这两首词,据正文所写,都是樵子作的歌,因而,其中偶而有个别词相同也并不可怪,特别是象“伐木丁丁”、“枯藤”等,都是古代著名诗词中的词,各人都可袭用。徐文说两首词“大同小异”和“同出一源”,是根据不足的。何况,《封神演义》的这首除“见了些青松桧柏”一语外,全是四言,《西游记》的是“满庭芳”词,形式上又完全两样,如果没有充分理由,怎么能硬把它们扯在一起呢?因而,徐文据之以推断的“把一首词改得词句不合格律,这样的情况比较难以设想;反之,把不合格律的韵文改成词,则是后来居上”,从而硬把《封神演义》的这首赞词说成“可能比《西游记》早”,也就失去立论基础了。而且,假使硬要说两首词“同出一源”,我们也可以说《封神演义》的那首是根植《西游记》的改作。因为《西游记》那首的起句“观棋柯烂”和尾句“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的特定内涵,与《封神演义》所写内容的时代大背景和歌者的身份不合,所以把它改成“登山过岭”和“逍遥自在,任意纵横”。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根本不可能得出如徐文说的,这四例中“《封神演义》的赞词是原作,它们早于《西游记》的对应部分”这一结论。恰恰相反,这四例中,有两例(第十一、第六)两书都各自与正文所写相合,分不出谁优谁劣,谁因袭谁;另有两例却是《西游记》的赞词合于正文所写,相比之下,较《封神演义》的相应部分为佳,有可能《西游记》的赞词为原作,而《封神演义》却是沿袭《西游记》。

徐文说:“对四首赞词的分析,孰早孰迟可能有分歧。退一步说,只要承认《封神演义》的赞调仅仅有一首是原作,它比《西游记》的对应部分早,方胜的论点就不能成立。”然而,我对这四首赞词分析的结果,与徐文所论显然有分歧;但问题是这四首赞词中,竟没有一首能比较过硬地证明《封神演义》中的比《西游记》相应部分要佳,从而可能证明《西游记》被《封神演义》袭用的同时,也曾袭用过《封神演义》的赞词。所以到此为止,方胜的论点似乎还没有被动摇。

为了寻求科学的结论,不至于被片面性所误,除了分析上述四例以外,我又将二十五例中的其它二十一例重新研究了一番。我想,若能从中真的找出一例,足以说明《封神演义》的诗词为原作,从而再证明徐文所论的正确,对学术探讨的深入也会有所助益。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却反而增加了坚持原来观点的信心,即《〈西游记〉〈封神演义〉“因袭’说证实》一文中提出的是《西游记》因袭《封神演义》,而非《封神演义》因袭《西游记》,当然,更不存在二书相互因袭的情况。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我认为拙作中借以立论的几个例子,所持理由是充足的,分析是具有说服力的。例如第一首“竹篱密密”(按徐文编号为第三例),据诗意背景是春天、傍晚、小村前。《西游记》(第十八回)正文所写正好相合:唐僧师徒在“春融时节”赶路,一日“天色将晚”,望见“一村好人家,正可借宿”。而《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正文写的却是闻太师兵败,“坐到天明”,“迤□(“辶”内加“里”)而行”,遇一村落,“借饭充饥”,时序却是“秋光正好”,与诗意显然不符。对比之下,可知《西游记》的一词为原作。此外,拙作所析的“登天词”(无编号,《西游记》在第四回,《封神演义》在第十二回),同样也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不再重复。

原因之二,我检视了其它全部例子后,没有发现比较过硬地足以证明《西游记》因袭《封神演义》的实例。哪怕是一词也好,就足以证明二书之间是相互因袭。但是没有。相反,倒又找到足可说明《封神演义》的诗词劣于《西游记》中的相应部分的例子。试举数例。

