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林林总总神与魔
          ——关于人物形象

 


  1.呆头呆脑唐三藏


  唐僧虽然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已将传主的地位让给了后出的孙悟空,但他依然是取经班子名义上的领导,题材的传统力量使得人人都知道:从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所以,有人说唐僧是取经队伍的“指标”。孙行者等降妖伏魔,目的只有一个:保唐僧西天取经。取经任务的完成,必须假手唐僧这一凡夫俗子。这一前提决定了唐僧在取经班子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狮陀国,悟空听说唐僧被老魔生吃,哭向灵山,求如来念“松箍咒”,回花果山为王便是明证。没了唐僧也就没了取经事业。自我救赎,证果金身,一切都成泡影。
  唐僧虽是金蝉转世,但已成了没有丝毫神通的凡夫俗子,偏偏又生了一副好皮囊,——长得比较“酷”,这倒渊源有自,因为远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有一段相貌描写:


  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到了百回本中,这一点又得到了强化。这也就难怪小说中这位“俊刮标致”的白胖和尚总会引起女妖的垂涎,动辄就想非礼他。可惜的是脑子慢了点儿,胆子小了点儿。正因为这样,也就加大了取经的难度。和三个徒弟比,他简直称得上是胆小如鼠。行过黄风岭,马前出现一只猛虎,“慌得三藏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斜倚在路旁,真个是魂飞魄散。”(第20回)波月洞见到黄袍怪,“吓得打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第28回)这是唐僧一贯作派,可以体谅,人家也是人嘛,他要是能像孙悟空一个筋斗到灵山,那也就没有《西游记》了。
  胆小可以原谅,但脑子有问题就难免叫人着急。首先是人妖不分。多少次行者苦苦告诫,是妖魔变化算计他,无奈牛心古怪的唐僧就是不听,一味的讲慈悲,充滥好人。结果不仅自己受苦,还把行者搞得心力交瘁,叫读者也跟着着急,只好骂他笨蛋。他上当有多少次?白虎岭、平顶山、火云洞、黑松林……说都说不清。
  人妖不分还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他听不进逆耳忠言,常有私心。第十四回,悟空打杀劫路强盗,他大加痛斥:“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作得白客,怎能脱身?”第二十七回,行者打杀白骨夫人三个化身,唐僧怒斥道:“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叫我怎的脱身?”你听听,他责备悟空并不仅仅在于乱杀无辜,着眼点在于:你连累了我可怎么办?这种自我中心的处世原则可惜、可厌!
  出于这种心理,对于不听话的孙悟空,他便不时拿出领导的款儿来,不断“勒掯”。对他实施肉体、精神双重折磨。紧箍咒颠倒念有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坚强如大圣,也不得不滚地哀求:“师父莫念了!”肉体上的折磨不算,还要在精神上压迫他,动辄要将行者开除“党”籍。这对行者是最大的打击。两次驱逐悟空,结果两次遇难,使取经队伍濒临解散的边缘。唐僧是无能的领导。对忠心耿耿的行者,动辄“猴头”、“泼猴”不离口,可对常嚷散火的猪八戒却多方袒护。行者戳穿了八戒的谎言,他还打掩护说八戒是“愚拙之人也,他会编什么谎?”(第33回)要么就说:“虽是心性患顽,却只是一味懞直”,“料他以后再不敢了”(第23回)。大概这就是唐僧“武大郎开店”式的领导艺术吧。悟空有本事,不服管,要加以压制,八戒愚笨,但顺从,要加以维护,甚至奖励,这个老和尚!
  不过想一想也是,如果唐僧百伶百俐,四众一心,西天路上岂不是少了许多波折,《西游记》的可读性恐怕也要大大减弱。至少“尸魔三戏唐三藏”和“二心搅乱大乾坤”这两回有寓意的情节难以展开,后文的精彩篇目也就没了着落。
  唐僧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叫人看着来气,但他也有明显的优点,否则悟空将他一棒打杀算了,至少叫妖精把他嚼吃了,非礼了,不去救他,不就完了么,还取什么经?
  唐僧是肉体凡夫不假,但他能抱定取经的信念不动摇,精神可嘉。面对无数次美色的诱惑,能够向柳下惠学习,守身如玉实在不容易。“脂粉不施犹自美”的莫贾氏;“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儿国主;“温香软玉”“春意无边”的蝎子精;“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的半截观音;“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的杏花仙,向他频送秋波,他都能够诚心诚意,不为所动,着实令人佩服!
  另外他的脑子虽然慢点儿,但还没笨到家。虽然有时耳软心活,听信八戒的谗言,但吃过大亏之后,还能够接受教训,也会向悟空变相赔礼说,“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第31回)对于猪八戒也不再曲意维护,甚至责骂有加,在金平府,八戒因贪嘴不愿上路,唐僧一反常态,竟然骂道,“镶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你!”搞得猪八戒倒一时有点接受不了,自己嘟囔:“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愚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看,唐僧经过西天众妖又蒸又煮,又捆又吊,也能分别忠奸贤愚了。真是可喜的进步!说西行取经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不假!
  总的来说,拜佛求经的目标在唐僧是之死靡他。车迟国悟空和妖道斗法,下油锡洗澡装死,国王下令杀唐僧,唐僧那篇祝文实在感人:“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万里英魂须等候,幽冥作鬼上雷音”。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唐僧性格的主旋律,他做取经班子的领导倒也还配!

