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原因小议

一)

刘怀玉

 

摘要:五行山是一座地狱,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为了争取生存权,求得自由解放,因而承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作者赋予悟空的任务是保护唐僧,而不是取经。取经是唐僧的事,因要保护唐僧才踏上西天之路。小说中的事实表明,孙悟空保护唐僧并不是由于紧箍咒的约束,而是出于对观音和唐僧的承诺,因而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经历了许多苦难而最终获得成功。西天路上给了孙悟空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

关键词:孙悟空  唐僧  五行山  铁丸  铜汁  紧箍咒

 

孙悟空本是个洒落自在,不愿受任何拘束的猴王。他由道入佛,作为唐僧的徒弟,保护唐僧取经,立场坚定,一往无前。同时又常常尝到唐僧的紧箍咒的苦头,仍然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这由是什么原因促成的?有人说,是五行山使他回头是岸,走上正道;有人说,是紧箍儿拘住了他,他不能反抗,只好死心踏地保护唐僧,完成他的使命。是耶?非耶?

孙悟空是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才有后来的取经故事。五行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话还得从五行山说起。

 

五行山是无间地狱

 

  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五行山,它是一座虚拟的山;是由如来为镇压孙悟空特别创造的山。又称两界山,完成镇压孙悟空任务后,又成为一座实有的山,永远的座落在西方路上。《西游记》7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说:“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按书中所说,这五座联山并不能将悟空压住,悟空还是能从山底下钻出来的。后来悟空七动八动的,居然真的从五行山下“伸出头来了”。如来听到巡视灵官的回报,便从袖中只取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让阿傩“紧紧的”贴在那山顶一块四方石上。这六个字才是最要紧的,能压住孙悟空全凭它的作用。

据佛典,这六字是佛教六字真言。它有多种版本,这是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在我国藏区最为流行。在庙堂大殿、墙壁、街道,甚至装饰品上,到处都有这六个字,耳闻目睹皆是。其实这六个字所说的内容,仅是一句极简单的话:“(多么好的)摩尼宝在(圣洁的)莲花中,吽!(哇塞)”[1]但它被弄得很神秘,功能极大,据说人们循环往复念诵它,即能消灾积德、幸福圆满,能断除六道众生所受之苦。它的每个音节,都能净除你作下的所有相应之六道因缘。

然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对此话不太相信。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2记载,永乐间翰林学士李继鼎不怕亵渎神佛,将此真言用汉语谐音,说成是“俺把你哄也”;[2]在民间也很流行。《西游记》作者深知这一流行语,并灵活运用到书中。当观音菩萨见到孙悟空时,孙悟空即说:“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在悟空的眼里,是如来没按常规出牌,欺骗了他。

孙悟空被唐僧解救出来以后,按理此山便应随之消失。但是没有。书中交待,五行山出现的时间,亦即悟空大闹天宫被压此山的时间,是“王莽篡汉”之时。按这个时间推算,到唐朝贞观年间,己过了六百多年,不是五百余年。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小疏忽。

五行山的位置在大唐边境上,“东半边属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刘伯钦说:“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从此以后,书中便“五行”、“两界”二名交替并用。

五行山压孙悟空,其先仅说是“轻轻的”压住,山上贴了如来的六个金字,“那座山即生根合缝”,孙悟空“可运用呼吸之气,手儿爬出,可以摇挣摇挣”,人就是不能出来。到了观音寻取经人见到悟空时,又多了一个石匣。观音菩萨看到的景象是,“他原来压于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动。”后来唐僧走到山下听到孙悟空叫唤时,刘伯钦家僮道:“这叫的必是那山脚下石匣中老猿。”三藏走近时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与唐僧说话。这倒有点像是石棺葬、悬棺葬的意思。但肯定是一头有洞朝外,孙悟空头和手可以伸在外面,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则与石匣生根合缝”,“不能展挣”。开始时未讲石匣这玩艺,当是作者后添的情节。后来过通天河时,唐僧被河妖藏在一个石匣之,那个石匣大约也与此仿佛,只是没有洞,也没有如此神通。

其实五行山是一座地狱。何以言之?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云,地藏菩萨对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号极无间。”《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里亦有此类东西,又译为“阿鼻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底层的那一个。何谓无间?列有五等:第一“时无间”,无时无刻不受罪。第二“空无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即地狱不存在大小问题,如果只有一个犯人,这地狱就只能容纳一个人,如果有多个犯人,也能容纳相应数量的人,不多也不少,不会有多余的地方让你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即所谓“无间无隙”。这个石匣就是如此,因此悟空在“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动。”孙悟空在其中“生根合缝”,就是符合这一特征。第四“平等无间”,不论男女均无照顾。第五“生死无间”,死去后让你活过来,继续用刑,反复无数次。

为了对付孙悟空,除贴上帖子外,还布有天将、揭谛看守。这虽是新造的一座山,但能像普通的山那样,有土地、山神,还有单设的监押孙悟空的天将。书上是这么说的:如来“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 [3]

铁丸、铜汁也是严酷的刑罚。此典也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名号品第五》,该佛经说,五无间中的第五是“罪器无间”,各式各样刑具无所不用,“更无间断”。其中即有“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一种。还有一种刑罚叫“烊铜灌口,热铁缠身”。烊,就是熔化金属,烊铜即是加热熔化了的“铜汁”,“烊铜灌口”就是将烧沸腾的铜水灌入人的口中,人称“烊铜地狱”。此为孙悟空饥食铁丸、渴饮铜汁的出处。

