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原因小议

二)

刘怀玉

 

孙悟空保护唐僧是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 

 

《西游记》第8回,观音菩萨领了如来佛旨,到东土寻取经人,沿途便网罗保护唐僧的人。他最后到了五行山,见到了孙悟空。孙悟空这五百年生存状况很差,正如他自己据说,“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观音来了,对于孙悟空来说,不管怎么讲,不管过去是哪个阵营里的人,是朋友还是敌人,是否互相战斗过,已过去五百年了,观音也算是他的故人了,显然有点感激之情。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种权利,其中生存权是第一位的。当他在五行山地狱中受罪五百年后,首先要争取的是如何脱离苦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悟空不失时机地对观音说:“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并说:“我巳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观音正在寻找保护唐僧的人,而他主动找上门来,这话正中她的下怀。于是“满心欢喜”地说:“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只要能脱离这个伤心之地,比什么都强,悟空立即“声声”答道:“愿去!愿去!”于是便在山下“昼夜提心,晨昏吊胆”等待。第14回唐僧来了,他对唐僧说:“我愿保你取经,与你做个徒弟。”唐僧揭了金字帖子,悟空出来后,赤淋淋地跪在唐僧面前,叫了一声“师父,我出来也!”这才脱离苦海。

这一声“师父”是一个庄严承诺。其涵义是:从此悟空入了佛门,成了唐僧的徒弟,承担保护唐僧取经的责任。

孙悟空这一承诺是郑重的,而且是始终坚守不渝的。

 

悟空坚守承诺,首先是观音有过教训。观音要悟空给唐僧做徒弟,保护唐僧时说:“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所谓圣经,乃是儒家《易经》,此话在《系辞上传》第八章。原文为:“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意思是说,人的言与行一致是最重要不过的。一个君子在他的家室里,如果讲出善的话,则千里之外的人都赞成他。如果讲了不善的话,则千里之外的人都会鄙视他。不要认为,一句话没有什么,可以随便说,要知道人讲的每一句话,影响都是非常之远大。

其实孙悟空自己也有严格的做人准则的。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西游记》第1回,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迸出,便显露才能,为众猴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水帘洞,对众猴说:“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于是众猴即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此话的出处也是儒家的经典,在《论语·为政篇第二》,是孔子“教人以信实为立身的根本。”他是这样要求别人,自己对唐僧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而经常挂在悟空口头的话,就没有那么文皱皱的,而是极为通俗的一句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唐僧在宝象国受难,八戒请回悟空解救师父,妖怪奎木儿狼嘲笑悟空说:“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赶逐,却有甚么嘴脸又来见人!”悟空回他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第72回过盘丝洞时,唐僧要亲自去化斋。行者笑道:“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1] 唐僧在镇海寺偶感风寒,“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怕耽误行程,悟空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甚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2]

这是一句俗语。有人考证说此话出自《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原文是“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石室佚书清末才被世人发现。此前有无此《太公家教》传世不清楚,但此语却一直流传在人的口头。元代关汉卿杂剧《温太真玉镜台》第二折中即有此语。剧中人夫人说:“请哥哥在相公抱角床上坐,着小姐拜哥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自从拜唐僧为师以后,孙悟空知恩图报,对唐僧的感情不只停留在理性上,在感性也是极为真挚的,深厚的。

特别是在生死的关头上,首先想到的是师父。孙悟空遭红孩儿火攻后落水,“被冷水逼了,气阻丹田,不能出声”,“绻曲四肢伸不得,浑身上下冷如冰。”“幸得八戒按摸揉擦。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叫了一声。”他叫的是什么?是“师父啊!”沙僧被感动得说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哩。”悟空被搀到松林之下坐定。少时间,却定神顺气,止不住泪滴腮边,又叫了一声:“师父啊!忆昔当年出大唐,岩前救我脱灾殃。三山六水度魔障,万苦千辛割寸肠。托钵朝餐随厚薄,参禅暮宿或林庄。一心指望成功果,今日安知痛受伤![3]52回,在金 山兜 山,唐僧被捉,孙悟空的金箍棒被兕大王套去,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兜山后,扑梭梭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啊!”诉说着他们师徒的昔日恩情。唐僧师徒经过狮阿岭,孙悟空被妖怪摄入阴阳二气瓶中。按此宝贝功能,能将人“一时三刻,化为脓血”。不一会儿,悟空的孤拐烧软了!将被弄做个残疾之人了!悟空这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仍是师父。他说道:“师父啊!……我与你苦历诸山,收殄多怪,降八戒,得沙僧,千辛万苦,指望同证西方,共成正果。何期今日遭此毒魔,老孙误入于此,倾了性命,撇你在半山之中,不能前进!”[4]在生死关头他心中想的只在师父,是他们的取经大业。可见他对唐僧的感情胜似君臣父子。

