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淮源通俗文化与《西游记》
前文说过淮源通俗文化与《西游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依据是什么?我们就这个议题查阅了大量地资料,并实地沿淮河一路考查并在淮泗地区进行了广泛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二者确有关联,特别是神、魔故事与传说,以及俗文学等。关于淮源的
巫氏神话,与《西游记》的主要情节,特别是前七回中的主要故事相一致,前文已有论证,这里不再赘述了(见《淮源巫支祁神话与〈西游记〉》。下面就淮源通俗文化中与《西游记
》有关联的内容分项浅述如下:
(一)韵文。在《西游记》原著中,韵文约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而多数是类似戏曲中的唱词,有向对方表现身份或夸耀兵器以渲染气氛,有夸张魔法、道术或描写景致等韵文。许多文辞精美言之有物的韵文,确为小说增色不少,还有一些文词较粗糙,有为凑韵角强用字的现象,如前面引论的几例。
这些口语化的韵文,无论内容、形式、格调在淮源歌谣中都是司空见惯的浑闲事。前文曾浅淡了淮源是著名的歌舞之乡,几乎人人都能唱出一些传统歌谣或即兴编造的杂调,内容涉及各个领域,非常丰富;或高昂激越,或婉约缠绵,可雅可俗,多彩多姿。在《西游记》的重
要章节中,有许多主要内容、情节与淮源俗文化的韵文都有紧密关系。下面试举几例:如第一回:在猴王出世后,整日与一群猿猴常在花果山玩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佤么儿⑼;跑(刨)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趴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这个韵文把猴子好玩爱动的天性,以及顽皮的形象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读者眼帘中有一群跳跃的顽猴,模人言表,相互戏谑,真是可爱之极;但每读至此,常自惴忖:这偌大的猴群,这非常形象的猴戏,从何而来?吴承恩生长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畔,水乡里不会出现猴群。都知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实地见过猴群并认真观察过其行为,决不能写出那样逼真的韵文,后得知吴氏曾任河南省新野县令并常到淮源旅游,才恍然大悟。知其懂猴的来源有二,一是在淮源花果山、水帘洞经常观摩群猴的戏闹;二是在任新野期间,常看当地很有特色猴戏。新野县的玩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驯猴,猴戏的技艺,戏中的唱白之词以及从事此业的人数,在中原地带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农闲时间,一些艺人携带猴子南下湖广,北上京津,把精彩纷呈的猴戏到处推广。直到目前,新野县还陆续出现一些猴王,受邀去外地
传经送艺,如盛名远扬的太行山的猴王等。在新野猴戏的唱白中有这样古老的台词:“各位老少爷们,今个儿我们几个巧要饭的来到贵地,我在这儿同大伙儿们施礼了。再让我们的齐天大圣(指猴儿)给诸位敬礼。下面开始玩戏:
(唱)
“相当年这石猴当上了猴王,头戴着冲天冠身穿着黄蟒⑽。
威凛凛高坐在那花果山上,手下有四万八千众儿郎。
去龙宫讨来了如意金箍棒,闯地狱除死籍威名远扬。
这一日闲无事在山中游赏,众猢狲采摘野果东奔西忙。
有的爬树攀藤去荡秋千,有的在躲躲闪闪捉迷藏。
有的在翻着毛衣儿逮虱子,有的在扯拉戏嬉闹嚷嚷。
有的为争夺母猴相逐斗,有的在人模人样拜老庄⑾。
有的去拍马溜须谀猴王,夸他是天下第一世上无双。”
(白):“话说猴王这一日带领众猴子去山润玩耍,几万个猴子就撒欢啦,就象没王的蜂子,无拘无束,肆意窜跳。你看它们;你去捉那花蝴蝶,我去逮那个红晴蜓;你们爬树去打板栗
