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宫

书         库

悟元子刘一明解西游原旨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话说唐僧四众,别了寇员外,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道,又见林间客诵经。师徒们夜宿晓行,又经有六七日,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真个是:


  冲天百尺能淩汉,拔地千寻可摘星。
  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


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何也?”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在山门之前,应声叫道:“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长老急抬头观看,见他: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肘悬仙籙,足踏芒鞋。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圣僧不识灵山客,雷音金顶大仙来。


大圣认得,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来接我们 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逐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现里。却又与大仙—一相见。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
  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师徒们沐浴了,不觉天色将晚,就于玉真观安歇。
  次早,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襴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登堂拜辞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褴缕,今日鲜明,睹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别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檀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是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霭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唐僧见了就拜。行者笑道:“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若拜到顶上,得多少头磕是!”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辞而去。
  大圣引着唐僧 等,徐徐缓步。不止五六里,只见一道活水响潺潺,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莫非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即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正是:


  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木一枯槎。
  单梁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三藏心惊道:“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寻别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桥,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他即拽开步,跳上桥,摇摇摆摆,须臾,跳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呵,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他两个在那桥边扯扯拉拉,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渡船儿来了。”他三个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春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祖师,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行者却不题破,只管叫:“撑拢来!撑拢来!”霎时撑近岸边,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


  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
  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
  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报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 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左“舟”右“旱”左“舟”右“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他们三人也齐声相贺。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在彼岸。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
  四众上岸回头,这无底船儿都不知去向,行者方说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入门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幸脱了凡胎。师父,你看这面前花草松篁,鸾风鹤鹿之胜境,比那妖邪显化之处,何善何凶?”三藏称谢不已。一个个身轻体快,步上灵山。早见雷音古刹。那去处:


  顶摩霄汉,根接须弥。嶙峰排列,巧石参差。悬崖下瑶花琪草,绕径旁紫芝香蕙。黄森森金瓦叠鸳鸯,明幌幌花砖铺玛瑙。数不尽蕊宫珠阙,看不了宝阁珍楼。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浮屠塔显,优体花香。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间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


师徒们逍逍遥遥,走上灵山之顶。又见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善士。长老就便施利,慌得那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合掌道:“圣僧且休行礼,待见了牟尼,却来相叙。”行者笑道:“早哩!早哩!且去拜上位者!”
  那长老手舞足蹈,随着行者,直至雷音寺山门之外。那厢有二大金刚迎住,道:“圣僧来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毕,就欲进门。金刚道:“圣僧少待,容禀过再进。”那金刚着一个转山门报与二门上四大金刚;二门上又传入三门上。三山门内原有打供的神僧,急至大雄殿下,报与如来至尊释迦牟尼文佛说:“唐朝取经僧到了。”佛祖大喜,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却传金旨,召进唐僧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正是:


  当年辞陛出金阶,锐志西行拜佛台。
  清晓登山迎雾露,黄昏枕石卧云霾。
  担簦远涉三千水,飞锡长征万里崖。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见如来。


  四众到大雄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看了,还递与三藏。三藏俯囱作礼,启上道:“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
  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生,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戴角之形,将身还债,将饲肉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人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者: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叫阿难、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之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叫他传流东全,永注洪恩。”
  二尊者即奉佛旨,将他四众领至楼下。看不尽那奇珍异宝,百种千般。只见那设供的诸神铺排斋宴,并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羞百味,与凡世不同。师徒们顶礼了佛恩,随心享用。正是那:


  宝焰金光映日明,异香奇品总难名。
  千层杰阁迎眸丽,一派仙音入耳清。
  蜕却凡胎能不老,吞将仙液得长生。
  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这番便宜了八戒、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二尊者陪奉四众餐毕,却入宝阁开门登看。那厢有霞光瑞气罩千重,彩雾祥云遮万道。经柜上,宝箧外,都贴了红签,楷书著经卷名目,乃是:


    《涅槃经》一部…………………………七百四十八卷
    《菩萨经》一部…………………………一千二十一卷
    《虚空藏经》一部………………………………四百卷
    《首楞严经》一部…………………………一百一十卷
    《恩意经大集》一部……………………………五十卷
    《决定经》一部……………………………一百四十卷
    《宝藏经》一部………………………………四十五卷
    《华严经》一部…………………………………五百卷
    《礼真如经》一部………………………………九十卷
    《大般若经》一部………………………九百一十六卷
    《大光明经》一部………………………………三百卷
    《未曾有经》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
    《维摩经》一部……………………………一百七十卷
    《三论别经》一部…………………………二百七十卷
    《金刚经》一部…………………………………一百卷
    《正法论经》一部…………………………一百二十卷
    《佛本行经》一部………………………………八百卷
    《五龙经》一部………………………………三十二卷
    《菩萨戒经》一部………………………一百一十六卷
    《大集经》一部……………………………一百三十卷
    《摩竭经》一部……………………………三百五十卷
    《法华经》一部…………………………………一百卷
    《瑜伽经》一部…………………………………一百卷
    《宝常经》一部……………………………二百二十卷
    《西天论经》一部…………………………一百三十卷
    《僧祇经》一部…………………………一百五十七卷
    《佛国杂经》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
    《起信论经》一部………………………………一千卷
    《大智度经》一部…………………………一千八十卷
    《宝威经》一部………………………一千二百八十卷
    《本阁经》一部……………………………八百五十卷
    《正律文经》一部………………………………二百卷
    《大孔雀经》一部…………………………二百二十卷
    《维识论经》一部………………………………一百卷
    《具舍论经》一部………………………………二百卷


阿难、伽叶引 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什么些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未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说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叫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难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经。”八 戒、”沙僧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路行来,逢一位佛祖拜两拜,见一尊菩萨拜两拜,又到大门,拜了比丘僧、尼、优婆夷、塞,—一相辞下山奔路。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喜。原来阿难、伽叶将无字之经传与他,暗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问:“座边有谁在此?”只见白雄尊者闪出,古佛吩咐道:“你可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追转,叫他再来求取有字之经。”白雄尊者即离了雷音寺,山门之外大显神威,起一阵狂风。长老正行间,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未曾提防。又闻得响一声,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行者急赶去如飞。那白雄尊者见行者赶得相近,恐他棒头上没眼,一时间不分好歹,打伤身体,即将经包摔碎,抛在尘埃。行者见经包破落,又被风吹得飘零,却就按下云头顾经,不去追赶,那白雄尊者收风敛雾,回报古佛不题。
  八戒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二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着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着早己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难、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来换经了?”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拦,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受了万折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礼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难、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哄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白银;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难、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远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叫弟子持此钵盂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将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难接了,且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查与三藏。三藏却叫:“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八戒挑着。沙僧挑行李,行者牵了马,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最精严。
  宝珠拈出无穷价,一字缘知植万钱。
  阿难白本推人知?古佛真诠莫慢传。
  吩咐众生休亵侮,信心了悟法无边。


  其时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磐,遍请三千诸佛、揭谛、金刚、菩萨,五百尊罗汉,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响亮,满空中祥光叠叠,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如来问阿难、迦叶:“传了多少经卷与他?可一一报数。”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