 


  2. 全忠全义美猴王


    如果说五百年前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一往无前的战斗英雄,五百年后同样风采不减!
  加入了西行队伍的孙悟空一心执着于取经事业。和五百年前一样,他依然表现出一股战天斗地、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斗战胜佛”是实至名归。猴王一条金箍棒,五百年前打得天宫诸将人仰马翻,五百年后搅得西方诸魔鬼泣妖哭。真是:谈弼马温色变,说孙悟空心惊。用八戒的话说:那条哭丧棒,挨着死、碰上亡、磕一磕皮破,擦一擦筋伤。搞得西方“毛怪”就是真想吃唐僧肉也不得不再三掂量自己的斤两,轻易不敢下手。猴王威名远扬!
  悟空是取经队伍不可缺少的“灵魂”。“取经战车”离了他是玩儿不转的。正如观音劝唐僧说的:“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第58回)。第五十七回那六耳猕猴假变悟空也曾说过:“师父,没有老孙你连水也不能够哩。”说的确是实情。八戒、沙僧挑挑行李,放放马,做点儿粗夯活计还可以,充其量在悟空降妖之时起点儿“放屈添风”的作用,帮助打打落水狗。要他们两个撑起门户,保唐僧上灵山,不行!黑松林三藏遇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悟空一走,取经队伍立马陷入绝境。只有在悟空的带领下,“西行战车”才能滚滚向前。悟空自己一从皈依之后,也确是心向灵山,百折不回。
  西天诸魔再凶再狠,也抵不住大圣西行的心诚。他一路上和形形色色的妖精斗智、斗勇、比变化、赌施为,忙了个不亦乐乎。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上刀山,下油锅,火里来,水里去,一切凶险,他都冲在最前面,以乐观精神笑对一切。哪怕是在最炽烈的战斗中也不忘施展猴子的促狭、顽皮。车迟国,叫三个妖道心甘情愿喝尿,平顶山变老妈要吃八戒的耳朵;狮陀岭钻妖腹,支锅立灶要煮杂碎汤喝,在老魔心肝上拴线放风筝……这一切充满孩子气的恶作剧都表现了大圣对敌人的藐视,是乐天精神的展现。
  大圣在对敌斗争中是一贯的乐天派,但也有伤心落泪的时候(有意的插科打诨除外,如平顶山功曹报信,揉出眼泪)。书中不止一次写过悟空的哭。他的哭多是为三藏而哭,为取经事业而哭。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七回,因“三打白骨精”被逐,在回花果山的云路中,“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第二次是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遣三座大山压住,“遇苦思三藏,逢灾念圣僧”,止不住泪珠如雨(第33回)。第三次,在枯松涧为红孩儿三昧真火所败,投入涧中因水激而休克,被八戒用按摩法救转,开口便叫“师父啊”,止不住泪满腮边。感动得沙僧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第41回)再有金□洞青牛精擒去唐僧三人,大圣屡搬救兵都难以取胜,最后连金箍棒也被妖精套走了,也是口叫师父,止不住“扑梭梭两眼滴泪”(第51回)。最厉害的是在狮陀国,听说老魔生吃了唐僧,“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放声大哭,叫道:“师父啊!”


  惟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疗。
  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娑婆。
  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


看到大圣这么多次落泪,我们心中涌起的只有崇敬,只有感动,没有人会说大圣脓包,须知英雄有泪不轻弹。坚强如大圣,闹天宫时电闪雷劈,不曾求饶;西天路上,剖腹挖心都没皱眉。可是为了三藏的安危,为了取经大业的成败,竟然不止一次泪零如雨,大圣可敬!如果唐僧知道这位蒸不熟,煮不烂的“泼猴”为自己流了这么多的眼泪,那紧箍咒是不是会少念几遍?“猴头儿”会不会少骂几声?

