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源的通俗文化与《西游记》
百回本《西游记》,是明代山阳才子吴承恩依据宋、元流传下来的多版本《西游记》
精心提炼并新融了许多神奇的创意而升华的。其绝妙的构思,精美的文采及恢谐的格调,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被誉为优秀的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吴承恩对我国古代文学的最大的贡献。”(参见《中国文学史》)。在近代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体的大力渲染下,《西游记》更是声誉鹊起,身价百倍了,在我国确实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这一部不朽巨著,怎么会与淮源通俗文化(亦称俗文学)扯上关系呢?我们不妨把笔触及远一些,先浅探一下与《西游记》颇有源渊的淮源俗文学⑴。
一、浅谈淮源的通俗文化
淮源,即淮河源头的桐柏山一带。主峰的脉岭为东西走向,山阳为湖北的随州市、枣阳市,山阴为河南省桐柏县。在文化区域上,特别是地方语系(主要是俗言俚语)及风俗方面,与湖北大同小异,属楚文化范畴。但淮源北连中原大地,东西方向是江淮至西北高原的要冲(
古驿道),所以,淮源是多种文化潮流的冲激、交汇之地。但总体来说,虽然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奇丽、风月无边,但由于交通相当闭塞,致使文化比较落后,像一座古老、封闭的围城。
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淮源特殊的文化氛围及深厚的俗文学积淀。在根深蒂固的楚文化以及对淮源影响很大的宗教文化的冲撞、融合与滋养下,一方面提高与发展了淮源的文明与进步,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淮源人民的文化生活。民间说、唱、歌、舞的萌芽,在艳阳明月和风霜雷雨的洗礼中,茁壮并坚韧地成长着,长成了一棵能够摇曳岁月风雨的参天大树,这就是淮源的很有特色的通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这里仅介绍一下梗概:
(一)说、唱、歌、舞。说,指说书、讲故事。
淮源流行的种类主要有:渔鼓、三弦书、坠
子书、南阳大鼓等。艺人们走村串寨演说《三侠五义》、《西游记》、《包公案》等上百种的长篇故事⑵,称为大本头。或根据听众的要求说,称为点戏。艺人一般是一至二人,说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引得观众如醉如痴。
最有特色的是渔鼓和三弦书,淮源渔鼓曾和湖北渔鼓竟掠秋色
,曾在报纸上论战,都争为发祥地;犹如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之争。三弦书被国家权威部门称为东路安派代表,多次在省、地、市获奖。唱,主要指唱戏。淮源流行的主要有河南梆子、曲剧、汉剧、花鼓、皮影等;大多是村民们的耕作之余或喜庆时节自发地组团演戏,或根据需要特邀外地剧团演出。旧时村寨演戏,或敬神祈病禳灾,或贺官光宗耀祖,或丰稔以示喜庆,或丧葬祭悼亡灵,性质各异名目繁多。而最具淮源特色的是花鼓戏和皮影戏,花鼓在河南是稀有品种,在淮源却很盛行;但基本上与湖北花鼓大同小异,这里不再专述了。桐柏皮影戏⑶,属于豫南皮影戏的西路派,在美术制作、唱腔和打击乐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南宋时随岳家军传入淮源的皮影戏,由于体制小,剧目多,箱具轻便等优点,很适应山区活动,故很快在桐柏繁衍发展起来。到清康熙年间,曾发展到一百二十担箱⑷
。目前,仍有六担箱在桐柏山各地活动。桐柏皮影戏质地较高,声誉很盛,沈化周等艺人先后被邀
去北京、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并多次获得奖励。歌,是淮源最为流行也是最有成就的
文娱项目。它几乎像日光月色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里上至八旬老翁下到幼龄孩提,都能唱出几支或几段悠扬、高亢的民歌。淮源的民歌,主要有山歌、秧歌(或称田歌)、渔歌、牧歌、采茶歌、号子以及开路(葬歌)等。这些歌的歌词绝大多数都是唱歌人临场发挥的,传统的很少。依着为数不多的曲调(谱),看见什么或想象什么就编词演唱。有单唱的(如牧歌、渔歌等),有对唱的(如情人对歌),有多人连唱,蔚为壮观的是插秧时,大田里有时几十人或上百人干活,届时有人一领头唱,马上就有人接唱,能达到全体同唱。悠美的歌声,欢快的笑语,令人赞叹不已!桐柏山歌(词)的主要特点是每节(或每首)都是五句,前面铺垫发展,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例:
“小小鲤鱼红口鳃,
上江跑到下江来。
上江吃的是灵芝草,
下江吃的是苦青苔,
不为朋友我不来。”
淮源还有一些杂调,如车水歌、夯歌、对花调兵、探妹等几十种,句式有规范的,也有长短句,大多是本地的土特产,也不讲究艺术性,见啥唱啥,甚至相互戏骂,寻乐即可。所以,它能在群众中深深扎根。解放以来,中央、省、市电台和报刊多次演播或报道了桐柏山歌,并给予了崇高的赞誉。
舞,在桐柏山区也很兴盛。虽然比不上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但在中原地区却是佼佼者。下面简介一下独具特色的淮源舞。主要有以下种类:
1、《鹬蚌》,主题是根据《战国策·燕二》描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演绎而成的,是这里非常流行的民间舞蹈。剧情是三个表演者分别扮演鹬、蚌和渔翁,形成彼此冲突的故事场面。通过扑实风趣的的表演,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2、《背装》,这是桐柏县平氏镇的土特产,属造型性艺术。道具分上装下装两截,一位身强力壮的男人身穿铁制的下装,肩扛着铁皮制的上装,上面固定着一个儿童;如是双装,上面就固定两个儿童;根据所表演的剧目,如《西游记》等,就穿上剧中人物的服饰,表演者迈
着八字步,扭腰前进。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充满欢乐气氛。
3、《玩蛇》,这是桐柏县鸿仪河乡尚店村的民间舞蹈,据资料表明,全国仅此一家。自南宋流传至今,由两个表演者,背靠背蹲在竹、布扎成的蛇腹中,各持一根操作棍,所有动作都靠棍来操作,如摇头、摆尾、盘旋、捕食等。一九八六年的春节,河南省民族民间舞蹈办公室对该舞进行了录相,传播。
4、《旱船》,在淮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一般在春节、灯节期间演出。该舞共有五人表演:三个旦角,一个老生,一个丑角。主要舞蹈动作有:划船、探篙、推篙、搁浅等。动作很悠美、逼真。《旱船》舞用打击乐来烘托和渲染气氛,演唱桐柏旱船调,唱词主要是恭喜发财、吉星高照等吉利词语。
5、《犟驴》,在桐柏县流行也比较广泛,共有两人表演,一人骑道具驴,一人赶。主要舞蹈动作是模拟驴的跑、跳、踢、上坡、下坡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驴的特性。动作轻松、明快、活跃、感人。
6、《推小车》,为淮源比较普通的一种舞蹈,很受广大群众喜爱。该舞共有三个人表演,主题是闺女回娘家;由女婿推车,娘家兄弟(来接亲的人)拉车,闺女坐车。根据小车的上坡、下坡、走平路和常态而升华为舞蹈。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大胆夸张,很幽默,常使观众捧腹大笑。
7、《龙灯》,这是淮源最为流行的民间舞蹈之一。此项目全国各地都有。而这里所表演的龙灯分为青、红两龙(青龙即水龙,红龙即火龙)。道具和表演形式以及打击乐,基本上与外地大同小异,但桐柏的双龙舞难度要大一些。
8、《狮子舞》,此舞蹈和《龙灯》一样在桐柏均有上千年的历史,都是这里主要的娱乐项目。桐柏舞狮也分文、武狮两种,与外地不同点有两处:①狮吞火盆、吞火锅、吞小孩等。让狮子把幼童吞进再吐出,是祈求免灾去病,健康成长。②有唱词或喊词,根据不同的舞场
喊出不同的吉利词。
9、《竹马》,就是利用竹扎、布裹的假马进行舞蹈。表演者不能少于两人两马,多至几十人、马。主要动作就是模拟马的行走、奔驰、跳跃、站立、下坡、上坡和过河、陷泥潭等;在打击乐的伴奏下,演员们的艺术夸张和队形的来回穿插、变换,使整个舞蹈气氛热烈、优美、逼真。这也是桐柏县春节、灯节期间流行的舞蹈。目前,在外地很难发现。
10、《开路》,这是淮源独特的也是很重要的舞蹈之一。它是专为丧葬活动服务的。表演者一共六人:一个人拿着道具引导(为亡灵引路),另一人穿法衣拿鉴笏,其它人都穿随身衣服,各持一件铜器,边跳边唱边伴奏。表演的用意是:老人们下世后,下一辈人为表示孝顺
,就去请一班《开路》的表演队来为亡人开路、送葬。俗称道士先儿开路。据说此舞蹈是江西龙虎山(道教正一教的总坮)的道士们传来的。《开路》共分清微、灵宝、道德、混元四个流派,而桐柏仅有清微、灵宝两派。清微派以歌为主,灵宝派以舞见长。总的来说,它们的寓意都是:给亡人开一条大道,不管亡人走向何方,把守各关的神,会让他顺利通行,
达到尽快升天的目的。
《开路》除舞蹈外,主要是念经。所有经文大都是劝世文,如在造桥(奈何桥)开始前唱