    《涅槃经》……………………………………四百卷
    《菩萨经》………………………………三百六十卷
    《虚空藏经》…………………………………二十卷
    《首楞严经》…………………………………三十卷
    《恩意经大集》………………………………四十卷
    《决定经》……………………………………四十卷
    《宝藏经》……………………………………二十卷
    《华严经》…………………………………八十一卷
    《礼真如经》…………………………………三十卷
    《大般若经》…………………………………六百卷
    《大光明经》…………………………………五十卷
    《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
    《维摩经》……………………………………三十卷
    《三论别经》………………………………四十二卷
    《金刚经》………………………………………一卷
    《正法论经》…………………………………二十卷
    《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
    《五龙经》……………………………………二十卷
    《菩萨戒经》…………………………………六十卷
    《大集经》……………………………………三十卷
    《摩竭经》………………………………一百四十卷
    《法华经》………………………………………十卷
    《瑜伽经》……………………………………三十卷
    《宝常经》………………………………一百七十卷
    《西天论经》…………………………………三十卷
    《僧祇经》………………………………一百一十卷
    《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
    《起信论经》…………………………………五十卷
    《大智度经》…………………………………九十卷
    《宝威经》………………………………一百四十卷
    《本阁经》…………………………………五十六卷
    《正律文经》……………………………………十卷
    《大孔雀经》…………………………………十四卷
    《维识论经》……………………………………十卷
    《具舍论经》……………………………………十卷


在藏之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总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东土。现俱收拾整顿于马驮人担之上,专等谢恩。”三藏四众拴了马,歇了担,一个个合掌躬身,朝上礼拜。如来对唐僧道:“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赡部洲,示与一切众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物之奇方也。”三藏叩头谢恩,信受奉行,依然对佛祖遍礼三匝,领经而去。去到三山门,—一又谢了众圣不题。
  如来因发付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只是少了八日,不合藏数。乞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即叫八大金刚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即引圣僧西回。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勿得迟违。”金刚随即赶上唐僧,叫道:“取经的,跟我来!”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这才是:


  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毕竟不知回东土怎生传授,且听下回分解。

 

 