,俺们去崖边挖茯苓;你去逮虱吃,我去荡葛藤;为争一个没有锯开的大葫芦,你也抢我也夺他又来争,群猴们推拉扯捞正起劲,不小心撞了一群大蜂。哎哟哟喂,直咬得它们魂飞胆丧,上窜下蹦,哭叫连天各西东……”
这段猴戏的唱词据老艺人说已流传了数百年,在演唱中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不同或加或减或变新词,特别是在清代以后,由于《西游记》的传播,一些艺人就把齐天大圣、闹天宫等内
容加入,使之更丰富、更传神,也提高了猴戏的质量。这里采录的猴戏唱白,主要流传于新野、淮源一带。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这段唱词与上面摘录的《西游记》韵文不但语似神似,而表现形式也基本相同,可谓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吴承恩对孙悟空带领众猴恣意嬉耍的景描,是源于对淮源花果山猴群生活习性的观摩以及新野猴戏中的唱、白词,通过提炼而升华的。
在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中,唐太宗没能阻止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被龙王告上冥府,因此被阎君拘去三曹对案,在甘愿渎职,私改太宗寿龄的崔判官带领下,经过了一处处俱是悲声
振耳的幽冥之地,来到一十八层地狱。太宗道:“是那十八层?”判官说:
“你听我说:
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
通来受罪名。丰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
。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是瞒心昧已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称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
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竟竟,悲悲切切,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一个个紧缚牢栓,绳缠索绑,差此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锏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
,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段十八层地狱的描写,从意义上讲是认同佛家的六道轮回之说:即众生各依所作的善恶业因,一直在所谓的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
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所以,为人必须要做到不欺心,抑恶扬善,以证报应。这种观点、立场在全世界各教派、社会各阶层中深浅不同均有表现,或著书立说,或经言传播,或流于言表,经时间老人不断地演播、潜移默化,几乎成为人生开宗明义的一种逻辑,尽
管有许许多多并不崇奉这个教义的人们。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此类书籍,当属意大利杰出的诗人但丁所撰写的《神曲》。他把人类生存地之外的空间割划为《地狱》⑿、《净界》、《天堂》,主旨也是抑恶扬善。这里仅略述一下《地狱》梗概:但丁史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底在地球的中心点,口在北半球。漏斗的内壁是一环一环的圆圈
,越往下越小,直到地心,共有九圈。罪人的灵魂则按罪恶的大小而决定所处的深浅。第一