道:
“亡人到奈何边心惊胆颤,
无人言无人语好不凄惶。
桥南边明朗朗阳间胜景,
桥北边黑暗暗就是阴曹。
桥头上一石牌高悬挂起,
上写着四个字善恶分明。
行善人桥上走仙童引路,
作恶人桥底下虎咬蛇吞……”
由于《开路》的主题是悼亡,所以整个舞蹈过程都显得凄凄惨惨戚戚,格调极为深沉、悲恸,催人泪下。此舞蹈在桐柏非常流行。过去有四十多班表演队,现仍有十几班。表演者已由以前的道士变成了半职业性(亦耕亦艺)的农民艺人。
此外,与外地通行的扭秧歌、腰鼓、打花棍等舞蹈在桐柏也非常盛行;加上前边粗略叙述的说、唱、歌、舞等文娱形式,都成为桐柏歌舞之乡的重要内容。能歌善舞的淮源人民在辛勤的劳作之余,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继承与发展许多格调较高歌舞项目,并独创了《背装》、《玩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音舞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其艺术性、独
特性在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值得郑重指出的是,在淮源歌舞中,有一些古老且经久不衰的舞蹈和韵文,如《开路》中《召桥》等,竟与《西游记》中的有关韵文几乎雷同,这就是我们需要研讨的话题了。
(二)兴盛的宗教情结。
淮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文化上比较封闭。也许因山川奇伟和山高皇帝远的缘故,这里的宗教活动极为兴盛。以前,几乎每座山峰都有庙、观,每个村寨都有香火。主要有释、道、伊斯兰、天主教等;而释、道两教,在桐柏山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而在当地群众的心中,大多数人信奉佛也信奉道。他们往往去庙里朝拜佛、菩萨以后,转身又到祖始顶去给三清、祖始上香。他们认为:不管佛也好道也好,都是神,是神都能保佑一方百姓。高深的
经文、教义他们基本不懂,也没时间去懂。民间的主要宗教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信教、拜神及劝教(俗称劝善)。这一类一般是在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或在宗教生活氛围的影响下而信教,从小在心灵上就被注入了天上有神,地下有鬼,人世上有妖的总体意识。以为凡是为祸人类的坏事,如旱、涝、蝗、瘟及其它不祥的异变都是鬼、妖所为,而人类有限的能力是无法抗拒的,只有神通广大的天神才能降妖驱魔,拯救多灾多难的人。于是,就向神灵求佑。他们还常常向亲、邻、熟人们灌输信神的必要,如何抑恶扬善
以及轮回、报应等经文知识,以广结善缘。第二种类型,是群体性宗教活动,一般是在大旱
、洪涝或丰稔时,在召集人的率领下,数百人浩浩荡荡地涌进庙、观或所谓的老龙潭边儿,按照一定程序祭祷,有时还请戏班唱戏以配合。不同的祈祭内容不有不同的规矩和祭词,如源老君堂碑文上的请雨偈:
“风云昙雾骤,霹雳掣电轰。
神龙发见水,洪波涌浪绎。
杨柳添甘露,山河湍地青。
清澍滂沱雨,救济众苍生。”
此外,在佛祖、菩萨和道祖的生日及庙会日,也举行群体性的祝祭活动。第三种类型的范畴较大,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个人行为。这些人为了某种欲望或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愫,或明或暗地到庙、观去添功德(有的送粮、油,有的向功德箱投钱),然后就祈祷神灵保佑个人所望。一般有升官、升学、发财、求子、却病、镇宅、安顺等。淮源人有着浓厚的宗教情结,一方面固然囿于根深蒂固的因袭;二是因天下名山僧占多,大多庙、观都在风光很美的山、林、瀑、峡中或于毗邻,游览美景与拜神祈福都一并发生于人们的趋奇性;三是在佛、道的教义中,也确有相当深刻的哲理与诱因。一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劝世文,如十八层地狱,把脏官和坑、蒙、拐、骗、偷等各种恶行都列入刑罚,量罪入狱
;当有一定的劝善与警世的作用。使人奇异的是,淮源这些古老的劝世文,竟然会冠面堂皇
地出现在优秀神魔小说《西游记》中,虽然稍有异动。
(三)颇具特色的俗言、俚语⑸。
淮源的语言与习俗,与周边儿各县市的人们语、俗相比,确有自己的特色。大约以桐
柏山主峰太白顶下的淮源镇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以平氏话为代表,基本上与唐河、新
野大同小异。东部以县城区话为代表,即外地人称谓的桐柏话。
桐柏方言,主要受湖北省的随州市及信阳、确山、泌阳的影响与渗融,语词、语音、韵味等
