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巫支祁是孙悟空的原型
在近代至目前,国内外在对《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的研究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认定淮涡水神巫支祁是孙氏的原型。如鲁迅先生一再强调说:“我以为《西游记》
中孙悟空正类无支祁“。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见鲁迅《唐之传奇文》)。神话学领域的泰斗袁珂先生在《试论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论证说:“孙悟空的形象也是由逐渐累积而形成的。元·吴昌龄杂剧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知道从那时起,孙悟空(行者)形象的塑
造,已颇取材于无支祁神话。“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中国水神的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孙悟空是巫支祁的变异。香港大学陈炳良教授在《中国的水神传说与〈西游记〉》中一再考证说:“都说明吴氏(承恩)很可能受到无支祁传说的影响。““都证明猴子故事受到了淮河水神传说的
影响“等;另一种说法认为孙悟空是进口的。胡适在一九二三年发表《西游记考证》时曾指出,印度古诗史《罗摩延书》中的神猴哈奴曼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主要依据是,哈奴曼战无不胜,它能把喜马拉雅山背着走;再就是它喜欢钻到敌人的肚子里作怪。这仅是胡氏疑心而并非确证的说法,竞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目前仍有不少人支持此论点。此外,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从顶生王故事推演出来的(见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这个顶生王虽然神通广大,能够替帝释打败阿修罗的军队;但他是野心家,经常想篡夺帝释的皇位。他和孙氏大闹天宫是截然不同的,作战的动机、目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都无相同之处。内田道夫却认为,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是从《西国志》中演化的,而孙氏后来皈依佛教是从《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中来的(见内田道夫《西游记的成书佛教故事为中心》。这一类说法忽略了以下问题:一是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期,外国文艺传入中国的很少。以胡适论点为例,鲁迅当时就反驳说:“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见鲁迅《明之神魔小说》)。“
而吴晓铃更指出了“《罗摩延书》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全译本“(见《西游记与罗摩全书》)。二是中国水神的研究者们大都把孙悟空、牛魔王、猪八戒、沙僧、二郎神等主要人物都列为水神,而哈奴曼、顶生王之类决非水神(见陈炳良《中国水神传说与西游记》)。三是持不同观点的人并没确认孙悟空是舶来品。如胡适在“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的同时,还说了
“或者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无支祁神话里得到一点暗示“(见胡适《西游记》考证)。这表明了胡氏自己也不能排除巫支祁是孙悟空原型的论点。到底巫氏与孙氏有多少内在的关链,前者给后者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我们不妨把他们言行举止比较、分析一下,试以《太平广记·李汤》和有关巫氏神话记载为依据,与中国书店1985年版《新说西游记图像》中的孙悟空相对照。
内容\人物 |
巫支祁 |
孙悟空
|
出生 |
花果山顶上,有一块三丈左右的大圆石,……一天,突然天崩
地裂了,从圆石里跳出一个神猴。
——《淮源巫支祁神话传说》
|
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周圆三丈六尺五寸高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为一个石猴。
(第一回)
|
目运金光 |
目运金光双目忽开,光彩若电。
——《李汤》
|
……目运两道金光直射斗府。
(第一回)
|
形象 |
形若猿猴……金目雪牙。
——《李汤》
|
有一猴……尖嘴缩腮、金晴火眼。
(第14回)
|
言语 |
善应对语言。
——《李汤》
|
孙悟空语言幽默,动作诙谐。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
神通、力量 |
淮水怪无支祁父子四个神
通颇大。
——《山海经》
力逾九象。
——《李汤》
|
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人参果)树推倒。
(第25回)
他却会担山。(第33回)
|
迅疾 |
迅疾博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
——《
李 汤》
|
跳将起来,一斤头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
(第2回)
|
变化 |
只见他的头颈已伸长至百尺左右。……才知道他是个奇妖。
——《上古神话
演义》
|
他即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
(第7回)
|
被降服 |
授之庚辰,能制。
——《李汤》
庚辰将西王母所赐的铁索取出……将巫支祁头颈套住。
——《上古神话演义》
|
(悟空)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
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第7回)
|
被禁 |
徒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
也。
——《李汤》
文命(禹)叫鸿蒙氏……牵了巫支祁,在龟山脚下凿了一大穴,用铁索锁住,又用符镇压了
,使他不能逃逸。
——《上古神话演义》
|
……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为金
、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第7回)
|
妖头 |
潜山储君(山神)道“……这个水妖真是世界古今第一奇妖”。
——《上古神话演义》
|
行者笑道……,“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
驰名第 一妖。”
(第17回)
|
皈依正道 |
辩江淮之深浅,原隰之
远近。
——《李汤》
……文命说:“你如果真能改过,几千年之后自有放
你的人……。”
——《上古神话演义》
|
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
愿修行。”
(第8回)
“待他灾衍满日,
自有人救他。”
(第7回)
|