他对唐僧的尊敬感情不能移至别人身上的。唐僧师徒在过平顶山时,孙悟空去莲花洞见妖怪母亲时,怕见了要行跪拜之礼,竟哭了起来。书中说道:悟空“在二门外仰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煠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他说:“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5]在他眼里,取经是次要的,为了这经,要给妖怪跪拜是值不得的。后来为什么还是跪拜了呢?是为了救师父。

 

孙悟空保护唐僧是最合适的人事安排

 

关于让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于如来佛来说,有没有把他作为内定人选,语焉不详。他没有将他打死,仅压在五行山下,是否是手下留情,就是为了留作后用,他没有说。他仅说了句:“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6]也许他早料到观音寻取经人的保护者,必定是他,便由观音来点化,让唐僧来实施。但书中未这么说。对于观音来说,也没有得到如来的明言和暗示。如来仅说:“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7]也没明言过五行山,那儿有个孙悟空可用。观音遇见悟空,劝他做取经人徒弟似乎有点偶然性。

不管是事先安排的还是偶然路撞的,这件事对于悟空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一是脱离了灾难,二是有了施展才能之机会。西方路上有很多上天安插的、地上自生的妖魔鬼怪,给他以充分的用武之地。所以他立即“声声”答道:“愿去!愿去!”

菩提祖师教了悟空长生之术,又教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又从龙宫索得金箍棒和全副盔甲,成了一个大王。玉帝不知用他,结果闹得两败俱伤。冥冥之中有了这种安排,悟空才有周正的实事可干。他在西方路上,有着一种侠肝义胆,且精力旺盛,一听说擒妖捉怪就兴奋,就浑身来劲。

唐僧过高老庄,悟空要为高家捉妖,对高太公说:“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8]把拿妖当作好玩的事。悟空收了八戒,高家送上金银、衣物表示感谢。悟空拿了一些碎金碎银给高家仆人高才,“权作带领钱”谢他。并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9]乌鸡国王托梦给唐僧,唐僧又告诉悟空。悟空随即笑道:“不消说了,他来托梦与你,分明是照顾老孙一场生意。必然是个妖怪在那里篡位谋国,等我与他辨个真假。想那妖魔,棍到处立要成功。”[10]他把捉妖当作一场生意,真有趣。

唐僧师徒过驼罗庄,悟空听李说有妖怪,书中说:悟空就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八戒道:“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悟空说:“贤弟,你不知,我唱个喏就是下了个定钱,他再不去请别人了。”[11]说得多么轻松。

还是如来最懂悟空,封他为“斗战胜佛”,他一直生活在斗战之中,并常获得胜利。 

 

孙悟空有三句非常雷人的话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三句非常雷人的话。第一句是“一卷经能值几何?”[12]

在悟空的心目中,师父第一,其余事都无所谓。甚至连自己的名誉都不及。取经是师父的事,保护师父才是悟空的事。悟空去西天,是因为师父要去西天取经。取得经卷以后也很爱惜,那是因为这是师父的命根子。如果不是唐僧要这些经卷,悟空才不要这劳什子哩。当遇到灾难,悟空就会质疑这些经卷的价值。在过平顶山时,悟空变小妖去请妖怪母亲,怕见了要行跪拜之礼,竟哭了起来。在他眼里,取经是次要的,为了这经,要给妖怪跪拜是值不得的。后来为什么还是跪拜了呢?是为了救师父。因此他竟然说出:一卷经能值几何?”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不是为了取经的,取不取经无所谓。唐僧因取经遇难,我为救唐僧要屈尊对妖精行跪拜之礼,都是因为取经造成的,真有点不值得。

第二句是“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13]

孙悟空打死蝎子精后,打杀路遇的草寇,夜间又打死其余党,其中有杨老儿的儿子,悟空因此第二次被唐僧放逐。这次悟空没有回花果山,而是到观音菩萨的仙山,木叉与善财引导他至宝莲台下。悟空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观音问其原因。悟空说:“当年弟子为人,曾受那个气来?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说唐僧心生怨恨,不分皂白,念“紧箍儿咒”,赶他几次,使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观音当然为唐僧辩解,责怪悟空“还是你的不善。”悟空说:“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他要求观音菩萨褪下他头上的金箍,“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他甚至还要到如来那儿去说理。

孙悟空要逃生?逃到哪儿去?到水帘洞去。他想回到以前原来那种“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时代,离开眼前的这名利场。他认为那才是“无量之福”。[14]

我们一直都在说,孙悟空西天路上降妖服怪,英勇坚定,一往无前。孙悟空这时说这话,是不是有点立场不坚定?是不是违背了他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信条?