圈是候判所,为未信耶教的人所居,古代许多圣贤,如亚、挪亚、摩西、大卫等都在这里,著名诗人荷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均在这里的一个光明的特别区域。第二圈居住着色欲场中的灵魂,在风雷中飘荡。第三圈为犯了饕餮(指凶狠、贪婪)罪,躲在臭雨凉雹之下。第四圈为贪吝和浪费者,他们推着重物互相挺撞。第五圈为死的隔河,忿怒的灵魂在河里争斗。第六圈是邪教徒(指不肯信奉耶教者)。第七圈为强暴者所居。并分为三环:1、同类相残者入沸着的血沟。2、自杀者变为树。3、对于上帝及自然行侮辱和残暴者处于火雨和热沙之间,不劳而获的重利盘剥者也在此受刑。第八圈是欺诈者所居,别名恶沟。有十条沟各不相
同,分别惩戒十种欺诈罪恶:淫媒及诱奸者,阿谀者、圣职买卖者、预言者、贪官污吏、伪君子、窃贼、劝人为恶者,间离者和伪道者。地狱最底部为第九圈,是一个冰湖,罪人都冰冻在里面。分为四环:谋杀亲族者居隐环。而地球中心为万恶所归的地狱魔王撒旦,它有三个面孔三个嘴巴,中间咬着出卖耶稣的犹大,左右嘴分别咬着谋杀凯撤的柏吕笃和卡西何。地狱中的罪人所受的刑罚是但丁描写的主要题材,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他丰富的创造力和
渲染力。他把纯粹的想象给以如真的描绘,在该书中他所创造的构思及塑造的人们,“俱卓绝千古,万世不可磨灭”(参见王维克译《神曲》)。这里引举但丁《神曲》中的《地狱》,仅试图说明地狱及因果报应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笃信者与鼓吹者,特别是天主、基督、佛教等;其经典及教徒们都坚信有报应、轮回,尽管说法不一。问题是,但丁虽然创造了西方的九环地狱,但西学中许多史诗与经卷上早就有零星的记载,加上耶教徒的极力渲染此事而众口铄金。所以,但丁的创作是有据可依。而吴承恩创作的东方式的地狱,依据是什么呢?据说古印度人以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地狱,受种种苦。梵文对地狱的注释是苦
的世界,后佛教依从此说。佛教的说法是:作恶的人结果不外三条道路:一是猛火烧身的地狱道路;一是互相血食的畜生道路;一是刀仗逼迫的饿鬼道路。这三条道路,总名叫做“三
涂”,并不是十八层地狱,伊斯兰教的经典中也没有十八层地狱之说。而道教(这里指正一
教)流传下来的仅有十个地狱。如淮源的道士先儿给亡人送葬的《召桥》经文:
“若不平三宝的仙界难过。
风雷狱火椅狱火烟呛人。
金刚狱冥囹狱刀山刀海,
中央狱、普陀狱血池血盆。
碓捣狱磨捱狱捱磨骨肉,
钉钉狱⒀锯解狱五解分尸,
孝顺儿孝顺女披麻带孝,
有善言和逍遥听善化文。”
这段经文辞句很粗糙,最后一句很费解。狱名如金刚、普陀不明所指,且只有十个狱;这也
可能是后来所谓十八层地狱的祖本。吴承恩的十八层地狱到底源于何处呢?既然官方及圣贤
们的著文中没有,教会们的经典中也没有,但丁的《神曲》在公元一九三九年才有汉译本,吴氏不可能有所借鉴。他自己也不可能凭空捏造出让世人都认可的炼狱与刑罚;那么,唯一的渠道就是民间的流传了。在淮源的一位居士家里,我们发现一册劝世文中有十八层地狱的
抄本⒁。据说,是南宋时随岳家军流入淮源的。它的狱名、数量和刑罚很接近《西游记》:
“第一层扒皮狱宰杀牛犬,扒人皮直流血一报一还。
第二层抽筋狱份量缺欠,原来物下挂子不给足全。
第三层开膛狱刀剁斧砍,调和人使坏水果报循环。
第四层砸骨狱取油几碗,犯是的家富豪剥削贫寒。
第五层磨研狱脏官罪犯,图人财出人罪使人含冤。
第六层碓捣狱大斗鬼犯,大斗买小斗卖巧取人钱。
第七层刀山狱杀生鬼犯,无故的杀生灵冷天心寒。
第八层油锅狱搂吞脏欺,与人家办事情从中赚钱。
第九层锯截狱一女两汉,女嫁俩黄花郎即有此般。
第十层车轧狱生前抢案,聚成伙抢劫人应有这般。
十一层割舌狱闲话传犯,谈人非论人短骂人不贤。
十二层剜眼狱爹娘小看,重妻子轻父母此刑应摊。
十三层剁手狱庸医罪犯,未学精即混世浑开药单。
单上有值钱药不给半点,顶替上换几样希图挣钱。
十四层称枰狱奸商罪犯,大秤买小秤卖巧取民钱。
十五层火床狱偷盗罪犯,窃人物拐人财敛人金钱。
十六层铜柱狱邪淫罪犯,强奸人良民女罪孽弥天。
十七层寒冰狱放火罪犯,烧场园及房屋燎地熏天。
十八层刀锄狱三教罪犯,儒释道无戒律地有多端。
僧不守释家律随随便便,口亦劳心亦淫污沾经篇,
儒不明孔子道忠恕事件,学邪道败坏了一贯真传。”