从上面简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血缘关系:一是巫支祁与孙悟空的出生地都在花果山,他们同是神猴(猿),又同是语言诙谐,行为乖张、神通广大。二是同为神魔大战的引发人,作战地点都在花果山、水帘洞,作战动机都是对抗天道(巫氏抗拒大禹治理自己的淮河,孙氏则叛离天庭)。战争激烈程度都达到空前绝后,参战的人数都是十万天兵天将对十几万山精水魅,结局同是邪不压正,失败、被擒、被囚禁;又同皈依正道,自愿改恶从善(巫氏帮禹治理江淮,孙氏追随玄奘取经)。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是在神魔大战时,玉帝和道祖在南天门观战,老子用金钢琢暗助二郎神;而大禹(时任崇伯,可以代表天子)和中岳嵩山大神寿逸群(道者形象)骑黄龙在空中观战,寿逸群曾用仙家至宝“神宗阳和印“袭打巫支祁。反过来说,孙氏和巫氏被擒都是遭了暗算(见《西游记》和《上古神话演义》)。这里,巫支祁和孙悟空二者是何等惊人的相似;文中这么高频度的雷同,决非仅是巧合而已。至于说巫氏和孙氏之间仍有不少差异的话,那就是巫氏是原始的,身上自有妖邪之气,是个丑角;而孙悟空却被变动、发展为光彩照人的英雄。而故事情节也更迭宕、更完满。吴承恩就是在巫氏神话“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提高了故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西游记》成为一部卓越的浪漫主义幻想小说的”(见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三、吴承恩与巫支祁神话
据专家考证,吴承恩是百回本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在《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的创作上,启用了在淮河流域非常流行的巫支祁神话。上海师大的郭豫适先生曾指出:“西游记里面许多故事都是来源于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话,”主要是指巫氏神话。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中更是明确指出:“吴承恩生长于淮安,无支祁神话产生地正属淮泗地区,则作者从而获得暗示,以创造孙悟空这一伟大神话英雄。”吴承恩为什么要使用巫氏神话呢?我们先粗略地回顾一下吴氏坎坷的生平和复杂的世界观。
(一)吴承恩其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市)。约生于公元一五○年(明弘治十六年)卒于公元一五八二年(万历十年)。曾祖、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据吴承恩的“先府宾墓志铭”载:曾祖父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做过“仁和教谕”。父亲吴锐是经营彩缕文縠的的小商人,他极好读书,“自六经诸子百家莫不流览。”因常遭官府吏胥敲诈,对
社会现实颇为不满。
吴承恩“髫龄即以文呜于淮”、“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他在少年时代,已表现出对奇闻的特殊嗜好,尤其是神话故事。他在自著短篇小说集《禹鼎记》的序中说:“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即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中年时代,他屡困场屋,功名蹭蹬,在科举中接连名落孙山。约45岁时,方中岁贡。此间,在南京国子监当了十来年太学生,经常参加达官文人们的诗酒游宴活动,写了许多应酬性的诗文。完成了神话小说《禹鼎记》的创作,及前人的词曲选集《花间集》整理、编订工作。“风飞雨送三十年,褴衫犹在灯窗前,”几乎以一领青衿终老。后因母老家贫受亲朋的“敦谕”,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491年)入京候选,出任长兴县丞(相当于常务副县长)。然而仅一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据河南《新野县志》记载:吴承恩,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六年(公元1556—1557年),任新野知县。据传,因其性情孤傲,实际只干了年余,便绝意仕途,专意著述了。这时,他从“吏贪官横,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素材,为日后《西游记》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年时期,“吴承恩对文学创作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通俗文学上的写作取得了重要成就”(
见刘修业《吴承恩传》)。此时他的生活比较安静,在《赠沙星士》一诗中他自述道:
“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小院朝扃烧药坐,高楼春醉戴花眠。
黄金散尽轻浮海,白发无成巧算天。
孤鹤野云浑不住,始知尘世有颠仙。”
正是处于这种孤鹤、颠仙般地悠闲境界,他才创作出了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百回本神话小说《西游记》。之后,又选编了一部前人的词曲集《花草新编》。但因穷愁潦倒,而无法付梓
。其《西游记》还是在他谢世十年后(万历二十年),由华阳洞主人李春芳⑾校注后
,以官版刊印的。在金陵世德堂的首刊梓行本上,连作者吴承恩的姓字也未标出,致使后人对此纷纷猜测与穷究,多以为是全真教的开派祖师邱处机⑿的作品。直到胡适为《西游记》作序时,经鲁迅先生的帮助,才考证出并宣布其作者为“山阳吴承恩”(见1923年第六期《读书杂志
》)。而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是否另有其人,目前学术界仍在争论中。清·吴玉搢⒀
说吴承恩:“贫老乏嗣,遗稿多散佚失传。”说其晚境颇为凄寒,至衣食不继的地步,平生所著的诗文佚散很多。在他死后,其表孙邱正纲⒁收拾残缺,甚至向乡邻处搜集,才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刊世。
吴承恩的科举之路走得很坎坷,很心酸,引起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但他基本的思想
政治主张,却是实行王道、德政以维护封建制度。在其《射阳先生存稿》中有许多诗文可证
。例如有一篇“明堂赋”,把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赞美成“崇功伟烈”的天子,说他“纳黎元于化日”(使老百姓生活在温暖、光明的阳光中)。把不理朝政、亲信奸佞的昏庸皇帝吹捧得令人肉麻!另一方面,他却对“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的社会现实
持否定态度。他在著名的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写道:
“……民灾翻从衣冠出,
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
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
抚事临风三叹息。
胸中磨损斩邪刀,
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日有矢救日弓,
世间岂谓无英雄?