唐僧驱逐孙悟空有过两次。第一次是在白虎岭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三次念紧箍咒,最后赶悟空出师门。悟空虽埋怨师父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他仍担心师父西天路上难行。又说“不曾报得师恩”,我“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唐僧也毫不相让,写下“贬书”,说“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悟空说,“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他请求师父坐下,受他一拜,说这样他就“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悟空用毫毛变出三个悟空,“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走时还交待沙僧,路上照顾好师父。悟空见师父“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忍气别了师父”,回到花果山水帘洞去,“独自个凄凄惨惨”,“止不住腮边泪坠。”[15]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不是孙悟空不守诺言,害怕困难撂挑子,而是唐僧看不上孙悟空,认为他不是合适人选,态度坚决地赶悟空走的。

二,这不是紧箍咒逼着悟空保唐僧,而是逼着悟空离开唐僧。如来在造经的同时造了金紧禁三个金箍,其本意是,保护唐僧者“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在唐僧这儿正好相反,这个不肖门徒念紧箍咒却是“管教他出我门去。”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再退一步说,如果说孙悟空野心未收,想摆脱唐僧的控制,这次被放逐,正是难得的机会。唐僧已发誓不再念紧箍咒,不再对他控制。而且他握有正式法律文书——唐僧写的“贬书”,离开唐僧既无紧箍之虞,又合理合法,谁也挑不出问题。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人虽走了,心仍在唐僧身上。

对悟空的为人,白龙马有一公允的评:“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16]悟空前脚走,唐僧后脚遭难。八戒按白龙马吩咐去请悟空回来救难。悟空看到八戒,便知唐僧有难。说:“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经八戒一激,立即出山。上路时特地换了衣服,过东洋大海时还特意洗了一把澡,以示对师父的尊重。[17]

由此可见,孙悟空回到取经队伍,不是紧箍咒的作用,是悟空履行和实践自己对唐僧的承诺。让孙悟空保唐僧根本用不着紧箍咒。

唐僧第二次贬逐孙悟空在第57回,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一回。因为有上一次的贬逐,这次悟空被逐后到哪儿去的选项少了。书中说:“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经过“苦自忖量”后决定,“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他回来以后,说了许多好话,唐僧再也不肯收留,还扬言念紧箍咒威胁。只好离开唐僧,到观音那儿去哭诉。当观音告诉他,“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由她“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悟空不计前嫌,立即投入了对六耳猕猴的战斗。[18]

第三句雷人的话,是在接受如来封为斗战胜佛以后的受封感言。他的感言无一句感谢的话,更无高兴的情绪。他令人想不到地说:“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19]这是他感言的全部,反映他对成佛成祖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不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标。他自己关心的是自由解放,有个自由快乐的人生。这句话在我的另一篇论文《试论孙悟空和他的紧箍》中,已经比较详细地评说过,这儿不再赘述。[20]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余年,饥餐铁丸,渴饮铜汗,度日如年。他想脱离苦海,重获自由。如来造经度东土之人,需要一个取经人,还需要有保护取经人的人。这给悟空带来了机会。悟空为了争取生存权,走上了观音给他指出的一条“门路”,做了唐僧的徒弟兼保护人。悟空保护唐僧全始全终,是在履行和实践自己的承诺,他相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人生规范。同时,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怪,也让他有实事可做,因而也充分施展了他的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这比他被玉帝养在天上,整天无所事事强多了。这是他不离不弃保护唐僧的全部原因。保唐僧取经完全不是由于紧箍咒的约束。但是,他做了唐僧的徒弟,尽职尽力地保护唐僧,不等于认同唐僧的一切。他有他的做人原则,他有他的人生追求。



[1] 《西游记》第31回。

[2] 《西游记》第81回。

[3] 见《西游记》41回。

[4]  见《西游记》75回。

[5] 见《西游记》34回。

[6] 见《西游记》第7回。

[7] 见《西游记》第8回。

[8] 见《西游记》第18回。

[9] 见《西游记》第19回。

[10] 见《西游记》第37回。

[11] 见《西游记》第67回。

[12] 见《西游记》第34回。

[13] 《西游记》第57回。

[14] 《西游记》第1回。

[15] 《西游记》第27回。

[16] 《西游记》第30回。

[17] 《西游记》第31回。

[18]  《西游记》第57回。

[19] 《西游记》第100回。

[20] 见《西游记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1月第1版。

 

(本文发表于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8卷第10期)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