这段韵文属于劝善词的范畴。通过表现恶有恶报的狱中景象,告戒人们要抑恶扬善。这十八层地狱的描写比道士先儿唱的经文《召桥》要系统、完善得多,基本上把犯何罪入何狱应受何刑都一一交代明白。此文与吴承恩的十八层地狱基本雷同,我们认为很有可能是他因袭这篇遗世文。因为吴氏在任新野县令时,常到淮源游览,采风,摄取与改造这些资料应在情理之中。但它毕竟还是民间的东西,与吴承恩的地狱设计仍逊色很多。作为能于“前后七子风靡文坛的时代,清雅超丽,名震一时”的吴贡生,能诗善文,自然能把这民间流传的韵文从立意到文采、辞句上都拔高很多。如十八层地狱的名字,除寒冰狱等大部分相同的以外,吴氏把扒皮改为剥皮,把割舌改为拔舌,车轧改为车崩等,又把几个不太文雅的变为阿鼻、幽枉、丰都等;有意显示了他高超的学识水平。前文说过吴氏从新野县卸任后才撰写《西游记》,而淮源民间关于地狱的劝善文很可能是《西游记》中地狱的祖本。一是各类经卷中皆无范本,他无法因袭。二是因为其多数狱名及韵文形式都基本雷同;三是吴氏当年在淮源采风时,这些民间的地狱韵文早已广泛流传。
另在第六十九回中,行者为朱紫国王炮制了治病的乌金丸,嘱咐用六物煎汤服下。多官问:“是何六物?”行者道:
“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
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六物煎汤送此药,你王忧病等时除。”
这个似曾相识的药引子,使人想起了以前淮源地方戏《杨八姐》中的一段唱词。剧情是宋王想纳年轻貌美的杨八姐为妃,杨府嫌宋王老迈昏庸,却不敢回绝,机智的佘太君就在讨彩礼上做文章,彩礼是:
“一两星星二两月,
三两清风四两云。
五两火花六两气,
七两黑烟八两琴(音)。
……
雄鸡下蛋要八个
雪花晒干要半斤,
……
天大一个梳妆镜,
地大一个聚宝盆”。
宋王明白这是杨家婉拒婚事,只好悻悻作罢。这个古老的戏文,对曾经在新野做过县令并到过淮源的吴承恩,也许有所启迪。因为它和吴的药引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等。
(二)神话传说:《西游记》中取经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神、魔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多数故事是作者为凑足八十一难而杜撰的。但其主要故事,如美猴出世、大闹天宫等确实是据典而来。这个典一是来自史籍,二是主要来源于淮源神话。前文已有粗论,这里不再赘述了(见《淮源巫支祁神话与〈西游记〉》。)
(三)俗言俚语。在《西游记》一书中,淮安方言较多,如“不当人子”、“活达”、“悚惧”等。这些方言,很有地方特色,外地人基本上不懂是何用意,可是另一些在该书中随处可见的方言,做为淮源人(语言区域可延伸到邻边,特别是随州、信阳、新野县等)每看到这些方言倍觉亲切,都认为是乡音。近年来,淮源附近几个县区陆续有人撰文在探讨这个问题。
这里仅就淮源与《西游记》叙文中相同的俗言俚语举证数例:
1、爬碴:指乱蹬乱爬。第43回:“不是元戎令,谁敢乱爬碴。”
2、风发:指重感冒。病症是时冷时热,头脑昏迷。第27回:“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
3、燎浆大泡:一般指烫伤,皮肤上鼓起的球状泡。第25回:“把那小道士们脸上烫了几个燎浆大泡。”
4、估倒:或称倒估,指用不正当手段谋事。第31回:“你把我浑家(妻子)估到在何处?
”
5、刺闹:指身上发痒。第52回青牛怪说:“刺闹死杀我也。”
6、骨鲁:指指摔交,如摔骨鲁。第16回:“他就一骨鲁跳起。”
7、相应:音相义,指便宜、沾光的意思。第84回:“行者道:也说说无妨,我们好拣相应的干。”
8、闪:指丢掉、抛下。第2回有:“把我们俱闪在这里。”
9、胖:读Pang。意为憨、傻。第93回:“有莫到朝门外装胖。”
10、钻疾:指灵活。第61回有:“只是身子狼亢些,欠钻疾。”
11、牛鼻枸儿:牛鼻子上的扎圈。第5回:“有至今留下了栓牛鼻的枸儿。”
12、叉钯扫帚:这里指桑叉,齿耙(钯亦作耙)和扫帚,实际上一般泛指农具。第32回:“
有伙上许多人,叉钯扫帚,把老猪倒。”
13、肉头老儿:侮人词,反映戴了绿帽的人。第26回有:“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
14、争竟:争位。第26回有:“可不省了一场争竟?”