谁能为我致麟凤,
长令万年保合靖宁功。”
诗中的衣冠指贪脏坏法的官僚士丈夫,宋室借喻明廷,“四凶、五鬼”就是指奸险妄巧、诬罔恣肆的严嵩、江彬等人。吴承恩“欲起平之”却没有力量(恨无力),但他坚信世间有英雄可致,能保社会升平,他罗致的这个英雄是谁呢?就是敢于和能够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吴氏常常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了这个英雄。如《西游记》四十五回,孙氏在布置打雷下雨之时,特别命令雷神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脏坏法之徒,仵逆不教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
!”还有第四十回写红孩儿残酷情形,他把一伙山神、土地剥削得“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还 逼他们去“烧火顶门”、“提铃喝号”,又怂恿小妖们“讨甚么常例钱”,“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剥衣裳”。这恰恰是明代人民被敲诈勒索得“寒暑之衣食不给”的社会现象。孙悟空最恨贪脏枉法之徒和吴承恩是毫无二致的,吴正是借用孙氏这个英雄来寄托他的政治立场,大概也有自我
泄忿的成份。
孙悟空怎会成为吴承恩罗致的世间英雄?他原型又从那儿来的呢?我们分析一下《西游记》的异变史即能寻到答案。
(二)《西游记》的演变概况
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的是玄奘取经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其实玄奘取经只是孙悟空施展抱负与才华的依托而已。只有在这个偌大的神秘领域里,作者才能让思维的奔马任意驰聘,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不受切中时弊、抨击政治的嫌疑。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指出:“小说《西游记》与邱处机的《西游记》完全无关,但与唐沙门慧立做的《慈恩三藏法师传》和玄奘自己著的《大唐西域记》却有点小关系。他(玄奘)的游记里有许多事实如沙漠幻景及鬼火之类,虽然都可有理性的解释,在他自己和别的信徒的眼里自然都是灵异,都是神迹。后来佛教徒与民间随时逐渐加添一点枝叶,用奇异动人的神话代换平常的事实,这个取经的大故事,不久就完全神话化了。”这里阐明了玄奘取经与《西游记》的真实关系。
玄奘是真实的伟大的宗教人物。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唐太宗贞观三年(
629年),他与其它僧侣,在“结伴陈表,有诏不许”而“诸人咸退”的情况下,独自偷出国境,到印度(天竺)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数万里,取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于十九年中译出重要经论七十三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与鸠摩罗汁、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对佛教的思想与发展贡献极大,威望很高。他的弟子辩机根据其惊险的取经经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随后,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极力夸张了他克服各种险阻的意志和毅力,并加杂了许多古代神话和佛经故事以烘托,后经不断衍化,就成了取经故事中神话传说的基础。到了宋代,有说经人依这个题材并使用与发展
这些神话故事,进行了再创作,成为一部通俗的神话小说,就是刊印于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书中冒出个毛遂自荐愿意追随玄奘取经的白衣秀士,叫猴行者。曾因偷吃仙桃,被王母处罚,所以化为白衣秀士,来帮助取经。他神通广大,最喜捉妖,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取得成功。这部作品叙述简略,文字粗糙,本身价值不高。
但它首先把取经故事纳入文艺创作的轨道,同时把主角儿玄奘变为猴行者。书中猴行者和深
沙神显然是孙悟空与沙和尚形象的前提。
元明时期,西游取经的故事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推断,元至明初,出现了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为成熟的西游记话本小说,名《西游记平话》。可惜原本已佚失。后在《永乐大典》⒂中发现有题为“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约等于百回本《西游记》第十回的前半部。还在朝鲜古代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中,发现一篇“车迟国斗圣”的片段,相当于第四十四回。另有条引的大闹天宫,及黄风怪、蜘蛛精、红孩儿等许多词条或故事。这些均
来自《西游记平话》。但与吴本《西游记》相比,文字明显粗糙很多,有些故事框架虽已定型,但很简单,人物形象更是相差很远。