孙悟空的监狱级别特高,有加上如来手批六字真言的五座山压着,有一可任意伸缩与犯人“生根合缝”的单间石匣,有山神、土地和天将、揭谛看守,无休止地灌熔化的铜水,吃烧红了的铁丸,足见此监狱之残酷。

据说外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的事情。十六世纪,欧洲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征服南美洲黄金之国印加。他们捉住印加皇帝,索取的黄金堆满了他们的宝库,并杀死了印加的皇帝。后来印加人反败为胜,将熔化的金水灌入俘虏的喉咙中,以泄灭国和掠夺黄金的仇恨。酷刑在中国史书上也有许多,如商纣王有蛊盆、炮烙,来俊臣有火瓮等。像如此之酷,似乎难得听说。据说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他的商队去讹答剌城进行贸易,当地的长官杀死了商人,夺取了金银。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下讹答剌城,命令将熔化的银液,灌进俘虏的耳朵和眼睛,以解夺银之恨。与“烊铜灌口”有仿佛之处。

韩偓小说《炀帝开河记》中有更相似的情节。隋炀帝为了下扬州而开汴渠,麻叔谋总管开河事。春秋时代宋国司马华元墓当河道,拟掘之。麻梦中被宋襄公召见,劝其改道,不肯。宋襄公大怒,问:“拷讯之事,何法最苦?”紫衣人曰:“镕铜灌之口,烂其肠胃,此为第一。”宋襄公同意了,“乃有数武夫拽叔谋,脱去衣,惟留犊鼻,缚铁柱上,欲以铜汁灌之。”叔谋魂胆俱丧,只好同意改道才免了此刑。[4]此“镕铜灌之口”恐怕是“烊铜灌口”之翻版,大概是从慈悲的净土佛国学来的。不过小说在行刑方式上是有创造的,由武夫按着,脱去衣服,缚于铁柱上。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不将犯人缚住,犯人来回晃动,如何能“灌口”呢?又说“烂其肠胃”,那是肯定的了。不过孙悟空是仙躯,是不在乎的。书上没有具体交待,后来也未见他落下什么毛病。但说起来真有点叫人不寒而栗。麻叔谋所遇酷刑,仅是小说中的故事,且又是在梦境之中,也未实施。不像孙悟空这样亲身领受,一直延续了五六百年。

《西游记》作者有这样的本领,描写妖魔鬼怪,面目狰狞,但不觉恐怖。读过以后不会叫人做恶梦,反倒觉得亲切可爱。把许多令人辛酸的事一笔带过,成为笑谈。五行山是孙悟空的滑铁卢,在那里被压制了五百年,精神上极端孤寂,不知何时是尽头。他自己怎能不说是“度日如年”呢?当年他在花果山交了那么多的朋友,还有什么七个大圣,在天上也有一大批与之称兄道弟的神仙。大约慑于某种压力,人情浇薄,更无一个故人来看他一眼。在肉体上受尽折磨,明明是在受刑,“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说得多么轻松。如不经意,即会理解成多好的享受。好像如来令人喂他仙丹、琼浆,帮助悟空解饥解渴。善良的读者那解如来的玄机。当我们了解铁丸铜汁是怎么回事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子的啊!难怪中国人常将压制人民的人或势力称之为山,如三座大山之类。悟空身上压的是五座山,真是苦难深重啊!

在《西游记》中与五行山相类似的,还有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儿,外表好看,实际上也是一种刑具。它是一根无形的绞索拴在悟空的脑袋上,唐僧可以随时勒紧它,让这猢狲脑浆迸流。但人们看习惯了,不把它当回事,而对于悟空来说,可就苦了一十四年。紧箍儿是如来“心苗上所发”的,[5]五行山是如来手指所化,都是如来意志的物化和体现,也是当时主流社会的意志体现。紧箍儿是五行山的延续,后者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前者是小型化了的,是便携式的,可移动的。虽其功能和效果有点儿不一样,但制造者的目的是相同的:牢牢控制住孙悟空,使其为他们效力。



[1]  见尕藏加著《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第七章第164页。原文为:中国著名梵文专家季羡林先生对六字真言也作过一般性考证:“按唵嘛呢叭咪吽,即所谓‘六字真言’。原文是梵文:om mani padme hum,含义是:‘唵,摩尼宝在莲花中,’这是音译。”

[2] 《殊域周咨录》卷12《拂菻·榜葛剌》:“翰林侍读李继鼎曰:‘若彼既有神通,当通中国语。何为待译者而后知乎?且其所谓唵嘛呢叭咪吽云者,乃云俺把你哄也。人不之悟耳。’”

[3] 见《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又云:无间狱者,其狱城周匝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烊铜灌口,热铁缠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又《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名号品第五》:“复有地狱,名曰烊铜。”

[4] 此见吴曾祺编《旧小说》乙集,题作《开河记》,题韩偓作。上海书店198510月影印本。

[5] 《西游记》39回。行者道:“那话儿只有三人记得。原是我佛如来心苗上所发,传与观世音菩萨,菩萨又传与我师父,便再没人知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