悟元子曰:上回言道成之后,须要韬明隐迹,以待脱化矣。然当脱化之时,苟以幻身为重,不肯截然放下,犹非仙佛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妙旨。故仙翁于此回,指出末后一着,叫修行人大解大脱,期入于无生无灭之地也。
  如提纲着紧处在“猿熟马驯方脱壳”一句。“猿”者,真空之道;“马”者,妙有之法。“熟”者,圆成而无碍;驯者,活泼而自然。道至圆成,则真空不空;法至自然,则真色不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合而一之,有无不立,道法两忘;圆陀陀,光灼灼,净倮倮,赤洒洒,纯阳无阴,独露《乾》元面目矣,而非云心之熟,意之驯。若以心熟意驯猜之,诚问脱壳,脱出个什么?如曰脱出个心意,则心意因幻身而有,幻身且无,心意何在?即此而思,可知道法非心意矣。从来评《西游》者,俱以“心猿意马”为解,独悟一陈公云:“猿为道体,马为功力。”洵为仙翁知音。
  “方脱壳”三字,大有讲究,其中包含无穷实理,成仙作佛,于此定其高低,不可不玩。何则?猿未熟,马未驯,须赖有为之道,熟之驯之,未可脱壳,而亦不能脱壳也;若猿已熟,马已驯,急须无为之道,不必再熟再驯,即可脱壳,而亦不得不脱壳也。倘猿未熟,马未驯,而即行无为之道,则是悬空妄想,脚根不实,命基不固,若有一毫渗漏,未免抛身人身,而未可即脱壳;若猿已熟,马已驯,而仍守有为之道,则为幻身所累,休歇无地,性理不明,饶君子百之年寿,总是无知一愚夫,而必须求脱壳。无为而必先有为者,如六祖惠能已悟本来无一物,而又在四会混俗和光者是也;有为而必须无为者,如初祖达摩,始而长芦下功,既而少林冷坐者是也。盖猿未熟,马未驯,必须熟之驯之,以行有为之道;若猿已熟,马已驯,急求解之脱之,以行无为之道。
  “唐僧到玉真观,金顶大仙接着。”已是到金仙之分,而猿熟马驯,体变纯阳之时矣。故诗云:“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也。大圣道:“此乃灵山脚下,金顶大仙。”以见仙即是佛,佛即是仙。仙者,金丹有为之道;佛者,圆觉无为之道。佛不得金丹不能成佛,仙不明圆觉不能成仙,一而二,二而一,灵山雷音即金顶大仙,岂可以仙佛歧而二之乎?
  “烧汤与圣僧沐浴,好登佛地”者,猿熟马驯,从有为而入无为也。诗中“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元不坏身。”金丹成就,无尘无垢,纯阳无阴也。“昨日褴缕,今日鲜明,睹此相真佛子”者,了命之后,必须了性;有为事毕,必须无为也。
  “圣僧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者,下德者以术延其命,猿不熟,而必熟之于无可熟;马不驯,而必驯之于无可驯,还须脚踏实地也。“行者走过几遭,不曾踏着此地”者,上德者以道全其形,猿本熟,马本驯,猿不必熟而自熟,马不必驯而自驯,可以顿悟圆通也。
  “这条路不出门,就是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者,前面有为之道过去,即是后边无为之道,不必另寻门户,“只此一乘法,余二皆非真”也。大仙道:“圣僧已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命之至者,即性之始,到得无为,而不事有为也。
  至凌云渡,独木桥,唐僧心惊,以为大仙错指,是猿熟马驯,而不知此脱壳也。行者道:“不差,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言猿熟马驯,而不可不在此脱壳也。了命之后,不得不了性,了性所以脱壳也。
  “凌云渡,独木桥”,悟一子注云:“自人识趣卑暗,物欲障碍,彼岸高远,如凌云然;自人肆行无惮,幽隐自欺,内省微危,若独木然。”是则是矣,而犹未见仙翁之本意也。果如是言,则必上独木桥,而方过凌云渡,不上独木桥,而凌云渡难过,何以未上独木桥,用无底船亦过乎?以吾论之,别有道焉。
  盖成仙作佛,为天下希有之事,人人所欲得,人人所难能。如凌云之高而难渡,正以难渡者而渡之,则仙矣、佛矣。盖渡之之法有二,一则无为之道,一则有为之道。无为之道,最上一乘之道;有为之道,金丹之道。一乘之道,即独木桥;金丹之道,即无底船。独木桥所以接上智,无底舱所以渡中人。何为独木桥,独木者,一乘也;桥者,梁道也,即最上一乘无为之道。故曰:“从桥上过,方成正果。”诗云:“单梁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言最上一乘之道,惟上智顿悟者可以行,而下智渐修者则难渡。
  三藏心惊道:“这桥不是人走的。”以见下智者则难渡;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以见上智者可以行。“行者跳上桥,须臾跑将过去,又从那边跑过来。”上智之人,本性圆明,不假施为,顿超彼岸,随机应变,遇境而安,出入无碍,来往不拘,无为之用自成,《中庸》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又曰:“滑!滑!滑!”下智之人秉性愚鲁,为私欲所蔽,为全缘所诱,忘其本来面目,失其固有天良,着于假相,好生而恶死,不能顿悟圆通,终难归于大觉。若无金丹之道,焉能过得凌云之渡?《中庸》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参同》云:“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此无底船之不可无者也。