可谓丰富多彩。但不同于任何外县市,有明显的独特性。甚至个别村、镇的方言也有其独特
性,如月河、毛集、固县等。主要特点为:一是有些字音不准确,如“恼怒”和“老路”读
音一样,风被念为“烘”、“雨”被念成“如”等;二是称谓上有异,如对任何小孩都唤毛孩、毛
妮,或李毛、张毛等;有些地方向爸唤“大”,向妈唤“母”等;三是词汇上有很多独特的俗语。如“龙行一步,鳖爬半年,”指本能不同。“一年斧头二年锛,拉锯只要一早晨”,指手艺的易、难。“男吵官司女吵穷,”指吵骂的害处;等。四是生活中大量使用的俚言,如“使唤”(使用)、“俺头”(我这儿),“尖拔橛儿”(吝啬),“肉头”(指戴绿帽子),“估倒”(用不正当的手段谋事),“
爬碴”(指乱蹬乱爬),等。而淮源的习俗也很有特色,但偏远于本文主题,故略。
此外,还有很独特且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盘古和巫支祁两大神话体系,在淮源具有非常深厚的积淀和广泛的民间传说,加上经久不衰的宗教文化等,形成了淮源俗文化中奇妙的景观。上面浅涉的淮源的俗文化,确实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故经常被点石成金的文人们摄用到自己的著作中,如吴承恩的《西游记》等。
二、管窥《西游记》中的俗文学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作品特色及应有的文学地位,自清代以来,许多研探者都曾给予充分肯定,虽然有些评价出现较大的偏误。如道士说,此书“是一部金丹秘诀”。和尚说,“是禅门心法”。秀才说,“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只有《中国文学史》对《西游记》的评介却比较中肯。但无论是哪个伟人哪篇考证或评论,基本上都肯定了本书是最优秀的神魔小说。而《西游记》的著作语言却无专论。仅《中国文学史》说:“有散文,有韵语,它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俚语的精华”,总体上是“官话加方言”。所谓官话,主要指汉语中通行较广的北方话,特别是北京话。而反映在文学的表现上,概指达到一定水准的诗赋与散文。诗赋、词文的用句、用字一般是经过严格挑选和锤炼的。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中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讲锤字炼词。《西游记》中的官话应用
较多,很精美,很准确,达到了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应有的文学水平。如第二十四回对万寿山的描写:“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日映睛林,迭迭千条红雾绕
;几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等;这类描述在书中多次出现,加上一些气势恢弘或珠垒玉砌的诗词,使该书的泱泱华彩破卷而出,氤氲祥瑞扑面而来。但这些锦绣文字在全书仅占一小半左右,口语化的韵文就约占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其它就是在散文中杂入的乡土气息极浓
的俗言俚语,而这些都归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所以,《西游记》的著作语言中,官话与俗文
学可谓各据半隅,相互渗融,相互增辉,而又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形成十分独特且极为罕见
的书语风格。下面粗浅地谈一下该书的俗文学,这个领域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类近地方戏曲的唱词和民间歌谣的韵文。这个类型在该书中运用频繁,且篇幅较大而又反复出现。而这些口语化的韵文也分为几个层次。1、并无实用且无文采。如: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行者、八戒、沙僧闯入厅房上,那些和尚听见问了一声,忽然抬头:
“观看外来人,嘴长耳朵大,
身粗背膊宽,声响如雷咋,
行者与沙僧,容貌更丑陋。
厅堂几众僧,无人不害怕。
阇黎还念纪,班道教行罢。
难顾磬和铃,佛像且丢下。
一齐吹息灯,惊散光乍乍。
跌跌与爬爬,门限何曾跨。
你头撞我头,似倒葫芦架。
清清好道场,翻成大笑话。”