悟空的哭和他的笑具有同样的艺术勉力。笑容展示了他的乐观精神,眼泪昭示了他的耿耿忠心。当忠心被“同志们”误解的时候,大圣的痛苦实在是难以言说的。
  来自敌营的打击越大,大圣的反弹力越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凶残的妖魔,大圣都有应对之法,但来自阵营内部的迫害打击给他的伤害可就大了。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也就是常说的“三打白骨精”是最典型的例子。他识辨出妖魔之后,明知唐僧要念紧箍咒,为了师父的安危还是将尸魔打杀。三藏在八戒的挑唆下“泼猴”、“猴子”骂不绝口,最后下狠心写了一纸“休书”,将他逐出取经队伍。可怜大圣有口难辩:“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认不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我去!我去!只是你手下无人”,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依然是唐僧的安危。最后临别还是不忘叮咛沙僧(沙僧在他被逐过程中没说一句好话,明显站在唐僧一边),“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谗言谗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的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可恨唐僧却说:“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吧。”可怜大圣“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恋恋不舍地怀着满腔忠义,满腹委屈,满心的牵挂,踏上了归程。可是他虽然身回水帘洞,却依旧心逐取经僧,一闻知唐僧有难,马上从千里之外赶去降妖救人,私毫不计较个人恩怨。难怪连白马都夸“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大圣的忠心天日可表,神鬼共鉴!
  没有大圣神勇无敌,魔怪难降;没有大圣的忠心赤胆,灵山难上。说他是全忠全义美猴王,受之无愧!

 


  3.老婆舌头猪八戒


  在《西游记》众多人物当中,人气最旺的除了猴哥儿,就是老猪,尽管他身上的缺点很多,有时候甚至可恨。
  他那长相已是先声夺人,真叫“酷毙了”: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