如“黑烟漠漠”(徐文编号第八),《西游记》在第十六回,正文写观音院老僧为谋袈裟放火烧禅堂,孙行者借来辟火罩罩住禅堂护住唐僧,却借风扇火将一座观音院燃得烈馅腾腾,干干净净。因而赞词中说:“不去弭灾,反行助虐”,显然指的是猴头;又说:“乒乒乓乓,好使似残年爆竹;泼拔喇喇,却就如军中炮声”,借以形容火势。《封神演义》相应赞词在第六十四回。正文描写纣营罗宣刘环战场失利,就夤夜施法火烧西歧,赞词中也提到那句“不去弭灾,反行助虐”,这就不甚确当,因为这本身就是两军鏖战之举;同时,相应的“乒乒乓乓”四句,改成‘乒乒乓乓,如同阵前炮响;轰轰烈烈,却是锣鼓齐鸣”,这较之《西游记》显然又差了一筹。因为罗宣火攻,本来就在阵前;而用“锣鼓齐鸣’来形容这场火势之烈也并不见佳,这显然是袭用《西游记》之句稍作修改后留下的痕迹。

又如“扬尘播土”(徐文编号第十),《西游记》在第二十八回,正文描写孙行者被逐回花果山,见群猴受猎人之苦,便作法使风整猎人,“飞沙走石乱伤人”,把那千余猎人打得人仰马翻,诗文情景相合。而《封神演义》相应赞词却是插在杨戬土遁途中遇一怪物时,所以尽管狂风怒号,在杨戬眼中怕什么“飞砂走石乱伤人”?“飞砂走石”又“乱伤”什么人?因为杨戬明明落在毫无人烟的“低泽”之旁,又怎有词中所述的”摇松”、“吼树”、“摧林”等景象?显然此诗本是以花果山为背景而写,袭用在此,难免露出李强之意。

又如“潇潇洒洒”(徐文编号第十二),《西游记》在第四十一回,正文写孙行者请来龙王助雨灭妖火,所以有“三叉路口看看满,九曲溪中渐渐平”二句,最后,雨势最大也没有能灭妖精的三昧真火。诗文情景相合。《封神演义》相应赞词在第六十四回。当时罗宣刘环施法火烧西歧,在眼看烈焰成灾的危急关头,有龙吉公主赶来相救,施雨露灭了西歧火焰,这时就插入上述赞词,其中有‘西歧城内看看满,低凹池塘渐渐平”之句,显得不妥,如果真是“西歧城内看看满”,岂不是以一场使全城遭灭顶之苦的水灾来代替火灾,这又算是龙吉公主赶来救灾立功?显然诗意与文情不合,其成因无疑是袭用《西游记》相应赞词“三叉路口看看满,九曲溪中渐渐平”,而又修改不善所致。从对比中,我们是不难看出谁优谁劣、谁因袭谁的道理来的。

再如“冲天占地”(徐文编号第十六),《西游记》在第七十回,《封神演义》在第六十三回,二书此赞词几乎全同,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能从其中的某一不同处发现究竟谁是原作。《西游记》正文所写,是孙行者为朱紫国王寻找金圣宫来到麒麟山,这首赞词就是描写此山之险,结尾两句是:“虽然倚险不堪行,却是妖仙隐逸处”,细看后文,所谓‘妖仙”是指獬豸洞主赛太岁,它却是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狮,称“妖仙”完全确切。再看《封神演义》,正文是写殷郊受师嘱离洞府往西歧,途径一高山,即以此词赞之,赞词的结尾两句却已改成“虽然崎险不堪行,却是神仙来往处”。但是否有“神仙”来住呢?细读下文,殷郊碰到的不是“神仙”,却是啸聚山林为盗的温良和马善。这就可以看出,究竟是《西游记》的赞词与正文相符呢,还是《封神演义》的赞词与正文相符,从而分清谁是原作,谁又是因袭。