本文比较粗俗,用字用词非常随便。如“教行罢”、“光乍乍”等,且有误字,如“咋”应为炸,“息”应为熄等,此类韵文过于庸俗,并无实用。但文中也算循序渐进,讲讲笑话,勉强算是言之有物。2、非常空洞的拼凑,毫无意义的重复。如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体,”孙悟空夸耀其金箍棒:
“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
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定灵验。
……
时间要大瓮来粗,或小些微如铁线。
粗如南岳细如针,长短随吾心意便。
……
西方一路有妖魔,行动甚是不方便。
已知铁棒世无双,央我途中为伴侣。
邪魔荡着赴幽冥,肉化红尘骨化面。
处处妖精棒下亡,论万成千无打算……”
本文不但词辞粗俗,油嘴滑舌,为凑句凑韵不惜多次重复词、字,如“炼”、“锻”等,所摘录的第二段,前三句毫无意义,仅第四句就可明了。后一大段非常空洞,前四句只是棒可降妖,后四句仅说遇上便亡。而这段长达六十二行的排列文字约合散文3000余字,究意有何用处?实际上根本吓不了魔怪,只能徒增著作的负荷,实属赘语!另有一些可有可无的无聊之词,如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中,悟空为夸其能,对众僧说:(我)“一赶赶上去,跑的跑,颤的颤,
躲的躲,慌的慌;一捉捉将来,锉的锉,烧的烧,磨的磨,舂的舂。”这些罗罗嗦嗦且不合语法、没有韵味的韵文,不知道是吴老夫子的醉话抑或谵语?致使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批评说:“该书在艺术上有不少败笔,有些诙谐,则是油腔滑调,庸俗无聊。”
3、言之有物且语言明快,能为冗长的散文调整节奏,增加亮色的。如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道士(蜈蚣精)为害唐僧师徒,与七个蜘蛛精商议用毒:取出一包药来,此药乃是:
“山中百鸟粪,扫积几千斤。
是用铜锅煮,煎熬火便匀。
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
三分还要炒,再煅再重薰。
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
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
此文虽仍有牵强处,如“贵似宝和珍”等,但基本格调是明快的,并叙述制炼毒药的原料、过程和毒性。
而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中,唐僧感于西天路太难行:战战竟竟,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
“悟空啊,我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赶马兜玲。
寻坡转涧问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已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此文中每句话都嵌了一味药草名。试想唐僧在“战战竟竟”的凄惨境状下,如何有此闲情怡致来借用药名唱诗?诗中又以“荆”喻经,以“茯苓”谐佛灵,以“茴香”指回乡等。作者虽然
难逃眩耀学识之嫌,但韵文本身却也言之有物,基本上借用适当;等。
这些口语的韵文,没有经过应有的修饰与锤炼,有明显的随意性。可以看出,因袭了民间流
传的韵文或戏剧唱词格调的迹痕,当然,也许是作者故意在诗话小说中渗一些平话,使作品
语言的整体结构,以达到雅俗共赏的跌宕。
第二是俗言俚语以及谚语、常用语等,在该书中几乎每页都要亮相,它像一条条极有灵气的仙藤,紧紧地缠附在《西游记》这棵长青树上。如唐·王维⑹画笔下的古树一样;虬枝上都飘逸着质朴的藤萝,给人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遐思。如书中大量使用的常用语:“老先”、“五黄六月”、“一毛不拔”、“功到自然成”、“冤有头”、“债有主”、“朋友妻
、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等等。这些民间口头的常用语,言简意骇且富有哲理。在书中适时适地的表现出来,一是写活了人物,即反映了性格及素养等;二是对小说语言本身起到了