  即便是这样,猪八戒对自己的相貌还是蛮在意的。自尊心极强,生怕别人说他丑。流沙河一战,对沙僧就极度不满:“你这泼物,全没一些儿眼力,我老猪还掐出水沫儿来哩,你怎敢说我粗糙,要剁鲊酱!……吃你祖宗一钯!”敢情他自己以为自己很水灵呢!他常挂在口头的名言是:“粗柳簸箕细柳斗,世间谁见男儿丑。”“来看,再停一时就俊了”。第三十六回,夜宿宝林禅寺,师徒四人对月抒怀,八戒也即兴来了一首:“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十不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涂业,摆尾摇头直上天!”言为心声,敢情八戒也有八戒的委屈!遥想当年总督十万天河水兵,威风八面,而今人不人猪不猪,真是情何以堪!
  这一形象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猪样的外形与好色贪吃爱小的性格相表里,名为八戒,实为典型的“不戒”。他的加盟给沉闷凶险的西行增加了不少笑声,也给取经事业添加了不小的阻力。这阻力当然来自他的性格缺陷。
  八戒的第一大特点是好色。不用说,大家都熟知他那不光彩的“前科”(在天庭酒醉戏嫦娥)。这一点他不同于其他四众。唐僧是佛子遭贬,自幼出家;悟空是心地空明,打小修行;沙憎是酒醉失态贬落尘凡;连化马的玉龙也是负气遭咎。而八戒则是见色心喜,因色被贬。落凡之后,依然执迷不悟,沉顿于“倒蹅门”的赘婚生活,并乐此不疲,先有卵二姐,后有高三姐。对安逸家庭生活的留恋是他取经过程中的第一大障碍。我们常能听见他在西行途中嚷嚷:重返高老庄,回炉做女婿。为了警戒“色情未泯”的猪八戒,观音为首的领导班子还上演了一幕“四圣试禅心”的闹剧,对八戒薄加惩罚,在树上吊了一夜。这幕闹剧其实是给八戒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以后当唐僧为女色所困之时,八戒也就只能在旁边说几句风凉话,自己暗地里“酥麻”一阵了事。八戒好色恋家,所以动不动分行李、闹散伙,西行之心不够坚定。
  八戒第二个特点是贪吃。因他食肠大,在高老庄之时就为老丈人所厌弃。西行一路,更是常常忍饥挨饿,所以,他不放过每一次吃的机会。我们常能看见他大吃的特技表演。第四十七回,在陈家庄,“不论米饭、面饭、果品闲食,只情一搭乱噇”,弄得旁边看呆了眼的僮仆戏称他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滑”。第五十四回,在女儿国先是怪太师“口里摆菜碟儿”,后来又在御宴上“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请吃起。也不管什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草、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卜、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嘴里还不住叫拿大觥添酒。第九十三回,在布金禅寺,唐僧尚在开斋念偈,“八戒早是要紧,馒头、素食、粉汤一搅直下。”大概只要有了“吃”,八戒大脑里思维似乎都简单化了。黄袍怪骗他说唐僧正吃人肉包子,叫他也去吃一个,这家伙居然冒冒失失跟着就走(第28回),这里面虽然有夸张成分,但说明了“吃”对八戒的诱惑力之大。
  钱钟书先生曾经针对八戒的形象指出:西方曾取驴子象征色欲,取猪象征食欲,到了猪八戒则是“古来两说之综合,一身而二任者”。食色二欲差不多是八戒行为的原动力,西行取经不用说是一件苦差事,八戒的欲望常常难以满足,有时便不免要迁怒于旁人,于是孙行者便成了他进谗陷害的对象。他对行者的感情可以说既嫉妒又敬畏,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他常挟带报复式的进谗。
  以白虎岭为例。八戒见到尸魔所化美女生得俏丽动人,“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又听见人家说许愿斋僧,更乐得“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猪颠风”三个字可以说把此时此刻八戒的心情神态写活了。正如苏兴先生所说:“那妖称自己丈夫是赘婿,自然勾起卵二姐处、高老庄、四圣显化的山庄等自己三次赘婿生涯的回想,又言斋僧,食色俱全。不难理解他要兴奋如此与唐僧一起迫害孙悟空了。”因为悟空的到来,斋饭没得吃,美色没得看,从生理上的满足到精神上的享受都叫猴子给破坏了。呆子心中实在不忿,便昧起良心,不断挑唆唐僧,使唐僧念紧箍咒折磨悟空。一次不算,见到尸魔所化老者,他又吓唐僧说,祸事来了,“行者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的怀里呵,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他抓住唐僧误认为行者打死平人的畏祸心理,不断偏风点火。当行者第三次打倒尸魔之时,八戒在旁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再一次火上浇油,引得长老又欲念咒。尸魔现形化为一堆白骨,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在旁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最后使得悟空被逐。只为私欲不遂,便一再进谗。八戒可恶!
  悟空走了,八戒的丑恶目的达到了,一时间严然以唐僧的大徒弟自居了。可惜真正叫他顶门立户,担起责任时,他就难以胜任了。叫他去化斋,他才想起,“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干脆躲进草丛睡大觉去也!结果导致唐僧自投魔窟。几经转折,由于他的临阵脱逃,沙僧也被黄袍怪拿去,唐僧被变做猛虎。要不是玉龙再三敦促去请大圣,呆子大概自已早挑行李回高老庄了。
  黄袍怪对行者评价八戒,“那个猪八戒,尖着嘴,有些会小老婆舌头。”其实是作者借妖怪之口贬损八戒。八戒的“小老婆舌头”对取经事业的危害实在不小!每每在取经事业面临紧要关头,八戒都要打退堂鼓,扰乱人心。“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火。”(第32回)这是八戒的一贯论调。
  当然,猪八戒也有他的优点,除了不时的帮助行者干点儿“放屁添风”的勾当之外,每每遇到水战的时候,八戒就开始大展神威,像什么流沙河、通天河、黑水河,八戒都起了不小的作用。还值得一提的是,每每遇到一些悟空不屑于干的功劳时,八戒就主动上前,像第六十四回荆棘岭“(八戒)就长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躯,把钉钯幌一幌,教‘变’,就变了有三十丈长短的钯柄;拽开步,双手使钯,将荆棘左右搂开……”第六十七回稀屎衕,“脱了皂直裰,丢了九齿钯”“好呆子,捻着诀,摇身一变,果然变作一个大猪”,立了一场“臭功”。
  尽管猪八戒也为取经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总的看来,他还是拉倒车的时候居多,说他是取经队伍的“离心力”,没错!