应该说,有上面这样几个例子是完全可以说明问题的了,但这里我们不妨再举一例以证之。如“炎炎烈烈盈空燎”(尚无编号,若登天诗“初登上界”为第二十六,则此为第二十七),《西游记》在第四十一回,《封神演义》在第七十一回。《西游记》正文描写红孩儿用火攻,大战孙行者,他的办法是用五辆小车按金木水火土排定,然后口喷三昧真火引燃起熊熊烈焰,因此赞词中有如下两句“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词意和文情相合。《封神演义》相应部分正文系写火灵圣母炼就三千火龙兵大战洪锦,因此赞词中改为如下三句:“三千火龙兵勇猛.风火符印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这里,诗意和文情虽也相合,可说是无漏洞;但看全首赞词,由于用了三句来描写此事,使全篇变成二十三句,而《西游记》却是诗行成双,这就泄漏了此词袭自《西游记》而又改得不善的消息。

我们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即“彤云密布”(徐文编号第二十)。赞词系形容大雪。《西游记》(第四十八回)有如下句子:“平添吴楚千江水”,“那里得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句中人名、地名、典故均唐前事,与正文所写系唐代故事的大背景不悖。《封神演义》(第八十九回)因写殷纣事,因此,这些人名典故均已删尽,“吴楚’一词也变为“四海”,也毫无漏洞。但是,二书中还同样都留下了缺陷,即赞词中有“战退(败)玉龙三百万”,“败(退)鳞残甲满天(空)飞”的宋人诗句,因此都不合书中所写殷纣赏雪或唐僧观雪的特定情景。如果其中之一没有这两句诗我们倒可以从中研究出谁优谁劣谁因袭谁的道道来。可惜不是这样。此诗更无助于解决问题,不妨略述以作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说,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这些赞词来看,是《封神演义》因袭了《西游记》,《西游记》是原作,它们之间,至少在赞词方面,不存在“双向的彼此影响”。

这里尚须说明的是,徐文所提出的那个“宏观认识”,即:非个人创作的作品“俩俩之间由彼及此,由此及彼的双向因袭关系”,所构成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为什么没有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呢?原因就在于事物的复杂性,具体问题只有作具体分析,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真实面貌,如果用先入之见来套,那么,即使这个先入之见虽符合一般的规律,有时在特殊的情况前也难免碰壁。双向关系的“宏观认识”,我认为就套不上《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除非今后再发现富有说服力的论据来。

现在要考虑的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这种特殊性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这里不妨略抒己见。对《封神演义》来说,现在似乎只能说它是从《武王伐纣平活》演变而来;但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之间,究竟可分几个阶段,演变发展的情况怎样,却因缺少材料,无法细述。也许,它就是在《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由明代作家直接创作出《封神演义》,这中间作家可能参考过《武王伐纣平活》以外的口头民间传说,却没有出现可以代表一个发展阶段的书面作品。当然,这只是根据现有材料的一种分析。《西游记》却不完全一样。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后来又有《西游记平话》(从朝鲜《朴通事谚解》和《永乐大典》中保存的片断看,这种早期平话可能不只一种);而同现在通行本百回《西游记》诞生同时,又还有阳志和《西游》即阳本和朱鼎臣《西游》即朱本在流行。诗话和平话中虽没有百回本《西游记》中的赞词,但百回本《西游记》的赞词,在阳本和朱本《西游》中却可见到。笔者对《西游》版本演变的看法是:百回本、阳本和朱本是兄弟关系,他们分别承袭自明初在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或两种《西游》;而这种可代表一个发展阶段的《西游》,又承袭自《西游记平话》,后来由于百回本的问世而湮灭(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而这种已堙灭的《西游》本子,肯定已有较多的与百回本《西游》类似的赞词。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西游记》中的赞词,有它自己演变发展史,即:一部分承袭自早期《西游》本子,一部分则是《西游记》作者的个人创作;而《封神演义》的赞词,却并不是承袭自早期的《武王伐纣平话》,而是一部分系作者的个人创作,一部分却是承袭《西游记》。这里再要加一句的是,可能其中还承袭自早期《西游》本子。这也许就是二书之间所以不存在双向关系,而只是存在《封神演义》因袭《西游记》单向关系的原因。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