质的变化,如施向田地的肥料,即活了土壤又孕育着丰硕。这样的语言,实际上任何人都能读懂,且有一种亲切感。远比八股文“衰夫也哉”之类密不透风的虚词垒砌更能贴近人生,这就是该书能够雅俗共賞的重要原因。此外,在书中的人物对话中,官话的简单明确和淮安方言的生动活泼相互融汇。像“不当人子”、“活达”、“了帐”、“断根”、“囫囵吞”、“一骨辣”等这些词汇,联系上下文,固然不难理解,而且别有风趣(参见《中国文学史》)。吴承恩作为淮安人,大量使用淮安方言,一是习惯使然,整日耳濡目染在当地的习俗里,自然熟练运用于言表中;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诸笔端而不牵强,足见其熟能生巧,由巧转精。二是出于逆反心理,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把科举策定为治国的大略之一。他于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提出“科举一行,天下英雄,尽于彀中”。即修明文治,投戈讲学。
把天下文人收为己用。诏天下郡县皆立学堂,每三年一试,每试分三场:一试四书经义,二试论判章表文,三试经、史、策。后又将四书经义改为八股文,规例越严,范围越窄,士子们揣摩迎合,莫不为专从八股文用功,之乎也者,满口不绝,弄得迂腐腾腾,毫无实学经济,这种流毒,相沿日久(参见《明史演义》)。这时期的文风已为贻害无穷的八股文所垄断,无
论
任何行文,甚至文人们约见,一律用之乎者也作口语,在这极为迂腐的文风中,敢于在语言
上标新立异,在著作中独树一帜确实需要胆识,而吴承恩却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在《西游
记》的官话述文中,大量地融汇了俗文学,使之成为红花绿叶,相映生辉。使读惯了死板、
艰涩的八股文章之人如食甘饴。所以,该书刊行问世不久,即有纪昀⑺、钱大昕⑻等著名学者为之呼号,赞誉不绝。而后人更是多方考据,竟相抬举,致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三是民间的传说、遗闻。这部分是该书的重头戏之一,《文史知识辞典》说吴承恩:“将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说和有关唐玄奘西天取经的平话、杂剧加以提炼加工,写成规模宏大的百回
本神话小说《西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新的高峰。”这里肯定了两点:1、根据当时流行的有关唐僧取经的平话杂剧加工提炼的。2、收融民间的神话传说。这里面主要是淮河水神巫支祁(演化为孙悟空)的传说以及释、道徒们升仙成圣
、降妖除怪的有关故事。而巫支祁的神话故事,大禹擒巫支祁和僧伽降巫支祁的神话,在淮源、淮泗地区流传很广。而这些传说,在《山海经》、《古岳渎经》、《太平广记》等古书
中,都有记载。吴承恩长居民间,采撷到这些故事顺理成章,也实在是著作的需要。正是提炼使用、加工并升华了这些故事,才使《西游记》这部巨著一举成名!
第四是诙谐的语言格调,文中层出不穷的趣味盎然的诙谐语言与十分滑稽可笑情节、细节,基本上构成了该书语言谐戏的主旋律。如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在唐僧被妖邪用计
沉没于通天河之后,陈家庄的老二寻问脱逃回庄的猪八戒:“老爷们,我等那般苦留,却不肯住,只要这样方休。怎么不见三藏老爷?”八戒说:“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沉)到底也。”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迷放心猿”中,因为孙悟空打死了强盗,三藏恨恨的道:“猴头过去!等我撮土焚香祷告。”这是三藏离鞍悲冢野,圣僧善念祝荒坟。祝云:“拜惟好汉,听祷原因: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
,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一祝。攥着铁棒,望(往)那坟上捣了三下,说:遭瘟的强盗,你听着!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闫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
,随你那里去告!”读书至此,真使人哭笑不得。作者卑视三藏,用谐语讥讽得淋漓尽至,
引
动了读者的愤概;但行者的谐语,一是责备了唐僧忒无情义;二是喻射了现实官场的黑暗;有名有势之人,并与官家情深面熟,怎怕你草民百姓告刁状?这就是吴承恩在著作中善用恢
谐的高明之处。综上所述,《西游记》的创作语言,官话与俗俚相互渗融,精彩纷呈,雅俗共赏,独具特色,筑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大放光彩的丰碑。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