 


  4. 好好先生沙和尚


  沙僧比之悟空、八戒不论从相貌、本领,还是性格上来说都逊色许多。论长相,也丑也怪(青不育,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但偏偏没两位师兄丑的别致,耐看,相貌上先输了一筹。论本领,悟空有七十二变,八戒不济也有三十六变,沙僧有几变呢?只在车迟国随二位师兄变过三清,这是惟一的一次变化,想来有变化也不会太多,肯定不及二位师兄。比之前两者,他本领也实在有限,在流沙河出世之时,还能与木叉行者、猪八戒斗上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可是西行途中本领却越来越不济,遇上妖怪往往没斗几合,便被获遭擒。当然这也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为了突出行者在西行的作用,有意贬低了沙僧的本领。说到性格,也没有行者、八戒动人,除了偶尔挖苦八戒几句,话并不多,可在取经队伍中他属于那种人:有他似乎不多,缺了他便会觉得少却许多东西。这是沙憎性格的独特处。
  这种性格的形成可能和他的出身有关。说到他的出身,老沙可真是比窦娥还冤。行者大闹天宫辉煌过,八戒醉戏嫦娥风流过,唯独他身为灵霄殿上卷帘大将,仅为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界不算,每七天还要被飞剑穿胸胁百下。实在饥寒难忍,只好靠吃人度日。多亏观音菩萨为他指引了一条明路。因为他急于摆脱这种无辜受罚的境地,所以向道之心更诚。
  他是取经队伍的中坚分子,一意西行,心无杂念,除了狮陀国那一回受八戒撺掇分行李要散火而外,还没见他三心二意。即便是分行李那一次,他一见行者安然返回,心中就明白是八戒撒谎,抱怨说:“你是个棺材座子,专一害人!师兄不曾死,你却说他死了。在这里干这个勾当!”行者责打八戒,“沙僧也甚生惭愧,连忙遮掩,收拾行李,扣背马匹”,他知错就改,不像八戒只记吃不记打。
  一般评论者从沙和尚的“和尚”二字从眼,认为他是一个“和稀泥”的角色。但他在西行队伍中这一角色担任得并不成功。每每取经队伍内部出现分歧之时,沙僧都保持沉默,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倾向。白虎岭唐僧认为悟空打死平人,沙僧不做声,不帮助说情,是因为他心中同唐僧的看法一样,不过没发表意见而已。当然比之八戒的谗言挑唆又要好得多。第五十六回,“道昧放心猿”,行者打死贼首,唐僧先是念紧箍咒,后是驱逐,从始至终沙僧都回没出声为悟空求情。这个被悟空称作“好人”的沙僧也实在不该,好人者——老好人也。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否则故事不好进行。但只要看一看他事后的态度,就知道事发当时沙僧的心理了。当八戒重新请回孙悟空,“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一面天生喜,满腔都是春,也不似闻得个人来,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他的高兴是发自肺腑的,经过黑松林这番磨难,他真的明白了取经队伍没有猴哥是不行的。当行者揭挑他,“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他立时心生惭愧,告饶,“哥哥不必说了。君子人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第31回)
  在知错就改这点上沙僧的确要好过八戒。不像八戒被迫去请行者,还假借黄袍怪为由,狠骂行者一顿,“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地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着油烹!”(第31回)实在可恶。
  沙僧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默默奉献。在取经途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默默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不像八戒动辄在行者已打死的妖怪身上还筑上一钯,嘴里大叫:“此是老猪之功!”(第70回)这种事儿沙僧是不会干的。沙僧一般在两个师兄都去降妖时,默默担负起保护师父的重任。当妖怪来袭,自己明知本领低微,也要挺身而上。每当路遇高山,唐僧心惊肉跳之际,他都巧言安慰,当悟空降妖遇挫之时,他会帮助出些主意。
  总而言之,沙僧有缺点,但他知错善改;本领有限,但他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不躲懒,不藏奸;他是好好先生,但在取经队伍的人际关系中又确实起了点润滑作用。他会劝解唐僧;他去帮助猴哥儿;他也会时不时刺八戒那么一下,他是取经队伍中最平凡的一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员!说他是取经队伍的向心力,也还蛮合适!


  总的来说,取经五众以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组成了奇异的“西行战车”。悟空是前冲力也好,八戒是离心力也好,沙僧是向心力也罢,几种力最终还是合到了一块,所有的摩擦、矛盾都在向共同目标的奋进中化解了。五众一心,车轮滚滚,踏平坎坷,驶向灵山!
  五圣最终证果朝元。唐僧、悟空被授予最高学位——佛。余下两位授予二等学位——菩萨,其中还是八戒与众不同,被加封为天上独步,古今无双的“饭桶菩萨”——净坛使者。


  5.“神”“魔”之间

 