  “无底”者,脚踏实地,增损之道。增者,增其功;损者,损其道。增之又增,损之又损,直到增无可增,损无可损之处而后已。所谓“为功日增,为道日减。”即“其用不休”,无底船之义。诗云:“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此系实言,非是妄谈。故行者道:“他这无底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特以金丹之道,有体有用,有火有候,盗生杀之气,夺造化之权;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若到得丹成已后,由勉强而归自然,先了命而后了性,直入无上妙觉之地,与上德者同归一途。所谓“其次致曲,曲能有诚。”即不明上独木桥,而独木桥已早暗上矣。曰;“却稳”,曰:“不得翻”,何等明白显示?
  “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往上一推,师父踏不住脚,轂辘的跌在水里。”噫!长老至玉真观,已是猿熟马驯,至凌云渡,更有何惊疑之事?其所以惊疑者,以其有此幻身耳,有此幻身,所以不敢渡而惊疑,有此幻身,而不得不度。一推跌在水里,正欲其无此幻身。太上所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者是也。“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无此幻身,即有法身。性命双修,彼此一把,无上妙觉之法船也。
  “上流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大惊。行者道:‘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道;‘是你!是你!’沙僧也道:‘是你!是你!’撑船的也说:‘那是你!””露出法身,何惜幻身?性命惧了,何用五行?大道完成,何用作为?俱道“是你”,道成之后,一切丹房器皿炉鼎坛灶,委而弃之。“齐声相贺,不一时,稳稳当当过了凌云渡,轻轻的跳在彼岸。”诗云:“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猿熟马驯方脱壳矣,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大法门也。
  “四众上岸,连无底船儿,都不知去向,方知是接引佛祖。”“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也。到此地位,心法两忘,天人浑化,正是两不相谢,彼此扶持,有无俱不立,物我悉归空,早已不觉,逍遥走上灵山之顶大雄宝殿,而拜见如来面矣。
  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要知此道,要知此名,即如来三藏真经,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无如世人愚蠢材强,毁谤真言,不识其中之奥妙,抑知圣贤大道?不特始终全得,即于其中稍检其真,得其滋味,信受奉行,即可“脱却凡胎能不老,吞将仙液得长生”,而况于他乎?
  “阿难迦叶,以唐僧无人事,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古人云:“至人传,匪人万两金不换。”岂真索人事而传经?盖以金丹大道,有体有用,天道居其半,人事居其半,若无人事,欲全天道,焉能了得性命?“阿难传与无字真经,燃灯以为东土众生不识,使白雄尊者追回,后奉金钵,方传有字真经。”夫“无字真经”者,无为之道;“有字真经”者,有为之道。无为之道,以道全其形,上智者顿悟圆通,立证佛果,无人事而可以自得;有为之道,以术延其命,下智者真履实践,配合成丹,须衣钵而后可以修真。有为之功,总归于无为,有字真经实不出于无字,以人不识其无字,而以有字者以度之。无字有字,皆是真经,无字者赖有字而传,有字者赖无字而化。一有一无,而天地造化之气机,圣贤大道之血脉,无不备矣。后世之得以成仙作佛者,多赖此有字真经之功力,有字真经岂小补云哉?
  “三藏真经之中,总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仅满一藏之数者何哉?经者,径也,道也。五千四十八卷真经,即五千四十八黄道,乃天地造化,周而复始,贞下起元,一阳来复之妙道。此道此经,顺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逆则为圣、为贤、为仙、为佛。故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其中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物之奇方。”以是知佛即仙,仙即圣,圣即佛,三教一家,门殊而道同,彼后世各争门户者,安知有此?
  “取经人共计十四年,乃五千四十八日,只是少了八日,不合藏数。”任重道远,须要实修,少一步不能完满,所谓“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传经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下手抄诀,还得真传。若无师指,难以自知,所谓“只为丹经无口诀,叫君何处结灵胎。”曰“八日之内”者,天地以七日而来复,隐示金丹下手,正在于此,惟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不得私猜妄议也。
  噫!仙翁一部《西游》,即是如来三藏真经。仙翁《西游》全部,共演贞下起无,一阳来复之旨,传与学人,即是阿难三藏经中,各捡出几卷,合成一藏之数,传与唐僧。可知仙翁《西游》一部主意,是借如来以演其道,借阿难以传其法,五千四十八卷真经妙义,备于《西游》之中。然仙翁已将有字真经传与后世,而学者急须求明师无字口诀,点破先天一阳来复之旨,勤而修之,尽性至命,完成大道,才是“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矣。
  诗曰:
  火功运到始方圆,由勉抵安道可全。
  消尽后天离色相,不生不灭大罗仙。

 

 

上一回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