15、浆洗浆洗:以前农村的衣服洗净后再用浆水浆一遍,干了耐穿。第26回有:“衣服禳了,与它浆洗浆洗。”
16、烂板凳:指一些游手好闲的长时间坐在凳上拉闲话。第16回有:“老孙比以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论了。”
17、窟窿:指撞伤或患病,身上有伤口或鼓起的包疙瘩。第36回有:“夜晚间走路,不记得啊,一头也撞个大窟窿。”
18、伤食:指因食伤人;常比喻成事不足的人。第81回:“倒沁着头睡,伤食了。”
19、寿器:指棺材。第75回有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
20、五黄六月:指麦收季节。第27回有:“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而这个使唤也是淮源使用率很高的俗语,如使唤牛及借东西使唤(用)。此外,还有“绰个应气儿”,“尿尿把把
”、“锅门”和“绰菠菜”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一类的方言俚语在书中多达200余处。
另有许多哲理性的俗语;如“日久见人心”、“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放屁也能添风”、“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得胜的猫儿欢似虎”、“好汉子不赶乏兔儿”等等,不再细举了。上面列举这些淮源方言俗语,在《西游记》中大量出现,一是证实了吴承恩确实在淮源游览、采风或短期居住过,二是说明淮源俗文学为《西游记》这部书注入了丰实的营养,使其语言结
构更合理、更完善,雅俗流转,虚实相间;致使读言更加明快,谐韵无穷。
淮源通俗文化在《西游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出尽了风头。并占据一些主要章节及不少重
要的细节,如神话故事猴王出世(灵根育孕源流出)、巫支祁大战淮源(孙悟空大闹天宫)及层出不穷的俗言俚语、口语化的韵文等。本文旁征博引的论及二者之间关系,一是因《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及大闹天宫的事迹,经鲁迅、袁珂等专家、学者的考证,确认是巫支祁在淮源发生的故事,而这些神话传说都在俗文学的范畴内。所以,淮源通俗文化与《西游记》确有关联,这个总的格局已可定下来。二是韵文中的一些情节,如唐太宗魂游地府及猴王出世后率群猴在花果山游耍的韵文内容等,淮源确实有不少极为神似的韵文(如前例)。三是俗、俚语言,前面已指出有数百处之多;据调研,淮源有些俗言如“胖”、“闪”、“使唤”
等,在吴承恩的家乡淮安一带基本上听不到;而淮安的方言“活达”、“不当人子”等有淮源也没人听得懂。所以,吴承恩在《西游记》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淮源的通俗文化,只能证实他多次
身临其境、刻苦钻研后才发掘了淮源俗文学这个宝藏。而经吴氏点金之手的细镂精琢,遂成了《西游记》中的神来之笔。
————————————————————
注释:
1、俗文学: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概括为:(1)歌、谣、曲子。(2)话本等
通俗小说。(3)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和地主戏。(4)变文、弹词、鼓词等讲说、唱文学。(
5)民间传说、笑话、迷语等杂体作品也称为通俗文化。
2、长篇故事:这里指通俗小说和民间流行的长篇唱本、艺人自编自说的传说、故事。
3、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彩以表演故
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在
民间流传很广泛。
4、担箱:指装载艺人们道具、服饰的箱子。以前交通工具落后,都是用担子挑着,也简称箱。
5、俗语: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话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包括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
语。俚语:通俗的口语,俗俚的一种。常带有方言性。多无文彩。《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
6、王维(701-761年),唐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
亦隐的优游生活。其主要成就是通过田园山水的诗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精绘画,善破墨山水及松石,笔迹雄壮,似吴道子。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
7、纪昀(1724—1805)清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溢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能诗及骈文。有
《纪文达公遗集》等。
8、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号竹汀。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乾隆四十年以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著作有《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
9、佤(wa)么儿:指玩弄碎瓦砾或小石子等的儿童游戏。淮源一带称为抓子儿。
10、黄蟒:即戏文中唱的滚龙袍。民间说法是,做为帝王,都要穿着蟒袍玉带。把蟒比做龙,绣龙的黄袍俗称作黄蟒。
11、拜老庄:即叩拜老子(李老君、道祖)和庄子(庄周)这里指尊崇神灵,与《西游记
》原词“拜菩萨”相对。
12、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参加新兴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斗争。曾当选为佛罗伦萨共和国行政官。后因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抬头,1302年起被终身放逐。代表诗作《神曲》,广泛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大胆遣责了
教皇和僧侣的贪婪专横,反对教皇干涉政治,要求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有重大贡献。
13、钉、钉:音丁、定。指罪犯在地狱中被钉子钉在墙上。
14、此词是淮源流传了数百年的劝善司。在桐柏的各处庙、观及许多信徒、居士家里都有文本,原文很长,这里仅摘十八层地狱一节。
上一页
下一页
|