《西游记》讲述了一个浪漫奇情的宗教故事。我佛造经,救拔沉沦,唐僧取经,超度众生。一切情节都围绕着取经展开。一切矛头都对准了取经人。唐僧身上既投射着九天神佛关注的目光,又集中了西方群魔贪婪渴望的眼神。十世修行的童身,是他获得取经资格的“硬件”,却也是群魔垂涎攫取的根因。九天神佛只盼唐僧早到灵山,西方诸魔惟愿捉而食之。在神与魔的周旋中,唐僧艰难地迈动他西行的步履,辗转于魔爪之间。值得庆幸的是,诸魔尚只是各自为战,要是也跟神佛一样成立“联合国”,唐僧取经只怕要等来生。
  过去曾有人把《西游记》中的神魔划分为两大阵营,将神与魔之间的恩恩怨怨简化为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未免过于简单化。《西游记》诸神群魔在文学史上是独立特出的一群,价值不可低估。


  (1)神魔总关情


  《西游记》中诸神诸魔引人瞩目的不仅仅是他们超人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他们身上浓厚的人情味。待佛光魔影褪尽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俗世的众生百态,感受的是作者揶揄刺世的一片苦心。
  《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宗教故事,作者笔下却没有丝毫对宗教的礼敬与虔诚。佛国的灵光不再眩目,道教的天堂不再遥远。至尊如来只是一个好大喜功,自私护短的人间长者;闻声救难的观世音则成了“没有梳妆的菩萨”;道祖老君更是集胆小委琐、狡猾多诈于一身;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帝连同夫人王母无能庸俗外加糊涂透顶。九天神佛耀眼的神光背后躲藏着这许多可爱又可笑的奇特面孔。
  我佛如来老于世故却又有些自我陶醉。大圣闹天宫,诸神难降,如来亲降玉趾,用哄瞒的手段将猴子压在了山下,致使五百年后大圣依然耿耿于怀(“那如来哄了我”)。回至灵山还向下属们津津乐道,“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第8回)当唐僧师徒路阻金□洞,前来问计,他居然说:“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第52回)明知妖怪出处,偏又半吞半吐,是自知无力收服,怕出丑?还是不愿开罪老君?这是如来的处事原则。当取经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灵山,如来手下阿傩、伽叶却因索要人事不成,传下白文。悟空嚷上灵山,如来曲为辩解:当年诵经换回三斗三升麦粒黄金,还嫌卖践了,而今你们空手来取,传白文也是应有尽该。白文是无字真经,你们不懂!(第98回)这是佛教至尊的嘴脸!
  那位享受人间香火最多,号称闻声救难的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在作者笔下也已成了民间妇女。东土寻求取经人,如来交付“金紧禁”三个箍儿,要她代送取经人的徒弟,结果只给悟空用了一个,其余两个顺手牵羊自己派了用场,收了一位守山大神(黑熊精),一位贴身随从(红孩儿)。行者因观世音禅院失火丢失袈裟,前去问讯。说话莽控,菩萨勃然大怒:“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第17回)行者有求于她,她是这副腔调。三藏路阻通天河,为灵感大王所捉,悟空将往南海查问,下决心“寻着他的祖居,拿了他的家属,捉了他的四邻,却来此擒怪救师。”结果一至南海,听说菩萨尚未梳妆就入林中去削篾编篮,准备帮助捉妖,合作得很。原来,妖精的家属就是她!(第49回)前倨而后恭的奥妙全在于此。法象庄严的菩萨有时还变得油腔滑调。悟空被红孩儿三昧真火所败,前往寻助,观音竟与他调起嘴来:“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待要与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着善财龙女与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什么东西作当。”(第42回)听这声口,联想起“四圣试禅心”变化莫贾氏戏弄八戒,“好女婿呀!这等没大没小的,连丈母也都要了!”(第23回)菩萨身上可还有神圣的灵光?
  佛门的高层领导如此,道门的似乎更为不如。道祖老君总是以一种委琐的小家子嘴脸出现。悟空大闹天宫时把他摔了个腚墩儿,仙丹也给偷吃一空。以后一见悟空就叫:“各要仔细,偷丹的贼又来也。”有心不给吧,又怕大圣手脚不稳,给吧又心有不甘,十足一个小市民!(第39回)他手下金银二童以及座下青牛先后下凡为妖,他先装聋作哑,每每等到悟空费尽周折降妖成功之际,他会在云端或者路口大喊一声:“孙行者,还我宝贝。”如果没有宝贝落在行者手中,真不知这老官儿还敢不敢露面?言语之中也是破绽百出。他先说二妖盗宝私逃下界,可当行者一说“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铃属不严的罪名”,马上改口,说是观音菩萨向他借的,是为了试唐僧师徒西去的虔心。前后矛盾,叫人生疑(第35回)。金□洞青牛精作乱,悟空怪他“纵放怪物,抢夺伤人”,他居然厚着脸皮顾左右而言他,大讲特讲金刚琢的特异功能,分散行者注意力。在老于世故这一点上,老君、如来堪称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以如来、观音、老君、玉帝为代表的仙佛多“情”如此,那些未归正道的妖魔呢?
  有趣儿的是,这些妖魔身上的人情味儿更足更浓。往往称兄道弟,呼姊唤妹,舐犊情深,手足义重。捉了唐僧,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要请老娘品尝;红孩儿则惦记着自己的老爸;黑水河鼍龙不忘他那位西海龙王舅舅。金鼻白毛老鼠精为感李天王、哪吒太子恩义,为他们供奉长生牌位。碧波潭老龙一家,有龙婆、龙子、龙孙,还有女儿、女婿,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牛魔王更有意思,为了图治外产,居然傍了一个“小蜜”,把自己的原配夫人抛在了脑后,为了起居方便,干脆入赘积雷山摩云洞玉面公主家中。小说对这一夫一妻一妾着墨不多,却曲尽人间情态。难怪明清两代评论家对此大加赞赏了。
  狮陀国那狮、象、大鹏三妖也较为特别,他们反复无常的本性尤为突出。以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第76回总批云:“妖魔反复处,极似世上人情,世上人情反复,乃真妖魔也。作《西游记》者不过借妖魔画个影子耳。读者亦知此否?”
  不论是高高在上的神怫,还是凶狠乖戾的妖魔,他们都具有了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作者将他对现实社会的人生体验写进了神魔世界,致使“人化”的神魔之间那种微妙复杂关系发人深省。