取经故事在舞台上的搬演,发现最早的记载是金院本中的《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取经》等,但均已失传。元末明初杨景贤编著的杂剧《西游记》仍在,猴行者已是此剧的主角儿,但神通与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形象仍有本质的区别。其它如元明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圣降水母》等,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涉及了取经,有些已经公然脱离了取经故事。但这些杂剧流传很广,在民间影响很大。
以神话小说形式出现的西游取经故事,目前已经发现三个版本。有下层文人朱鼎臣的十卷本
《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吴承恩的百回本《西游记》和杨致和的四十回本《西游记传》。由于朱、杨的生平与事迹缺乏记载,目前学术界对这三部作品的承袭问题,正进行着颇有分歧的争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文学功力等方面看,吴承恩无疑是佼佼者。经研讨,笔者以
为:文学底蕴较差的朱本可能在先,因为其作品中许多故事、情节在吴本中有了更丰富、更精彩的展扩,一些不合理甚至矛盾的著述在吴本中都被理顺、完善了,吴本明显地有点石成
金的嫌疑。严格地说,吴承恩是在宋、金、元及明初出现的取经诗话、平话、戏剧、说唱和朱本小说的基础上,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集之为大成,精炼出了一部伟大的神魔小说。而杨本则是吴本的删缩而已,主要因素是:杨本与吴本有惊人的相似,且无歧外的故事铺张与发展;再就是苏兴先生曾有考证:“杨致和大约是清初康熙间人。”据此,杨比吴晚了130
年左右。所以,杨本只能是吴本的简化与承袭。
从《西游记》演变的梗概中,我们看出三种趋势。一是佛教徒极力夸张了唐僧取经中的神秘色彩,把人与自然的斗争变异为神与魔的斗争,这样就把真实的故事变为奇闻和神话了。提高了这一题材的张力和吸引力。二是这个新奇的故事题材,在人们长期的各种形式的流传
与衍化中,经民间艺人及流传者的不断加工、完善与发展,使故事的本身及人物形象也起了许多变化。如反抗天道的妖魔,变成了可爱的英雄;一些很庄重的神佛(甚至帝王),却成了被嘲弄的对象。这样的基因变化,使西游取经故事的主题变得很复杂,相互矛盾,又相互包容。作为文学巨匠的吴承恩,却能够把这些互为水火的矛盾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上。他以罕见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和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样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在大胆改造过程中,他想象的翅膀虽然任意翻飞,但始终不肯离开现
实的土壤。三是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精演变来的,从《诗话》中的猴行者开始,他次第在各版本、院本中出现,但一直是个作用有限的精怪而已。如在《诗话》中,他主要只是在唐僧和大梵天王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从“经女人国处第十一”之后,几乎就没有他展施神通的机会了,仅仅是个向导;假如《诗话》中没有这个猴行者,取经故事照样形成
。在《平话》中他的戏无疑重了许多,如撇开江流儿(唐僧)的主线,让他单独去大闹天宫
、收服红孩儿等;在小说的内容上,他独树一帜,成为正式的主角儿。但在杂剧的院本中,又被异化了,如元代高文秀的《木叉行者锁水母》、须子寿《泗州大圣淹水母》等,这个水母又称龟山圣母、巫支祁圣母、泗州圣母。通指巫支祁,又称齐天大圣,但有些文本中又把巫支祁和齐天大圣拆分开来,如杨景贤的杂剧等。
关于猴精的故事,在我国文史上一直很活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许多古籍中的自然猿及已能变化人物的猴精猿怪,如《吴越春秋》中的袁公,《拾遗记》的中国猿,《广异记》的白额猴等,这一类起源于民间述异的多为精怪。二、道家的修炼猿,如《封神榜》中的袁洪,《绿野仙踪》中的袁不邪等,这一类借以宣扬丹道妙诀或荒淫成性,或对抗天道,多为反面人物;但亦有修成正果,升入仙流。三、古代的神话传说,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就是妖猴的巫支祁了,他是猴文化的源头。还有逐日的夸父,《东山经》云“有兽状如夸父而彘,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
水。”袁珂先生注为:“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等。四、随佛经及文艺作品带入境内的进口猴,如印度古诗史中的神猴哈奴曼等,这一类很少在民间流传。而孙悟空到底是那一类猿猴演变
来呢?张锦池同志在《论孙悟空的血统问题》中说:“孙悟空当然是典型的国产猿”,在谈到人们喜闻乐见的玄奘取经故事日趋神魔化时,他结论性地指出:“孙悟空和巫支祁的形象发展
过程正是如此。”这位学者把孙悟空判定是巫支祁的形象发展,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大多专家都持此说。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