  (2)魔由神兴

 

《西游记》中的神魔之间常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下界的妖魔往往和上界仙佛有些或远或近的“裙带”关系。平顶山上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家奴,而金□洞的青牛精又是老君的坐骑;乌鸡国的假国王和狮陀岭的老魔王是文殊菩萨座下青狮;通天河中的灵感大王是南海观音莲花池中的宠物,朱紫国的赛太岁又是她家的金毛犼;小雷音寺的黄眉老佛是弥勒的司磐童子;比丘国丈是寿星老儿的白鹿;竹节山九头元圣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最有意思的是狮陀国的金翅大鹏雕,竟是我佛如来的沾边“舅舅”。说来好笑,这些妖魔有的是非法“偷渡出境”;有的竟是体察主人之意,为主子效劳的。文殊菩萨的青狮害死乌鸡国王,侵占王位三年,结果却“是佛旨差来的”。原因是当初乌鸡国王不识菩萨真面目,将人家在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如来便命令此怪“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第39回)明明是神佛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却偏要说什么“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鬼才相信!最可气的是这个青狮精第二次又跑到狮陀岭和象、鹏二精结义,差点儿把唐僧给吃了。也不知是作者疏忽了,还是菩萨疏忽了?朱紫国一回,观音的金毛犼作怪,霸占了娘娘金圣宫,把皇帝吓出一身病来。(第71回)观音却推脱责任,说:“因牧重盹睡,失于防守,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讲什么当年国王做东宫太子之时射伤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雌雄孔雀,佛母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这怪物居然留心,私逃出来,骗了皇后,与国王消灾。最可怕的是如来那位沾边“舅舅”金翅大鹏雕,吃尽狮陀国满城军民人等,大小男女,夺了江山,把好好一个国家变做: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
  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
  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
  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
  楼下苍狼呼食伴,亭前花豹作人声。
  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
  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
  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这还不算,居然又伙同文殊的青狮、普贤的白象,联手劫杀唐僧,必欲食之而后快。精明如孙大圣却也被他欺瞒。这些妖崽子!仗着主子、亲朋的势力无恶不作。妖魔鬼怪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与神佛的纵容姑息是分不开的。有学者借助史籍,稽考出明代某某朝,某某皇帝同《西游记》中某些情形相似,形象相近。言之凿凿,自有一定道理。但将小说中形象坐实为某朝某人却稍嫌偏狭。作者忧时伤世,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到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他笔下的神灵世界不再仅仅是某朝某代的缩影,而是经过长期积累的传统规范社会制度的投影。《西游记》的嘲世精神落脚在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汇点,神仙魔怪与社会人的相通处。


  (3)心魔难当


  《西游记》中的神魔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二者的寓意层面。
  收服熊罴怪(第17回)最为典型,当行者建议菩萨变化凌虚子,攻熊精一个出其不意:


  尔时菩萨乃为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原来,神与魔的分垒只在一念之间。心正魔可为神,心邪神即为魔。
  孙悟空闹反天宫,屡次被称作“妖猴”、“妖仙”,他皈正之后,第一次负气抛离唐僧至东海龙宫,东海龙王劝他:“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成得正果。”(第14回)离开花果山去降黄袍怪,悟空要赶忙跳进东海洗个澡,原因是“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第 31回)
  同样,猪八戒与沙和尚第一次见到观音菩萨都首先强调自己不是“妖邪”(第8回),是天神获罪遭贬,不得已靠吃人度日,深深地流露出为妖的痛苦,所以才能够顺利接受菩萨训诫,皈依佛门,走上自新之路,寻求正果,与九天神佛重新站到了一条战线。
  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本是天上神将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为了却与披香殿侍香玉女的情缘,私下凡尘,便成了彻头彻尾的妖魔。
  神与魔之间这种角色的相互转化已暗示了“魔由心生”。
  当初唐僧初出长安至法门寺,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宗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第13回)“魔”字的梵文本义即有“扰乱”、“障碍”之意。西行除魔见佛在某种程度上即意味着除却心头之魔,是修心的过程。所以孙悟空才会提醒唐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第85回)
  小说也多次使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对祛除心中之魔作了暗示。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表面上是悟空打杀六个拦路强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实则暗喻他摆脱了由眼、耳、鼻、舌、身、意所生出的六种凡情的困扰。“紧箍咒”号称“定心真言”已再次暗示了这一点:稳定思想,禁止再犯错误。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与第十四回有异曲同工之妙。孙大圣又一次打杀拦路强贼也可以理解为对七情六欲的摒弃,只是在斗争的过程中队伍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因为“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于是产生了“二心之争”。因为三藏逐走了行者,八戒沙僧不在,六耳猕猴就假变成悟空的模样,打昏唐僧,抢走了行李关文,要另组取经人马。梦想着“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第57回)假行者未必不是真悟空,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做行者的一种潜意识活动。以悟空狂放不羁的个性,与唐僧为徒,一方面是感恩图报,一方面是还归正果。一路上降妖伏魔,呕心沥血,可每每的被同一阵营的战友们误会。唐僧人软皮松,对妖精又往往慈悲,对大圣却常常“泼猴”、“猢狲”不离口。动辄要念紧箍咒勒掯他。贪懒色迷的猪八戒对行者是又敬又怕又妒,出于微妙的心理,他时常进谗挑拨,同唐僧一道迫害行者,而沙僧又每每缄口不言。悟空一腔忠心,竟无人理解。在理智与情感上难免会有矛盾产生,一念起处,“心魔”陡生,便有了骇人听闻的“二心之争”。假悟空的行为正是真悟空的潜意识所想。所以当真假悟空打上西天雷音寺之时,如来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来也。”(第58回)悟空打死六耳猕猴意味着剪断二心。所以第五十九回开篇就说:“话表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就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说得再明白不过。
  为了使唐僧师徒坚定西行的信念,观音等几位菩萨还搞了一个心理测试,幻化美色引诱四众,看四众在“色魔”面前反应如何,八戒原形毕露,唐僧神情暧昧。隐患暗伏,才有下文白虎岭上,白骨夫人化作绝色美女,引起四众分心。因为唐僧“听信狡性,纵放心猿”,引起黑松林遇难。白骨夫人被行者打死后化作一堆白骨,其实正是“红粉骷髅”的暗喻。同样,盘丝洞的蜘蛛精肚脐眼儿中放出丝线,缠住唐僧、八戒,正是情丝缠人的象征,所以称“盘丝洞七情述本”,悟空打死七个女精,师徒们方才“打开欲网,跳出情牢,放马西行。”(第74回)
  从这个层面说“魔由心生”没错,有些妖魔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心魔”。有些研究者也从这个层面探求《西游记》的大旨,明代谢肇淛在他《五杂俎》中的概括较有代表性:


  《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人生之初,没有受到人情物欲的熏染,赤子之心是最纯净的,随着年龄渐长,欲求渐多,就越来越背离本心,“求放心”就是排除干扰,收束被物欲蒙蔽之心。所以西行求经可以看做是“收放心”的过程。针对伏妖除魔、证果西天的唐僧师徒五人也不妨这样说:“唐僧是个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龙马是他的心、情、性、意,合成一个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①“求放心”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超越自我的过程。九九八十一难,是八十一道魔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王国光《西游记别论》,学林出版社90年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